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國企改革提振中國經濟預期

2017-10-09 07:42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日前,世界銀行在馬來西亞發佈了《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經濟半年報》,上調了中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其中,很重要的一個依據便是中國持續而深入的國企改革。相關信息顯示,過去5年中國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進國企改革,並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體量龐大且大多身處國民經濟命脈行業的國企不僅在改革上實現了紮實推進,而且呈現出發展思路和經營方式的更新。專家指出,儘管中國的國企改革依然在路上,但過去5年來的實踐已經充分表明,國企改革正在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並將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貢獻強大力量。

改革措施初顯成效

國企改革頂層設計基本完成、10項改革試點形成了一批可複製經驗、超過2/3的中央企業引入社會資本……在稍早前舉行的一場發佈會上,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對5年來中國國企改革的歷程進行了細緻總結。

據肖亞慶介紹,中共十八大以來國企改革的直接效果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體制機制改革邁出重要步伐。中央企業混合所有制涉及面佔到68%以上;地方國有企業有92%建立了董事會,許多國企還壓縮了總部人員。二是佈局結構優化。十八大以來,共有34家央企進行了重組,省級監管企業有136家開展了重組,使國企資産更加優化、資本更加集中、方向更加明確。三是資産監管體制進一步完善。

“過去的5年,是這些年來進步最快、成效最顯著的5年,市場化改革最深化的5年。”肖亞慶表示,中央企業現在和未來的發展,都將以市場化為導向和牽引,促使企業進一步提升競爭力。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劉小川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過去5年來,中國在國企改革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特別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進,使得國企經營機制不斷優化,國資運營效率不斷提高,不僅效益逐年提升,而且國有企業提供“準公共服務”的職能也更加適應社會需求。

開始直面深層矛盾

興利除弊穩紮穩打,持續改革久久為功。5年來,國企改革不斷指向“深水區”,其實踐更是使人充滿了希望。

例如,在解決同一行業內國企“走出去”時容易出現惡性競爭這一問題上,中國採取了重組整合、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優化了資源配置、減少了重復建設、精簡了組織機構、擴大了優勢互補、提升了綜合實力。據國資委副主任黃丹華介紹,2017年有48家中國央企入圍世界500強企業名單,央企的行業帶動力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在防止國有資産流失方面,5年來國資監管部門也在健全制度體系、構建監督閉環、盯緊重點環節、強化責任追究等方面下足了功夫,確保國有資産安全可靠。“這兩年,國資委把對海外經營的監督作為重點,採取多種方式系統地加強了對國有企業海外經營的監督並採取了常態化的監督檢查。在監督檢查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説。

“對企業而言,控製成本與拓展市場決定著經營成敗。與其他企業一樣,國有企業也面臨著實際所有者和經營管理者之間的‘委託—代理’問題。經營管理者容易因為政績需要、人情關係甚至自身利益進行盲目擴張,忽視成本與風險。這在國內,容易造成‘攤大餅’以及人浮於事;在海外,就容易導致國有資産流失。可喜的是,如今中國在國企改革過程中直面深層次問題的措施正越來越多。”劉小川説。

帶動經濟轉型升級

載人航天、深海探測、高速鐵路、移動通訊、大飛機……在最近熱播的紀錄片《輝煌中國》當中,中國5年來不少科技創新發展成就的背後,都閃耀著國有企業改革創新的身影。

5年來,中央企業研發經費累計投入1.7萬億元,相當於全國研發經費的1/4;累計獲得國家科技獎勵424項,佔同類獎項總數1/3。與此同時,中央企業還搭建了各類“雙創”平臺518個,有效匯集社會創新資源、人才資源以及基金,帶動了創新與就業。

“育新”成果很多,“去舊”同樣給力。肖亞慶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於推動我國經濟向更高水平發展和更深層邁進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去産能方面,中央企業在2016年和今年1—8月份均提前超額完成了任務;在降杠桿方面,中國建立風險控制體系,按行業確定負債警戒線,促進央企資産負債率穩中略降;在降成本方面,央企佈局明顯改善,一年來壓減的戶數達6395戶。

劉小川指出,在供給側改革與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廣大國企正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社會資本通常不願意過多投入回報週期長的基礎性研發,而國企則正好可以在經濟結構優化過程中發揮引領性作用;另一方面,國企實力較強,創新試錯承受力較高,可以為其他企業探索轉型經驗。因此,只要將這5年的改革勢頭延續下去,進一步理順國企定位、優化國企治理,就可以讓國企更多地助力中國經濟。”劉小川認為。(記者 王俊嶺)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