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做好“創新”大課題 推動“中國製造”邁向中高端
——國務院第三次大督查發現典型經驗做法之四

2017-02-06 16:2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2月6日電(記者 張辛欣)實體經濟是中國經濟的本錢。振興實體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主戰場在製造業。

國務院第三次大督查發現,隨著《中國製造2025》全面實施,工信部等部門出臺一系列舉措,推動製造業創新升級,邁向中高端。

用創新補上“短板” 增強底氣

一個螺釘擰不緊,一對齒輪咬合不上,都會對産品帶來極大影響。製造業的生命在質量,決定質量的是工業基礎能力。在邁向製造強國過程中,我國正著力加大基礎領域的創新,補上工業“短板”,增強發展底氣。

督查發現,隨著《中國製造2025》全面實施,我國工業基礎能力建設持續增強。其中,核心基礎零部件領域取得新的進展,如浙江西子公司成功研發出高端航空緊固件,提高了供給能力。高精度數控齒輪磨床、數控衝壓生産線等産品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工業製造,材料先行。如果説對基礎零部件的研發解決了“卡脖子”問題,那麼對關鍵基礎材料的突破,則決定著我國製造業發展的後勁兒。

督查發現,工信部著力推動基礎材料創新,取得了明顯成效,關鍵材料保障能力提升,産品性能穩定性提高。如江蘇興澄特鋼承擔的高標準軸承材料示範項目,實現了高標準軸承鋼供給能力的提升。

此外,我國圍繞數控機床、集成電路等重點領域開展標準研製工作,發佈了1.1萬餘項行業標準,産業技術基礎不斷夯實。

借力互聯網 為“中國製造”找尋動力

科技創新在哪興起,發展動力就在哪迸發,發展制高點和經濟競爭力就轉向哪。當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孕育興起,世界主要國家爭相尋找創新的突破口,搶佔未來發展先機。我國也不例外。

人工智慧取得實質性突破、大數據應用到許多産業、物聯網從概念進入現實……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遍地開花,不僅催生了新産業,也加速傳統産業內部轉型升級,增強活力。

督查發現,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産生巨大效應。

2016年我國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61.8%。智慧家電、智慧移動終端、智慧機器人等産業快速發展,智慧穿戴、智慧網聯汽車等開始步入應用推廣期。互聯網加速向製造業滲透融合,工業企業數字化生産設備聯網率達到38.2%。大型製造企業、電信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積極打造基於互聯網的開放式“雙創平臺”,新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正加速構建。

得益於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製造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工信部部長苗圩説,互聯網是工業發展的助推手,工業也同樣是互聯網發展的廣闊天地,二者合力將塑造起國家綜合競爭新優勢。

營造氛圍 釋放創新“乘數”效應

對正在向中高端邁進的製造業而言,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創新活力,釋放“乘數”效應尤為重要。

督查發現,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活力充分釋放。特別是一系列重大工程、標誌性項目、試點示範項目的實施,最大限度尋求合力,集中力量攻堅克難,讓創新因子活躍起來,科研資金聚集起來,研發成果“轉”起來。

記者從工信部獲悉,工信部等部門聯合推動的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掛牌成立,各地方積極培育建設了19家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

工信部開展了226個智慧製造綜合標準化應用項目,遴選了109個智慧製造試點示範項目,初步形成了智慧製造標準體系框架。

此外,工信部開展城市試點示範,初步形成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不同類型城市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典型模式,進而帶動其他地區製造業提質增效。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進重大工程、標誌性項目實施過程中,工信部基於各地産業比較優勢,通過政策引導推動形成全國製造業因地制宜、特色突出、區域聯動、錯位競爭的製造業發展新格局。

工信部總工程師張峰説,實施重大工程,是打開製造強國建設局面的突破口。工信部將建立各部門分工協作、共同實施的工作機制,形成合力,把好的態勢延續下去。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