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車:走出去的搶手貨

2016-11-15 07:11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上半年新簽海外訂單同比增126%
中車:走出去的搶手貨

南北車合併後的中國中車,體量究竟有多大?企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一,年銷售額超過龐巴迪、西門子、阿爾斯通三大跨國競爭對手的總和。

管理起來有多難?19萬多名員工,430個法人單位,4500名外籍員工駐紮六大洲,企業文化更是“霸蠻風骨”碰撞“闖關東精神”。

自2015年6月中車正式重組整合開始,以“業務合、機構合、人員合”為主題的企業整合重組改革悄然啟幕,當年底就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31%、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7%,今年海外訂單額有望創下歷史最好成績。

不打價格戰,國際競爭對手上門求合作

9月12日,澳大利亞維州州長官網發佈消息:中車中標墨爾本65列大容量地鐵列車訂單。這是中國地鐵首次開進大洋洲,自此實現中國機車、客車、貨車、城軌等全系列軌道交通産品對大洋洲全覆蓋。

“整合的最大好處就是降低過度競爭造成的內耗,讓企業在國際競爭中更強更穩。”中車國際事業部經理陳大勇説,今年上半年新簽海外訂單同比增長126%。

中車軌道裝備産品是“一帶一路”建設、“走出去”的搶手貨,被國家領導人讚譽為永不褪色的金名片。然而,過去十幾年,南北車為爭奪國際業務展開壓價競爭,一份海外訂單常常拼得頭破血流。最終海外訂單越多,企業越不盈利,國家利益越受損。

“現在,中車海外資源配置效率大大提升。大企業的資源也有限,要是每個地區都有子公司設立派出機構,鋪攤子也鋪不起。”陳大勇説,一年多來,中車將國際業務統一規劃,海外機構統籌合併,並根據國際競爭對手的特點制定規劃、補短板。目前,中車共設立56家境外子公司,分佈于六大洲21個國家,境外資産226億元、員工4625人。其中,最新設立的中車南美公司、中車北美公司,負責拓展美洲大陸市場。

整合效應使中車贏得越來越多國際競爭對手的尊重。“過去,競爭對手很難得找中國企業合作,只有為了進入中國市場才會找來。但中車成立後,我們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更強了,主動上門尋求合作的競爭對手多了起來。”陳大勇透露,今年6月,中車與德國西門子、福伊特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9月23日,中車與加拿大龐巴迪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都著眼于全球市場協同拓展。而10年前,中車與他們簽訂的只能是技術引進合同。

整合科技資源,“高鐵冠軍”繼續全球領跑

10月21日,包括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時速400公里跨國聯運高速列車等項目在內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在京啟動。這是由企業組織實施的國家重點專項,中車正是牽頭者。

“作為經濟大國,必須在前瞻技術佔有一席之地。研發高速磁浮技術,不僅是中國科技實力的儲備與體現,也是對潛在市場的培育。作為引領性先導性技術,磁懸浮技術的研發完善還能帶動一系列産業升級。”中車科技管理部副部長任健説。

由此,重組整合一年多來,中車科技創新次第花開:中國首列永磁跨座式單軌、首列“永磁地鐵”投入載客運營,首列混合動力動車組進行型式試驗,一系列填補國內外市場空白的軌道交通産品密集亮相。在中國企業專利獎排行榜上,中車以38件獲獎專利位居第二位,居裝備製造業之首。

“南北車合併了,貌似沒有競爭了。實際上,我們是把競爭對手重新鎖定為國際一流企業了,這要求中車科技創新的目標和效率更高。”任健介紹,通過整合科技資源,中車內部既鼓勵關鍵前沿技術研發搞試驗田,各子公司展開競爭培育市場,又在成熟産品技術完善上統一研發團隊,避免重復創新導致研發投資效率較低等問題。

除了大膽創新,更要“精準創新”。以引領世界軌道交通行業技術發展為目標,以滿足全球市場需求為導向,中車麾下的傲人成績不斷涌現:9月,“中車研製”世界最大功率混合動力機車完成高原和高溫試驗;7月,“中車製造”中國標準動車組完成絕對時速420公里、相對時速840公里會車試驗,世界首次;5月,“中車製造”磁浮列車正式在世界最長中低速磁浮專線——長沙磁浮上載客運營……目前,中車擁有11個國家級研發機構、20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1個海外聯合研發機構,力爭打造高鐵尖端技術新高地。

“中車是深化國企改革先行者。經過一年多發展,中車在製造與創新上實現1+1>2,思想和文化上實現1+1=1,正穩步邁向以軌道交通裝備為核心、全球領先、跨國經營的一流企業集團,整合效應初顯。”中國中車集團公司黨委書記鄭昌泓説。(記者 陸婭楠)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