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徑

2016-12-20 07:30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初冬,貴州省施秉縣山地高效水果園,獼猴桃藤蔓翠綠。60多歲的果農曾垂奎剛撒過綠肥種子,又馬上開鐮割墾。“土質蓬鬆,才能讓蚯蚓旺長,再配合一年兩季綠肥法,每畝能省成本180元。”曾垂奎説,若按以前的老方法,易引起土壤板結,還會使作物品質下降,如今試用了新技術,種出的瓜果又大又甜。

今年,全國有200個縣像這樣開展了化肥減量增效試點,化肥施用總量穩中趨降。從南國水鄉到北疆牧場,從東部沿海到西域高原,農業的發展理念創新、經營體系創新、産業支撐創新夯基壘臺、立柱架梁,改變著傳統的生産方式、發展理念和技術裝備,勾畫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徑。

發展理念創新,解決“發展什麼樣的農業”。今年6月,第二代馬鈴薯饅頭在北京多家超市上市銷售。截至11月底,4家試點企業共銷售各類馬鈴薯主食1980萬斤。中國農科院已開發6大系列、近300種馬鈴薯主食産品,越來越多的馬鈴薯主食端上了百姓餐桌。

馬鈴薯主食化是大農業觀的生動體現。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引導下,農民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打好“果蔬牌”,大農業觀引領農業向廣度、深度進軍,為農業發展拓展更大空間。農業的發展將不僅限于做耕地文章,還將“上山下海”、面向整個國土。

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必須樹立綠色增産、結構優化、提質增效的發展新理念。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説,要加快“三個轉變”,從注重數量為主,向數量質量效益並重轉變,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從注重糧食生産為主,向糧經飼統籌和大農業轉變,實現農林牧漁結合;從注重農業種養為主,向種養加全過程全要素轉變,協同促進糧食安全、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

經營體系創新,解決“誰來從事農業”問題。在四川邛崍市九龍村,全村3000畝地流轉給了3個規模經營戶。黃光倫就是其中之一,他跟村民約定每畝租金600斤稻穀。今年他的經營情況挺好,除了經營性收入,還能獲得每畝400元的規模經營補貼。在河南省商水縣有個“土地保姆”天華種植合作社,專門替農戶代耕代種。合作社理事長劉天華説,每畝地收費660元,提供一年兩季糧食生産的一條龍服務,農民坐等收好的糧食送上門。

隨著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的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等現代農業經營方式方法快速發展,以家庭農場、合作社、種植大戶等為代表的適度規模經營在全國各地涌現。實踐中,既有通過經營權流轉形成土地集中型規模經營,也有通過經營權共享形成服務集中型規模經營等多種形式。在新型經營主體的引領下,帶動了更多農戶參與現代農業。在青壯年大量外出、留守人員又不願意完全放棄經營權的地區,通過土地股份合作、託管半託管等,以社會化服務帶動承包農戶和服務主體共享經營權的規模經營形式,前景廣闊。

産業支撐創新,解決“用什麼來建設農業”問題。用現代裝備技術武裝農業,提升農業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是農業支撐的傳統核心。當前,農田有效灌溉率超過52%,一半以上的農田可實現旱澇保收;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56%,“靠天吃飯”得到部分改變;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糧食用種全部實現了更新換代;農業機械化水平達65%。

構建産業支撐新動能,需要破除科研與經濟“兩張皮”。“以前做育種,都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科研人員很少共享種質資源,只有零散的交換。現在搞育種的拔尖人才都集中到一起,針對全行業的共性問題協同攻關,勁兒往一處使。”提及科研創新,國家水稻産業技術體系武漢綜合試驗站站長遊艾青很有感觸。

針對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分工不科學等問題,農業部等部門牽頭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打破部門、學科、區域界限,在精選共享資源、完善支撐服務功能、健全共享機制上邁出了實質性步伐。聯盟通過定向研發、股份合作、購買專利、技術支持等科企合作方式,解決了行業不少重大科技問題。

農業不僅包括農産品生産,還包括農産品加工和農産品流通以及休閒農業,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就是要跳出狹義農業,還原農業的全部功能。農業部農産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分析,以往大量農産品沒有考慮到加工轉化,農業産業鏈、價值鏈實現不充分。推動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扭轉了農業單純依靠拼投入的做法,扭轉了農業單純作為第一産業的觀念,把各個環節緊密關聯,將最大程度補足農業的“短板”。

在“十三五”開局之年,回望中華大地上的農田、牧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布陣已完成,農業升級這盤大棋越來越精彩。(記者 喬金亮 瞿長福)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傅義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