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陜西寧強:“庭院式”扶貧讓“小家”變“銀行”

2017-12-26 14:5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西安12月26日電 題:陜西寧強:“庭院式”扶貧讓“小家”變“銀行”

新華社記者 孫正好

“棚裏香菇朵朵,林裏核桃結果,圈裏小豬撒歡,地裏魔芋成片。”這是陜西寧強縣巨亭鎮流溪溝村很多農戶家“庭院經濟”的真實寫照。

地處漢江源頭的寧強縣北依秦嶺,南枕巴山,是個國家級貧困縣。長期以來,這裡土地貧瘠,産業乏力,當地一些村鎮地處大巴山深處,更是溝壑縱橫,交通不便,是當地脫貧攻堅最難啃的骨頭。為此,當地政府因地制宜,引導山區群眾走“庭院式”脫貧的新路子,讓不少“小家”變“銀行”。

“庭院雖小,但是風險也小,效益卻高,是我們每家每戶的‘小銀行’。”流溪溝村村民王興華説。7年前,一場山洪將王興華的房子全部沖毀,家裏所有財物被清零,他也因此被當地列入貧困戶。從2012年開始,王興華在村鎮兩級政府的幫助下,著手發展自家的“庭院經濟”:院子裏建大棚,種食用菌、種木耳;院子邊上建豬圈搞養殖;房前屋後的土地上則種核桃、天麻、銀杏、魔芋等特色農産品。如今這個“家庭産業園”讓王興華的年純收入達到20萬元。

正是依託這種因地制宜的小庭院産業,流溪溝村90戶像王興華這樣的貧困戶,在2016年底全部達到了陜西省脫貧標準。“脫貧就要‘一村一策,一戶一法’。”寧強縣扶貧辦主任胡代平説,“我們這裡很多農戶都是山地人家,交通不便制約大産業發展,但農戶自家有閒散勞動力,房前屋後的閒置土地也很多,整合之後就是資源,就可引導貧困戶就地脫貧。”

為此,寧強對農戶種植茶葉、中藥材、食用菌、核桃等特色農産品給予扶貧貼息貸款和互助資金借款等政策扶持,鼓勵農戶發展“家庭經濟”。同時搭建支農再貸款服務平臺,落實財政資金1500萬元,並在全縣107個貧困村成立了互助資金協會,整合扶貧互助資金500萬元,為每個村編制扶貧互助資金30萬-50萬元,幫農戶跨過“資金坎”。

針對壁壘較高的技術關,寧強縣建立了基層幹部培訓基地,培育“土專家”和“田秀才”近800名;此外,每年還根據扶貧項目的具體需要,選派150多名優秀年輕人才到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學習,讓脫貧有了技術保障。“去年冬天,我們為村裏200余戶貧困戶發放了12000袋油菜種,縣種子公司的技術員也過來開展培訓,引導我們規模化種植。”該縣巴山鎮石壩子村黨支部書記宋建國説。

為了打開銷路,降低風險,寧強鼓勵“庭院經濟”打破分散模式,借助企業“抱團取暖”,人人持股、定期分紅的農業合作社、産業示範園應運而生。該縣胡家壩鎮魯家寺村是遠近聞名的茶葉生産基地,但貧困戶參與面小,增收有限。為此,村委會將茶園入股合作社的“示範茶園建設”項目,引導農戶土地入股,每戶佔股20%。不管茶園效益如何,每年貧困戶每股至少有500元的保底分紅。該村383戶,僅茶葉單項戶均增收就可達2000元。

有了經濟效益,還得保證生態效益。在寧強縣漢源街道,6戶養豬戶發起成立了生豬産業合作社,建起了沼氣池。“蔬菜腳料作飼料喂豬,豬糞再收集到沼氣池裏用來發電,剩餘的沼渣做有機肥,發展蔬菜産業,這樣就形成了循環的生態産業鏈。”漢源街道辦黨員帶頭致富人趙永躍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