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動能加快成長 新引擎不斷發力——當前經濟形勢述評之四

2017-08-19 07:1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8月18日電 題:新動能加快成長 新引擎不斷發力——當前經濟形勢述評之四

新華社記者張辛欣、安娜、陳灝

創新既決定著應對挑戰的能力,也事關未來發展的潛力,是經濟發展永恒的話題。在“黑天鵝”與“灰犀牛”潛伏的2017年,中國新技術、新業態孕育成長,新動能、新引擎不斷增強,不僅展現更多活力,也為全球發展注入信心。

此前發佈的中國經濟7月份成績單顯示,中國經濟在“增量崛起”與“存量變革”中加速推進。

彰顯經濟活力與後勁

車剛抵達,一份“逛街指南”就已發送至手機;無需試穿,虛擬試衣鏡就能將服裝樣式、尺碼呈現;不用經過收銀臺,系統會自動推送支付信息,動動手指即可買單……

這些關於未來商場的想象正在變成現實。不久前,阿裏巴巴宣佈與多家百貨商場合作,用數據進行人、貨、場的重構,打造“新零售”。“以消費者為核心的新零售將重新定義很多産業,帶動渠道商、製造商轉型,釋放巨大商業潛力。”阿裏巴巴集團CEO張勇説。

這樣的苗頭已經顯現。在互聯網思維和信息技術帶動下,消費市場正在發生變革,呈現強勁增長勢頭。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4%,上半年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63.4%。

改變的不僅僅是零售。從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大型客機成功首飛到“復興號”在京滬高鐵線以350公里的時速奔馳,從人工智慧取得實質性突破到分享經濟風靡大江南北……今年以來,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新技術、新業態孕育成長,新動能、新引擎不斷壯大,促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7月份工業和服務業生産、投資、消費均保持較快增速。其中,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速達到12.1%。創新帶動行業間、區域間聯動發展,經濟穩中向好態勢進一步延續。

“創新正在為中國經濟帶來新氣象、新活力,這既是中國經濟保持韌性的關鍵所在,也是未來發展的動力源泉。”工信部部長苗圩説。

撬動轉型升級杠桿

動能之“新”不僅在於增量。加速擁抱新理念、新技術,諸多産業在轉型升級中迎來新機遇。

利用智慧分揀機器人,臨沂申通快遞可以實現每小時分揀1.8萬個5公斤以內包裹,準確率基本達到100%。公司業務總監吳禮華説,在快遞業“價格戰”中,憑藉高效率和精準度,公司效益大幅提升。

科技的注入讓産業變得更加“智慧”,重塑新的競爭優勢。無論是服裝、家電等輕工製造,還是汽車、機械等大型裝備,或是傳感器、芯片等精密行業,無一不在技術上下工夫,再造生産流程,提升附加值。

在廣東,今年上半年民間工業技改投資達到1366億元,同比增長36.7%;在江蘇,大部分民間投向製造業的資金用於技術改造……被科技“加持”,製造業水平不斷提升。

“我國是製造業大國,也是互聯網大國,把這兩個優勢發揮好,不僅能補上短板,還能發揮現有的優勢,加快整個工業化的進程。”苗圩説。

理念和方法的創新,也讓不少産業找到新的發展空間。以服裝業為例,茵曼推出“棉麻藝術家”,旨在用天然的面料、簡約的造型,助力消費者體驗舒適的“慢生活”;之禾創建了集書店、畫廊、定制工坊等為一體的生活空間,向生活方式的內容供應商轉變。許多製造商正努力摒棄舊思維,著力構築産業新業態,取得昇華主業的紅利。

此外,共享模式正在製造業試水,醞釀一場新變革。如整合行業閒置資源,實現産能共享;創建産業平臺,實現創意共享等。創新應用到諸多産業,撬動起轉型升級的杠桿,帶來脫胎換骨的變化。

打開未來發展空間

新氣象起步,更多變化在萌芽。

在産業層面,“互聯網+”帶來科技與傳統行業的“化學反應”,不僅實現了“360行”向“3600行”的跨越,更培育出平臺經濟、共享經濟、體驗經濟等新方式,為中國經濟注入動力。

在企業層面,創新催生諸多“獨角獸”企業,加速在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等前沿領域佈局,搶佔發展先機和話語權。

在區域層面,從湖南株洲的“動力谷”到武漢的“光谷”、深圳的無人機,創新因子與地方自然稟賦、基礎産業深度融合,産生了一批特色鮮明的新經濟“領跑者”。

“融合發展勢頭正在顯現,新活力正在釋放。”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説,隨著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出,區域間、産業間有望實現人、物、資金、信息等自由流通,形成“共贏”合力。

把好的態勢延續下去,還需要進一步的改革。專家認為,努力形成全社會崇尚創新、渴望創新的氛圍至關重要。

“要樹立唯創新者強的理念,通過進一步簡政放權釋放更多活力和空間,也要建立對創新的容錯機制,加大全社會對創新的包容與呵護。”工信部總工程師張峰説。

張峰説,工信部將通過建立國家級創新中心等方式集成合力攻堅。2017年,還將遴選一批長期制約産業發展的項目集中突破,促進更多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産力。此外,將借力多種形式鼓勵創新成果投入市場應用,加強知識産權保護,讓企業從創新中獲得應有的回報。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