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夯實現代化經濟體系根基

2017-12-18 16:2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 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夯實現代化經濟體系根基

新華社記者 安蓓、申鋮、胡璐、張紫赟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兩個月前,黨的十九大召開,明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産率。

踏上新征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為中國經濟開山辟路。

一場影響深遠的變革

中部大省安徽,有近60年曆史的淮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今年營業收入預計超過600億元,同比增加100億元以上。2016年以來,這家國有企業共壓減煤炭産能459萬噸。

“經過難熬的陣痛期,更堅定了企業轉型升級的決心。”黨委副書記孫方説,企業計劃投資的100萬噸碳基新材料項目將於明年開工,推動産業鏈從低端向高端轉變。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至10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3.3%,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利潤增速高達29%。全國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在經歷了從2012年至2016年間長達54個月的負增長後,已連續15個月實現同比正增長。

企業利潤增長,有了再投資的能力;落後産能的退出為市場騰出空間,加速經濟轉型升級的進程;新經濟快速成長創造的大量就業崗位,“緩釋”了去産能職工安置的陣痛。

時間回到兩年前。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研究經濟結構性改革問題,提出了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思路。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結構性矛盾不斷積累顯現,以擴張需求為主的傳統經濟政策走到極限。經濟政策的基本思路如何調整,成為擺在黨和國家面前的緊迫課題。

“當前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有週期性、總量性的,但主要是結構性的。結構性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關係全局、關係長遠的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説。

兩年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提出、部署、落實到不斷深化,一場基於理論和實踐創新的變革推動中國經濟發生巨變——

去産能成效顯著,兩年共退出鋼鐵産能1.1億噸以上,煤炭産能超過4億噸;房地産市場高庫存風險緩解;每年超萬億元降成本舉措給企業減負;去杠桿為經濟守好“底線”;補短板提供有力支撐……

靜水深流,一些更加深刻的變化正在發生。

今年前三季度,中國製造業上市公司凈利潤佔所有上市公司凈利潤的比重近26%,較去年上升3.5個百分點;製造業、批發零售業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高達47%和46%。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驅動下,中國經濟結構出現兩個重要轉變:一是消費升級和製造業高端化動力強勁,正在打開産業升級空間、培育新經濟增長點;二是金融體系讓利實體經濟的趨勢不斷強化。”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説。

一條指向未來的經濟工作主線

唇膏、眼影、香水等化粧品進口關稅由10%降至5%,咖啡機、智慧馬桶蓋由32%降至10%,嬰兒尿布尿褲及部分配方嬰幼兒奶粉降為零……12月1日起,部分消費品進口關稅大幅下調,平均稅率由17.7%降至7.7%。

此次降稅的不少進口産品都是中國遊客海外購物的主要目標,被解讀為擴大國內有效供給,更好滿足人民消費需求;引入競爭,主動引導供給體系優化升級的關鍵之舉。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一條主線,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夯實根基。

“市場對十九大之後的經濟新格局充滿期待。”英國《金融時報》發文稱,十九大報告傳遞的一個重要信號是,中國將從供給側角度抑制低效投資、推動增長再平衡。

農機市場上中小馬力拖拉機産能過剩,大馬力和大喂入量拖拉機、大型聯合收割機等中高端産品需求迅速增加。雷沃重工敏銳“捕捉”到這一點,今年推出了喂入量每秒12公斤的小麥收割機,是最初産品喂入量的6倍。不到一年其小麥收穫機械産品在國內市場佔有率已近七成。

“農業裝備行業競爭激烈,單純靠模倣、跟隨很難在行業內立足,我們必須積極調整産品結構、加大科研創新。”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王桂民説。

“如果説以前主要是‘鋪攤子’,以後則主要是‘上臺階’。”經濟學家劉世錦説,經濟發展階段轉換後的主要挑戰在於,在保持可爭取的增長速度的同時,如何把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挑戰轉換為新的發展機遇,切實、持續地提高全要素生産率。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必須深刻認識、全面領會、真正落實——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8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8年經濟工作時強調。

推動質量變革,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制定與國際對接的質量和標準體系,打造中國品牌,建設製造強國;

推動效率變革,以創新驅動發展,以全面深化改革釋放體制機制活力,以全面開放格局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

推動動力變革,加強産權保護,激發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波瀾壯闊的結構轉變過程中。”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著文稱。

一個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制度供給體系

12月13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宣佈今年第三次加息;此前不久,美國亮出30多年來力度最大的稅改方案,引發資本外流等擔憂。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説,中國將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大幅度減少市場準入限制,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制度,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相信中國仍將是富有吸引力的投資熱土。”

世界經濟發展史證明,在從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時,恰恰是經濟社會結構變化最劇烈的時候。“從根本上説,必須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營造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政策環境。”劉世錦説。

去産能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有待完善;房地産領域深層次矛盾亟待解決;去杠桿任重道遠;降成本尚有眾多體制機制障礙有待破除;補短板須確保聚焦實際需求、避免債務風險;實體經濟面臨內部結構失衡、運行不暢、杠桿率高等問題;民間投資動力依然不足……

“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表像是要素配置扭曲,但根源還是體制機制障礙,關鍵是通過改革提供和完善制度環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朱之鑫説。

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關於全面深化價格機制改革的意見》公佈,水資源稅試點擴至北京等9地……十九大以來,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繼出臺,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加碼。

十九大報告中,“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句表述,用“逗號”取代了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的“和”字。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看來,一個標點之變,進一步宣示了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決心和立場,具有深遠意義。

十九大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産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這為今後一個時期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主攻方向,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楊偉民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