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安徽不斷將跨省流域補償試點推向深入

2017-06-23 16:2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合肥6月23日電(記者 楊丁淼)當羅來法聽説政府計劃用無人機監測垃圾清理的工作,第一反應是不可思議。作為一家保潔公司的負責人,羅來法承包了新安江流域歙縣段的河面垃圾打撈,根據合同,每年保潔費的30%將根據考核情況扣減。

“上個月由於村裏監督員的幾次微信舉報,剛剛被罰了900元”,羅來法説。

“無人機監測”並非天方夜譚,為了保護新安江上遊的這一泓清水,安徽省黃山市不斷將試點工作推向深入。

作為中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試點,每年由中央財政拿出3億元,安徽、浙江兩省各出1億元,共同設立每年總額5億元的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基金。

首輪的三年試點期間(2012-2014年),新安江水質穩中趨好,皖浙兩省斷面全面達標,下游浙江千島湖富營養化問題同步改善。

去年底,新安江生態補償第二輪試點(2015-2017年)正式簽約,補償資金加碼的同時,也對新安江斷面水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安江流域建設保護局局長聶偉平表示,新一輪試點必須跳出治理看治理,要實現原來的末端治理向源頭控制、項目推動向制度保護、生態資源向生態資本的“三個轉變”。

在此理念下,催生了一系列保護措施的升級版。過去河道垃圾由村鎮各自負責,存在推諉扯皮的現象,現在通過推行社會化管理,統一規範作業,實行日打撈日清理,並建立了應急打撈機制。這僅僅是20個系統治理工程中的一項,還包括農藥集中配送、污水PPP項目等多項創新。

為了最大化發揮中央財政補償資金的引導效應,黃山市在第二輪試點工作中成立新安江綠色發展基金,這將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充分發揮補償資金效益,有助於形成長效化保護和發展模式。

記者在黃山市徽州區循環經濟産業園看到,綠色發展基金的首筆投入實現了園區污水處理廠的改造升級:新建多個水池為治污擴容;曝氣池加裝了廢氣處置設備;修建了應急池防止環境突發事件。

污水處理廠負責人程超介紹,園區內有多家搬遷的環氧樹脂公司,這些原來分散在新安江流域的精細化工企業是水質保護的隱患,現在園區內集中脫鹽、集中治污、集中供熱,能夠保證達標排放。

恒泰化工就是搬遷入園的化工企業之一。企業副總經理陳遠界告訴記者,過去每年企業環保設備運營維護至少花100萬元,現在每年只要交50萬元的污水處理費,“關鍵是省心”。

“新安江綠色發展基金的設立,將過去政府直接投入變為政府投資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有助於試點資金滾動使用,從而走出一條社會化、多元化、長效化保護和發展的模式。”聶偉平説。

不僅是制度創新和投入加碼,黃山各縣區還努力提標準、找辦法,將“保護母親河”的理念貫穿始終。

休寧縣將農村“垃圾兌換超市”的試點工作在全縣推廣;歙縣在首輪畜禽養殖環境整治的基礎上,今年計劃開展“船舶污水上岸、農村污水處理提標改造、改水改廁、排污口專項整治”四項治理工作,這都是首輪試點後的“自加壓力”。

監測數據印證著各方的努力——最近一次的聯合監測顯示,今年1至6月生態補償指數較去年同期下降0.04,這是在新安江水質已優於二類水基礎上取得的。

聶偉平表示,與全國大江大河治理一樣,新安江流域治理存在著長期性、系統性、艱巨性和反復性,繼續向好空間很小,但稍有不慎,就會反彈。

“上級‘輸血’不能斷,自身‘造血’能力要加強,還要積極推動流域一體化發展,進一步創新上下游合作方式和內容,加強兩省在産業、人才、文化、旅遊等多方面合作,實現共建共享、互利共贏,將民生改善內容納入補償範圍。”聶偉平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