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滬郊推“宅基信訪”:基層矛盾化解在村民家門口

2017-08-01 18:0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上海8月1日電(記者 李榮、凡軍)70歲的肖行海,在滬郊奉賢區金匯鎮的資福村裏,除了被村民叫作“老肖”之外,還另有幾個“名頭”:有的叫他“宅基老娘舅”,有的叫他“信訪代理員”。村民只要遇到什麼煩心事,首先想找他説一説、擺一擺。

滬郊近年來在基層嘗試一種“宅基信訪”的新做法,變“上訪”為“下訪”,變“接訪”為“走訪”,把信訪工作點設到農村的宅基頭。奉賢區信訪辦主任陶清説,區鎮的信訪幹部與村裏化解矛盾的志願者上下互動,在村民的“嘮嗑”聲裏就能覺察基層矛盾的“苗頭”,這是把矛盾化解的渠道直通到村民的家門口。

只要不叫不喊就不理,只要沒有大的動靜就好像沒有矛盾,這是一些小矛盾最後變成大矛盾的重要原因。資福村的老肖作為宅基信訪工作點的成員,他認為“宅基信訪”的最大作用,就是要主動發現矛盾。只要有不對勁的感覺,就馬上去理會,不能“只當沒看到”。

他提到今年上海城鄉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全面拆除各類違章建築。村裏一些村民,原先都違規搭建了小房小屋,如今,拆違一旦開始,如何安排一家家的居住問題,就是一個潛在的難題。老肖把這個苗頭反映上去,最後決定先到村民家裏做工作,把住的問題安排好再拆。尚未成為矛盾的問題,由此化解。

“宅基信訪”,讓村民另有一個鮮明的感受是,“有話講得清楚”。67歲的程正祥,是百曲村的“宅基老娘舅”,他體會很深:過去,村民一有糾紛和矛盾,便上鎮裏和區裏上訪,但鎮裏和區裏對村裏的情況並不熟悉,隔了一層,影響矛盾化解的效果。“老娘舅”們知根知底,成了基層第一道的“把關人”,任何不合理的訴求,他們是一聽就能“點破”。

“宅基信訪”,在村民家門口逐漸形成了公道的品牌,贏得村民的信任。信訪點的“老娘舅”們,便向“信訪代理員”轉型,成為上傳下達、為村民服務的一個通道。在西渡街道,有一個“百家信工作室”,只要涉及群眾的利益和各類合理的訴求,工作室的“老娘舅”們都願意做“跑腿的”,積極協調相關涉事部門,及時將協調進程告知居民。轄區內曾有企業揚塵及噪聲長期擾民,就是通過“信訪代理”解決的。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呂浩銘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