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國際船舶代理業務審批取消
中資船代企業數3年增長逾3成

2017-02-16 22:16 來源: 人民網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2013年5月,國務院取消國際船舶代理業務審批,改為對中資國際船舶代理企業(簡稱中資船代企業)實施備案管理。截至2017年1月,中資國際船代備案企業總數達2235家,凈增企業534家。

數據顯示,審批程序改革之後,我國船代市場企業數量持續穩定增長,市場競爭日趨充分,船代收費明顯回落,有力支撐了我國外貿發展。

放水養魚,激發船代市場活力

新年伊始,新註冊成立的泉州國聯船務代理有限公司各項運作逐步踏上正軌,業務也紅紅火火地展開了。俗話説,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在該公司負責人眼中,這個“好開頭”可以追溯到公司成立時。

他回憶,在企業籌備註冊前,便從不少同行處打聽到——現在從事國際船舶代理業務,在工商登記註冊前不需要向交通運輸部辦證(經營資格證書)了,只要拿到工商營業執照後在一個月內備案即可。於是,在新公司取得工商營業執照後,開業經營的同時,按照要求完成了備案。兩天后,一份標誌著備案已辦結的“備案回執”就到手了,整個過程只用了一星期。

“不用東奔西跑,經營不受影響,人在辦公室事情就辦好了。”這位負責人感慨,現在辦證實在是太方便了。

這份便捷,正是得益於國際船舶代理業務由審批到備案的改革。2013年,交通運輸部按照國務院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簡政放權的總體工作部署,提出了擬取消中資企業從事國際船舶代理行政審批的建議。“我們希望,通過這項改革進一步培育船代企業市場主體,特別向小微企業傾斜,讓市場競爭更充分。”交通運輸部水運局相關負責人稱,從政策跟蹤情況看,政策預期目前已經實現,改革三年來中資船代企業由1700余家增至2235家,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下船代費用逐年下降,為推動外貿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降本增效,提高中資企業競爭力

對於船代企業來説,“降價”的同時,競爭力反而提高了。

改革前,中資船代企業開展經營需要辦理審批手續,設立分支機構同樣也要走相應程序,為企業進入市場設置了門檻,另外,每三年經營資格證書還需要更新。這意味著,企業要獲得經營資格開展經營,並在全國範圍內網絡化佈局分支機構都將受到審批影響,也給企業增加了一定經營負擔。

改革後,企業不僅免去了審批手續和逢三年換一次證的煩惱,更便利企業全國範圍內網絡化佈局分支機構,減少人員配備數量,從而節約成本、減輕負擔,輕裝上陣參與市場競爭。

“還有一些便利是隱形的。”山東江浩國際船務代理有限公司負責人以剛剛辦結的企業更名為例,向記者介紹了改革帶來的方便。他所在的公司經營已經超過十年,今年年初由於經營需要在工商辦理了企業更名。“在過去,企業更名也需要層層上報等待審批,考慮到中間還有春節假期,前後怎麼也得一個多月。這期間,由於不同證件上企業名字不同,開展業務就會很麻煩。”而此次,這名負責人欣喜地發現,公司只需要在工商辦理好更名手續後,按規定郵寄資料,便完成了備案,“結果馬上就可以在網上查詢了,業務銜接很順暢。”

無形之手,促進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國際船代沒有了行政審批門檻,減少了企業辦理審批上時間、金錢等成本,使企業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提高業務水平和服務質量等競爭實力上,有利於行業發展。”中國船舶代理及無船承運人協會負責人稱,以往國際船舶代理企業辦證需要層層審批,一個證辦下來常常一兩個月,很多商業機會都錯過了。現在企業可以在開業經營的同時,辦理備案手續。

交通運輸部水運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改革的目的,是為企業“鬆綁”,為市場“騰位”,為行業發展營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作為行業主管部門,交通運輸部通過定期發佈國際船舶代理企業備案名單,及時受理行業和社會監督舉報,緊緊抓住加強事中事後監管這個“牛鼻子”,維護市場秩序,促進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