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京冀“生態聯治”打破壁壘

2017-01-05 08:17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治理後的灤平縣付家店鄉代營子生態清潔小流域項目現場。資料圖片

京津冀地區山水相連,唇齒相依。近日,跟隨京冀聯合採訪組行走冀北大地、潮河兩岸,記者欣喜地看到,由北京市和河北省共同實施的首個合作共建水生態項目——“密雲水庫上遊生態清潔小流域項目”已經落地實施。截至目前,首批50平方公里的建設任務已經完成,實現了繼大氣污染聯防聯控之後京津冀在生態領域協同發展又一重要突破。

預計到2018年任務全部完成後,作為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的河北省張家口、承德地區,將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00平方公里,項目區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85%,新增污水處理能力59.66萬噸,在為密雲水庫輸出更加清潔地表水的同時,也將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奠定堅實基礎。

創新思路 突破瓶頸

建設清潔小流域22條

京津冀地區國土面積不到全國2.3%,水資源僅佔全國1%,卻承載全國8%的人口和11%的經濟總量。專家表示,長期以來,由於水資源嚴重短缺和水資源過度開發,京津冀已經成為我國水資源環境嚴重超載地區之一。

作為北京最重要的水源地,密雲水庫流域控制面積近1.6萬平方公里,其中3/4在河北。“上遊地區生態搞不好,密雲水庫的水質就保證不了。”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總站主任周嶸表示,北京的水缸盛滿了來自河北的水,下游要得到一庫清水,就需要同河北合作共同治理,最終才能共同受益。

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的實施,為打破行政區域壁壘,實現上下游溯源治污、源頭護水帶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北京市水務局局長金樹東説,“我們必須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主動作為,推動水安全區域化管理向流域化管理轉變,加強京津冀在水資源保障、水生態環境治理等廣闊空間的協同發展。”

北京市水務局和河北省水利廳組成調研組,全面摸清了密雲水庫上游水生態環境現狀。調研顯示,雖然密雲水庫水質總體來説是好的,但上游來水量趨減,水質惡化的勢頭不容樂觀。以豐寧滿族自治縣為例,根據全國第二次水土流失遙感普查,全縣水土流失總面積4791平方公里,歷經10多年治理,目前尚有2011.3平方公里輕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未得到治理。

面對嚴峻形勢,北京和河北聯合部署編制了密雲水庫上遊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規劃,規劃範圍包括河北省的兩市五縣:承德市豐寧縣、灤平縣、興隆縣以及張家口市赤城縣、沽源縣,計劃用3年時間,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22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00平方公里。

其中,北京給河北方面提供資金支持約2億元,相當於總投資一半,首批1.155億元已撥付到位;河北省在産業結構調整、財政收入銳減情況下,多方籌措資金,解決了兩市五縣2015—2016年350平方公里治理面積的建設資金5250萬元,同時結合其他生態建設項目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

對標北京 源頭護水

16億立方米蓄水創新高

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屬北京市首創,連續多年寫入中央一號文件,連續3年列為北京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

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楊進懷介紹,早在2003年,北京就在全國率先提出以水源保護為中心,構築“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堅持污水、垃圾、廁所、河道、環境同步治理,採取21項措施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

截至目前,北京已建成343條生態清潔小流域,有效保護了水源,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山區百姓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作為同一個流域單元、同一個水源系統,承德、張家口兩市的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嚴重滯後,迫切需要按照北京市標準來開展建設。”河北省水利廳水土保持總站副主任賈立海表示。

記者在豐寧縣南辛營生態清潔小流域項目區的南瓦窯村看到,村裏新建了公廁,設置了垃圾桶,營造出小橋流水的濱水景觀。

“治理前,河道坍塌,環境臟亂,垃圾、柴草、糞肥隨意堆放,顯得亂糟糟的,讓人很不舒服。自從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示範建設後,村裏面貌大變樣。”86歲的老黨員季永奎高興地説。

“我們引進北京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技術,按照‘同一治理目標、同一治理標準’的原則組織實施,目前,南辛營項目區先期啟動的10平方公里面積已經完成。”豐寧縣水務局局長徐順臣介紹。

“清水下山、凈水入庫。”今年,由於上游來水增加等因素,密雲水庫蓄水量已超過16億立方米,創2000年以來的蓄水新高,水質也明顯變好。

培育“綠産” 帶動脫貧

“水生態+扶貧”效果凸顯

在灤平縣付家店鄉代營子生態清潔小流域項目現場,記者看到,經過半年“坡改梯”,千畝現代農業産業園內,一道道梯田層層疊疊,硬化的田間道路錯落有致。村民康富春告訴記者:“我種的地原來是塊陡坡地,每逢雨天,水把肥土都衝跑了,一年辛苦下來收入不到5000元。”

今年,康富春將這4畝坡地按照每畝700元價格流轉給付家店鄉現代農業産業園,隨後該産業園結合清潔小流域建設將坡地改成了平整的梯田,過去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現在的“三保”田,在1000畝蘋果樹種植的基礎上,套種600畝黃芩等中草藥。康富春和妻子在産業園打工,每年收入超過2萬元。

灤平縣與北京一墻之隔,境內有潮河、灤河兩大水系,是京津兩市重要水源地,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按照“山頂青松戴帽,山坡梯田改造,平地設施增效,生態治理河道,村莊綠樹圍繞,垃圾不再亂倒”的標準,灤平縣以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為契機,通過整合政府部門涉農項目資金,鼓勵農民以土地、房屋等資源入股,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實現溝域經濟立體式綠色化發展,大大增加農民收入。

密雲水庫上遊5個縣,大多數是國家級貧困縣。河北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處處長李樹槐表示,多年以來,為了滿足京津地區用水需求,張承地區不斷壓縮工農業用水指標,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發展的權利,客觀上需要國家和下游地區的支持和反哺。

灤平縣副縣長王建文表示,通過實施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灤平縣把水土保持工作與産業開發、生態環境和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這種“水生態+扶貧”模式,對欠發達地區在保持青山綠水的同時大力推進脫貧工作,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儘管如此,清潔小流域建設只屬於單項治理措施,尚未形成長效機制。隨著工作不斷推進,治理思路不斷深化,目前亟待在國家層面出臺相應的生態補償機制,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大尺度流域的生態、社會、經濟和諧發展。”李樹槐説。(記者 賀勇)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