EN
https://www.gov.cn/

從先行窗口看中國前景——當前經濟形勢述評之三

2016-10-25 15:2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0月25日電(記者 安蓓、齊中熙)在經濟的週期循環中,一些經濟變量先於經濟景氣變化,並預示著宏觀經濟的走勢和前景。進入三季度,一些經濟先行指標釋放出積極信號,顯示中國經濟由降轉穩的條件正逐步積累。

“十三五”開局之年的中國經濟已進入“收官季”。鞏固當前出現的良好勢頭,築牢經濟由降轉穩的基礎,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確立良好起點,開拓廣闊空間。

先行景氣指標回暖 工業現築底跡象

8月,全國鐵路貨物發送量同比增長1%,自2013年9月以來首現正增長。進入9月,國家鐵路貨運發送量日均完成758萬噸,同比增長4.9%。其中,9月23日至25日,全路連續3天單日裝車達13萬車以上,自2014年12月以來首次回到13萬車水平。

作為經濟“先行官”和“風向標”,鐵路貨運量直接反映全社會物資流動程度,對於觀察國民經濟走勢具有重要參考作用。

單一領域的變化尚不足以作出趨勢性判斷。進入三季度,工業領域一系列指標的轉變,為中國經濟釋放出暖意:

9月底,國網蘭溪市供電公司在蘭溪高速服務區建成兩座電動汽車充電站。為配合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普及,今年該公司加快了充電站的投資建設。

數據顯示,9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6.9%,增速同比回升7個百分點。前三季度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長2%,增速較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別加快1.8和1.5個百分點。

9月份經營性貸款由上月的下降417億元轉為增加2063億元,固定資産貸款由上月的下降1001億元轉為增加2263億元,説明企業融資需求出現回升。

與此同時,全國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PPI)打破連續54個月下降走勢,同比上漲0.1%;在工業品價格提升和政府大力降成本作用下,工業企業效益逐步好轉;3月份以來,各月工業增加值增速均在6%以上小幅波動。

與之相印證,9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4%,同上月持平,表明生産活動加快,需求保持增長,顯現出階段性趨穩跡象。

“今年以來,特別是進入三季度,工業經濟階段性築底跡象明顯,生産運行總體平穩,工業經濟活力漸增,企業預期有所好轉。”國家統計局工業司司長趙雲城説。

工業景氣的好轉增強了企業發展的信心。今年年中,河鋼集團收購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鋼廠完成交割,邁出佈局歐洲市場的重要一步。與此同時,河鋼唐鋼公司的汽車板生産線項目投産。

“只是短時間的冬暖,寒冬還沒有過去。”河鋼唐鋼公司副總經理張洪波説,“但為企業轉型升級和提升競爭力贏得了空間。”

在需求側,一些期待已久的變化正在發生。今年以來持續下滑的投資增速在三季度出現企穩跡象。其中,前三季度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3.1%,增速今年以來首次回升。9月份民間投資增長4.5%,在8月由負轉正的基礎上增幅進一步擴大。

“投資增速降幅趨緩是經濟止跌回穩的重要條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許召元説,其中製造業投資是民間投資的主要方向,市場化程度高。這部分投資企穩,特別是消費類和高端製造業投資增速回升明顯,顯示經過幾年的優勝劣汰,製造業已調整到一個更可持續的水平。

結構性指標持續優化 “雙中高”特徵更加明顯

作為一國經濟的基礎,工業特別是製造業出現企穩跡象為中國經濟前景帶來樂觀信號,但尚不足以反映宏觀經濟深刻變化的全局。今年以來,一些結構性指標持續向好,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結構不斷優化的特徵更加明顯。

安徽朗巴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産機器人、無人機等高科技産品的創業型公司。“進入三季度,公司銷售額和訂單量都出現高增長。銷售額穩定在300多萬元,還簽訂了一個400多萬元的訂單,是公司成立以來最大的單子。”董事長張朋説。

一些企業艱難維持,一些企業生機勃勃;一些行業面臨困境,一些行業前景向好——經濟領域分化趨勢不斷增強的同時,代表結構優化和經濟活力的指標保持強勁。

前三季度,服務業同比增長7.6%,佔GDP比重52.8%,繼續“領跑”經濟增長;全國新登記企業同比增長27%,其中第三産業新登記企業佔比達81.1%;製造業內部,高技術産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6和3.1個百分點,佔工業增加值比重繼續提高;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71%,同比提高13.3個百分點;區域經濟版圖中,部分轉型較早的省份經濟活力明顯增強……

在經濟從高速向中高速換擋的階段,市場作用下的分化走勢,恰恰是新舊動能交替、産業結構邁向中高端的外在表現。

民生指標是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指標,更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

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67萬人,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全年預期目標,9月31個大城市的城鎮調查失業率低於5%,自2013年6月以來首次低於5%;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9%,全年預計保持平穩;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相對於工業景氣指標的回暖,結構和民生等指標的積極變化對於中國經濟意義更為深遠。

“當前經濟運行的新常態特徵更為明顯。經濟增速放緩下,結構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民生指標持續穩定向好,既是經濟發展的規律性體現,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適度擴大總需求政策共同作用、各領域改革深入推進的結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説。

以更深更廣的改革創造新供給、釋放新需求

轉型期的中國經濟,正攀行在登頂前那段最險峻的上坡路。

雖然積極因素在積累,但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仍面臨諸多風險隱患:出口不確定性仍然較強;房地産兩極分化嚴重,金融風險在局部積聚;居民消費預期有所減弱,穩就業壓力巨大;民間投資依然乏力。

“中國經濟轉型是個長時段進程。當前一些指標表現雖好于預期,但仍具有階段性特徵。一方面要鞏固經濟企穩基礎,一方面要繼續完善有利於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為經濟由降轉穩確立中高速增長平臺奠定堅實基礎。”張立群説。

——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截至9月底,鋼鐵和煤炭去産能均已完成全年任務的80%以上,商品房待售面積連續7個月減少,産能和庫存下降引導市場預期改善,降成本增強了企業信心,補短板拉動有效投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正初步顯現。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果是實實在在的,而且超出預期。”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説,一些落後産能退出後,供給領域供求關係發生積極變化,再加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鋼鐵煤炭價格回升,工業企業利潤明顯好轉。

當前經濟運行中總需求低迷和産能過剩並存的格局並未改變,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仍然突出。尤須堅定信心,有力有度有效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上邁出實質性步伐。

——穩定宏觀經濟預期。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企業經營困難普遍加劇。保持宏觀政策穩定性,有利於穩定市場預期,同時避免“大水漫灌”,精準發力、定向調控,為推動經濟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良好的宏觀環境。

與此同時,要注意防範和化解經濟中潛藏的矛盾和風險,築牢社會安全網,確保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有序,群眾利益得到基本保障。

——以制度性變革創造新供給、釋放新需求。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歸根結底要落在“改革”二字。簡政放權、國企改革、財稅改革、金融改革、産權制度改革……抓住先行指標向好的空間,將一系列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推向深入,進一步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為微觀經濟主體釋放更多活力。

當前,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一系列先行指標的積極變化,恰恰説明中國經濟具有的巨大潛力、空間和迴旋餘地。只要堅定信心、腳踏實地、攻堅克難,以改革實幹把握引領新常態,中國經濟一定能夠行穩致遠。(參與采寫:張紫赟)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