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著力改革 行穩致遠——權威專家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2016-12-18 07:5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 (記者 韓潔 于佳欣 劉紅霞 鬱瓊源)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17年經濟工作。如何看待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走勢?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有何深意?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充哪些新內涵?

17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與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聯合主辦的“2016-2017中國經濟年會”上,多位權威專家詳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勾勒出的明年經濟發展新圖景。

在新常態大邏輯下實現轉型升級大目標

關於當前中國經濟形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用8個字概括:緩中趨穩,穩中向好。

“緩中趨穩,就是經濟增長速度在中高速這個臺階上比去年雖然有小幅放緩,但是增長的穩定性明顯增強,季度之間非常平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在年會上説,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6.7%,預計全年增速不會有太大變化,這是符合預期的。

楊偉民説,之所以説穩中向好,是因為經濟發展出現很多積極變化,經濟結構在優化,創新的支撐作用、消費的拉動作用等都在增強,就業崗位持續大幅增加,居民收入基本與經濟增長同步,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生態環境有所好轉,這些積極變化正是黨中央所期待的。

出席年會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説,分析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必須把握好經濟新常態這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大邏輯。“經濟發展新常態要實現三個轉,一個是速度轉軌,一個是結構轉型,一個是動能轉換。”

寧吉喆説,今年前三季度6.7%的經濟增速在世界上大的經濟體中可以説是最好的表現,這一中高速增長正是新常態下轉軌的表現。新的動能正在加快成長,舊的動能還要改造提升,經濟結構從中低端轉向中高端,中國需要在把握好大邏輯下,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大目標。

把握好工作總基調:穩中有進、進中有好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

“明年貫徹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具有特別重要意義。”楊偉民説,關鍵要把握好穩和進的關係,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但是穩不是不作為。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

他強調,在這一總基調下,明年一個重點是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同時要在穩定宏觀政策的基礎上,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位置,並加強預期引導。“穩定大局必須重視引導好預期。”

在寧吉喆看來,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具有多重深意:一方面要穩增長,合理區間下限是就業,上限是物價,把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一方面要穩政策,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從而穩住大局。

他指出,此外還要穩預期,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方向,堅持擴大開放,穩定企業家信心,加強預期引導,提高政府公信力。同時,做好風險防範,守住底線,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住破解發展難題“牛鼻子”

2016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開局之年,2017年則迎來深入之年。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朱之鑫認為,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背景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抓住了當前經濟結構性矛盾與週期性問題交織的“牛鼻子”。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要保持宏觀經濟持續平穩發展的總格局,還要在穩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過程中,運用多種政策手段降低金融、房地産等領域風險,放大改革中積極因素的正面效應,實現穩中有進。”朱之鑫説。

在楊偉民看來,當前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存在一些模糊的、膚淺的、片面的認識。這是一項長期性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

“深化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認識,需要把握好兩個邏輯。”楊偉民説,一個是我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問題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一個是造成這些重大結構性失衡的根本原因是體制機制障礙,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沒起到決定性作用,是政府沒有更好發揮應有的作用。

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是“三去一降一補”,楊偉民説,2017年則拓展為四方面: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楊偉民説,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要把握好三個基本內涵:最終目的是滿足需要,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是重大理論創新,也是實踐創新,是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白宛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