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以創新驅動逐夢黃金經濟帶——沿江省市合力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

2017-01-06 18:1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 原來賣煤,如今“賣雪”,素有“江南煤都”之稱的貴州六盤水市,悄然發生著變化。

隆冬時節,六盤水市的滑雪季拉開帷幕。這裡已有玉舍、盤州雲海樂原、梅花山三個滑雪場開放,總面積23.3萬平方米,日均可接待遊客2萬人。“世界雪日暨國際兒童滑雪節”“全國青少年高山滑雪邀請賽”等將陸續在六盤水市上演。

六盤水市副市長李麗説,面對煤炭行業調整壓力,六盤水加快綠色轉型,發展冰雪等新興産業,逐步擺脫“一煤獨大”的局面。

長江經濟帶覆蓋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21%,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這裡生態地位重要、綜合實力較強、發展潛力巨大,是我國經濟重心所在、活力所在。

有了新發展動能的強力支撐,長江經濟帶部分省市在經濟下行壓力下逆勢增長。“2016年,貴州經濟發展逆勢上揚、逐月向好、逐季向好,呈現出速度較快、結構優化、效益提升、動力增強、民生改善的良好發展態勢。”貴州省省長孫志剛説。

與貴州一樣交出亮眼成績單的還有重慶,這座西南重鎮已連續多年GDP增速位居全國前列。2016年12月19日,長安汽車當年第300萬輛汽車下線,正式躋身“300萬輛俱樂部”。其中長安品牌乘用車銷售116.8萬輛,同比增長25.7%,繼續保持中國品牌乘用車第一。

“重慶的汽車、電子兩大‘主引擎’進一步鞏固提升;隨著京東方、SK海力士等重大項目投産,已基本打通了電子信息産業中的玻璃基板、液晶面板、顯示模組以及終端産品全鏈條。”重慶市經信委副主任涂興永説,以筆記本電腦為例,重慶生産了全球約40%的筆記本電腦,除了硬盤均可實現本地配套。

在湖北,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慧製造組成的“新三駕馬車”加速推動新“武漢造”崛起;在湖南,極具特色和競爭力的長沙“麓谷”、株洲“動力谷”和湘潭“智造谷”齊頭並進,發展路徑從“黑乎乎”變為“綠油油”;安徽統籌推進重大新興産業基地、重大新興産業工程、重大新興産業專項,建設創新型現代産業體系。

不久前,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十三五”期間,將把華為先進的信息和通信技術深度融合到生産運營全過程,打造智慧工廠的“升級版”。

這家在全國石化行業率先建設智慧工廠的傳統煉油企業,已經嘗到了智慧工廠的甜頭。公司副總經理謝道雄説,2016年前8個月,公司實現利潤13.6億元,其中近3億元是通過智慧化實現的。

近年來,沿江省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驅動築夢世界級黃金經濟帶。除了在發展新動能上做“加法”,還在淘汰落後過剩産能上做“減法”。

重慶率先實施差異化産業“禁投清單”和環保負面清單,完善環境、産業、財政、考核政策,統籌推進以大都市區為主要載體的長江上遊地區經濟中心建設;湖北要求沿長江、漢江、清江1公里範圍內新建重化工及造紙項目一律停工,並提前兩年超額完成去産能任務;貴州去年共計淘汰粗鋼産能220萬噸、煤礦2100多萬噸。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浦江正寶水晶飾品有限公司淘汰原有生産設備,投資購買25台先進的磨鑽棍筒機,年産量從3000萬包提升到6000萬包,員工從120人減到28人。公司總經理王軍正説:“環保方面規範了,企業投資擴産也有了底氣,真正實現了設備、質量提升和機器換人的轉型發展。”

這幾年,浙江打出了一套以浙商回歸、“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換三名”等為主要內容的轉型升級組合拳,既加快了産業結構調整,又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環環相接、拳拳相扣、標本兼治。

在長三角地區,培育和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推動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速信息化與産業融合發展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著力以創新驅動打造核心競爭優勢。

2016年12月9日,總投資達272.78億元的和輝光電二期6代AM-OLED(主動矩陣有機發光二極管)生産線在上海金山工業區啟動。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和高端製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輝光電二期項目今年已完成投資12.5億元。

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徐子瑛表示,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高端醫療器械、新能源與智慧網聯汽車、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將是上海重點發展方向;而鋼鐵、船舶、化工等傳統行業也有待於借助新技術完成轉型發展。

作為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範開發區之一,蘇州工業園區力求在納米、雲計算及生物醫藥等新興産業取得新突破。10年前,納米産業被列為園區一號産業,創新驅動蝶變提速。納米産業已集聚相關企業380家,實現産值超280億元。

蘇州市委常委、園區黨工委書記徐惠民説:“園區已步入深度調整期、平穩增長期、轉型加速期,依賴物質要素投入的傳統增長方式難以為繼,必須走創新、集約、高效發展之路。”(記者 王賢、王新明、何宗渝、秦華江、賈遠錕、屈淩燕、史衛燕、余賢紅、程士華)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