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民族種業的“十三五”開局答卷

2016-11-29 07:51 來源: 農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民族種業的“十三五”開局答卷
——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工作會議綜述

11月19日,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科研院所、種子管理部門和種子企業負責人齊聚一堂共謀種業發展。

當前,受制于國際糧價的“天花板”和生産成本不斷上升的“地板”,農業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從依靠拼資源消耗、拼農資投入、拼生態環境的粗放經營,向注重質量和效益的集約經營轉型,才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想在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這兩道“緊箍咒”下打開一片天地,就離不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綠色發展,種子是農作物的起點,種業是農業的基石。新形勢下,農業發展對種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三五”開局之年,我國種業已經邁入到以自主創新為動力的歷史新階段。

種植結構調整,種業先行

新形勢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階段性、結構性的供過於求與供給不足日益凸顯,我國農業發展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老問題不斷積累,新矛盾不斷涌現,面臨品種結構不平衡、資源環境約束壓力大、消費結構升級、産業融合程度加深、國內外市場聯動增強等困難和挑戰。種植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而種業首當其衝。

糧食庫存多,玉米佔“大頭兒”,而今年進口量超過8000萬噸的大豆,也佔“大頭兒”,“一減一增”勢在必行。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改種大豆、馬鈴薯、雜糧雜豆、青貯玉米、優質飼草等作物成為必然,而這對品種選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繼玉米、大豆良種攻關之後,今年啟動了水稻、小麥攻關,一批適宜機收籽粒玉米和高産高蛋白大豆品種進入試驗示範,即將在生産推開。

長期以來,農作物種業多集中在大宗糧食作物和雜交種,經濟與特色作物種業成為短板,這很難適應結構調整與消費多元化要求。當前,想破解以玉米為代表的“三多”疊加、結構性過剩等問題,就必須推動糧食、經濟園藝和特色作物均衡發展,須在供種源頭做出相應調整。

業內人士指出,在調大宗糧食作物的同時,利用作物資源豐富的優勢,以棉油糖、菜果茶、蠶桑麻等作物為重點,可以篩選推廣一批有市場的特色品種,形成地方特色産業和優勢産區,豐富農産品種類,緩解結構性短缺,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以廣東省為例,荔枝、香蕉是廣東省的優勢産業,但目前生産中存在荔枝優質品種佔比少、香蕉品種普遍不抗枯萎病等問題,難以適應生産和市場需求。“通過品種調整優化促進産業轉型升級,以生産和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優良品種的培育、示範和推廣應用。”廣東省農業廳副廳長黃斌民説,“目前,廣東省已育成不感香蕉枯萎病的突破性香蕉新品種‘中蕉9號’,解決了香蕉枯萎病區用種難題;育成了種子休眠期短的蔬菜新品種‘鐵柱2號’冬瓜,解決了冬瓜生産中種子普遍休眠期過長的問題;育成並推廣了生産上急需用於高接換種的荔枝品種‘井岡紅糯’等。”

扭轉“國糧入庫,洋糧入市”的局面,推進種植結構調整,選育優良特色品種是關鍵。面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種業只有超前謀劃主動調整轉型,才能搶抓市場機遇,實現“彎道超車”。

農業要有競爭力,種子必須有競爭力

近年來我國高産育種不斷突破,但節肥節水節藥及適應機械化、輕簡化的品種少,難適應以綠色發展的要求。從國內外實踐看,推動農業綠色發展,離不開良種,要做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更離不開種業。

如今,高産這一性狀不再是衡量品種優劣的唯一標準,優質、多抗、廣適、適宜輕簡化栽培、適宜機械化、節水節肥、重金屬低吸附等性狀越來越被看重。抗性育種、適應機械化輕簡化品種的培育以及專用品種選育都具有很大潛力。例如,生産上亟待解決的小麥赤霉病、稻瘟病、馬鈴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蟲和抗旱節水等問題,都要從良種上求突破。今年東北玉米種植效益普遍下降,每畝虧損200元~300元,主産區小麥、早秈稻收益也在減少,據專家測算,如果玉米實現籽粒機收,每畝將節本增效在150元以上。

隨著農産品價格與市場接軌,優質優價將是未來的政策導向。專用品質將成為農産品定價的重要因素,科研單位和企業更應與時俱進,按照消費需求調整育種目標。

農業要有競爭力,必須種子有競爭力。過去,每個育种家都想培育出推廣面積上千萬畝的“大”品種,“鄭單958”和“先玉335”被爭相追捧和模倣。我國地域廣闊、土壤條件和氣候變化多樣,市場需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日趨多樣化、多元化,“大”品種的道路走不通了。

業內專家分析,當今世界種業正孕育新一輪科技革命,以生物組學為代表的前沿學科揭示了性狀形成機理,理論突破正在形成;以基因編輯為代表的技術進步,使育種定向改良更加精準便捷;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研發平臺集成了生物技術、信息和智慧技術,品種“按需定制”正在成為現實。

種企數量減一半,十強企業翻一倍

為迎接新的科技革命,杜邦先鋒與陶氏益農、孟山都與拜耳等跨國公司正掀起重組熱潮,種業與農化、大數據深度融合,市場壟斷格局進一步加強。要增強民族種業的國際競爭力,就需要種子企業進一步發揮主導作用。近年來,我國種子企業兼併和創新步伐持續提速,今年中國種子協會評選出的十家種業信用明星企業2015年凈資産126億元、科研投入6.8億元,分別是五年前的2.3倍、2.6倍,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目前,我國有種子企業4300家,比2011年減少一半,但種企多、創新弱的現狀還未徹底扭轉。

種子企業更貼近市場、親近農民,種企主導或參與科技攻關、育種研發,可以讓種業創新更“接地氣”。以企業為主體,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通過運用資本等手段,可以有機整合人才、技術、育種材料等種業創新必不可少的資源要素,逐步做大規模,做優佈局,做強實力。

面對開放環境,種企不僅要適應形勢,更要善於搶抓機遇,利用全球資源,加快走出去,在國外就地研發、就地推廣,國際國內市場互動。

“山東省已形成了以登海的玉米、魯研的小麥、聖豐的大豆、華盛的蔬菜種子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種業品牌,享譽省內外。”山東省農業廳副廳長褚瑞雲告訴記者,“其中魯研、華盛等企業的良種已經走出國門,在海外享有了較高聲譽。”

民族種業已經開始走出去,隆平高科、中種集團、奧瑞金、荃銀高科等不僅是中國家喻戶曉的種子企業,在非洲、東南亞、拉美等地區,中國的種子也已經紮根。

新法實施元年,系列配套規章出臺

今年1月1日,新《種子法》正式實施,標誌著現代種業發展迎來新起點。為推動《種子法》貫徹實施,農業部將2016年定為種子法宣貫年。一年來,在各級種子管理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貫徹實施工作進展順利,取得明顯成效。

記者從農業部種子管理局了解到,《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農作物種子標簽和使用説明管理辦法》《農作物種子生産經營許可管理辦法》等5個配套規章已發佈實施;《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辦法》也將在年底前發佈;種質資源管理、種子質量監督抽查等5個配套規章正在修訂中。

圍繞新《種子法》和配套規章制度的培訓從未停止過,農業部及各省區市都在第一時間舉辦培訓班,全面解讀新規定、新要求。據悉,截至目前農業部舉辦《種子法》師資培訓班4期,培訓800余人次;各省區市先後開展專題培訓3300多場,培訓各類人員45萬人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依法治種大環境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

隨著新《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的頒布,我國品種管理制度愈發合理完善,通過拓寬試驗渠道,企業自行試驗、聯合體試驗的水稻、玉米品種數量大幅增長,分別為同期國家區試的2.2倍和4.1倍;同時,整個品種審定過程更加公開透明規範。

種子市場監管更加完善,“重拳”打擊涉種違法違規專項行動不斷開展,近年來,種子市場秩序明顯好轉。隨著新《種子法》的頒布和實施,種子企業的主體責任得到明確,種子可追溯制度逐步建立,制假售假和套牌侵權案件明顯減少。(記者 王澎)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傅義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