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按高質量發展要求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018-02-12 07:40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就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堅持問題導向展開經濟工作佈局。

高質量發展標定中國經濟發展新方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際金融危機後,我國經濟出現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的深刻變化,經歷了較長時期的波動下行。隨著近兩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市場預期有效改善,經濟增速由降轉穩,波動幅度明顯收窄,已連續10個季度穩定在6.7%至6.9%之間,提高質量和效益正在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高質量發展開啟了由“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的新階段。經過改革開放後的快速發展,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告別了短缺經濟,數量矛盾逐步緩解。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體擴大,居民消費加快向多樣化、個性化、服務化方向升級,而“數量追趕”時期迅猛擴張形成的傳統産業生産能力跟不上市場需求變化,出現嚴重的産能過剩,質量矛盾上升到主導地位。如果説,填補“數量缺口”是過去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那麼,填補“質量缺口”就是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的潛力所在。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要轉向“質量追趕”,以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為主攻方向,提升産業價值鏈和産品附加值,提高勞動生産率、投資回報率和全要素生産率,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高質量發展開啟了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新階段。隨著近年來勞動年齡人口逐年減少,人口數量紅利快速消失,土地、資源供需形勢發生變化,生態環境硬約束強化,支撐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已由生産要素高強度投入轉向提高生産效率。這個階段,制約發展的瓶頸是創新能力不足,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依靠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高質量發展開啟了由改變“落後的社會生産”轉向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的新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本身就是發展質量不高的突出表現。因此,要針對社會生産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推動經濟發展從數量擴張為主轉向質量提升為主,從主要解決“有沒有”轉向解決“好不好”。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穩中求進,體現了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態度,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才能從容應對國內外環境深刻複雜變化。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在經歷多年艱難調整後,投資、貿易和工業生産回升,呈現出自2010年以來首次覆蓋範圍較廣、回升勢頭較強的復蘇態勢。但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收緊可能引發金融市場動蕩,美國減稅法案可能加劇主要經濟體競爭性減稅,地緣政治動蕩也可能衝擊全球經濟復蘇進程。從國內看,我國經濟運行穩定性增強,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革,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服務業佔比上升,創新支撐作用增強,質量和效益改善。但也要看到,實體經濟仍面臨困難,民間投資和製造業投資增勢疲弱,創新能力仍不夠強,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産、金融體系內部結構性失衡仍然突出,潛在風險不容小覷。在這種情況下,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把握好政策力度和節奏。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需要統籌各項政策,加強政策協同,形成政策合力。“穩”,重點在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保持經濟運行環境穩定,引導和穩定市場預期。“進”,重點在更大程度發揮結構性政策作用,更加注重解決民生問題,加大改革開放力度。這裡的“穩”,強調的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穩”;這裡的“進”,強調的是“穩”的基礎上的“進”,是科學有序的“進”。

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赤字由1.2萬億元增加到2.38萬億元,但赤字率一直控制在3%以內。2018年要增強財政支出的公共性和普惠性,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重點加大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三農”、綠色發展、民生等領域的支持,加大對打好三大攻堅戰的保障力度。繼續實施減稅降費,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整頓“名股實債”和違法違規擔保行為,制止以政府投資基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等名義變相舉債。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去年以來,去杠桿取得初步成效,通過加大監管力度、整治金融亂象、補齊制度短板,金融“脫實向虛”初步扭轉,金融風險聚集勢頭得到控制。今年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在保持總量性政策連續性穩定性的基礎上,更大程度發揮結構性政策的作用,增加優質增量供給,優化存量資源配置,加快新舊發展動能轉換。增強社會政策民生導向,加強基本公共服務和基本民生保障。加大改革開放力度,以完善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推進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打好三大攻堅戰

作為一個大規模經濟體,實現長期高速增長殊為不易,轉向高質量發展則更為艱難。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底線性、本質性要求。

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金融風險的根源是宏觀杠桿率上升過快。要把控制企業杠桿率和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作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重點,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推動國有企業去杠桿,依法依規對“僵屍企業”實施破産清算,切實有效降低企業債務水平。按照“開前門”“堵後門”的原則,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的法制化管理,推進債務信息公開和債務風險的動態監管。加強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薄弱環節監管,堅決打擊非法集資等違法違規金融活動。

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精準脫貧重在“精準”,重點是瞄準特定貧困群眾精準幫扶,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注重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脫貧致富內在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嚴格考核評估,讓脫貧成效真實可信,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逐年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重點打贏藍天保衛戰,明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調整産業結構、能源結構和運輸結構,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污染防治攻堅戰是一場持久戰,必須保持戰略定力,久久為功。

堅持問題導向展開經濟工作佈局

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展開經濟工作佈局,落實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主要任務。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線。近兩年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鋼鐵、煤炭去産能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房地産庫存明顯減少,企業杠桿率穩中有降,減稅降費成效顯現,生態環保、社會事業、基礎設施等短板加快補齊。但也要看到,要素市場發育滯後、價格扭曲和市場壁壘仍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制約因素。要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以處置“僵屍企業”為突破口,建立市場化法治化退出通道,將沉澱的生産要素從過剩領域轉移到有市場需求的領域、從低效領域轉移到高效領域,解決“退不出、死不了”的問題,真正實現市場出清。大力培育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真正實現産業升級。大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降低顯性門檻基礎上減少隱性障礙,清理各類“紅頂仲介”,改善政商關係,真正降低實體經濟成本。

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市場主體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提高國有企業生産效率和競爭力。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優化國有經濟佈局,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切實落實保護産權政策,依法甄別糾正社會反映強烈的産權糾紛案件,消除保護産權的所有制歧視,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三農”領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總抓手。要根據農村發展實際,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分類推進,避免一哄而起、盲目攀比。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破除妨礙城鄉間生産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産導向轉向提質導向,不斷提高農業創新力和競爭力。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區域層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按照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新要求新任務,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推動中部地區崛起,支持東部地區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重點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以城市群建設帶動區域協調發展,構建大中小城市網絡化發展新格局。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擴大開放有利於深化國際合作與競爭,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新機遇。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以投資帶動貿易和産業發展。有序放寬市場準入,加大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開放力度。促進貿易平衡,更加注重提升出口質量和附加值,根據國內産業發展和消費升級需要,積極擴大進口。引導對外投資健康發展,促進國際産能合作,防範境外投資風險。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注重解決突出民生問題,特別是教育、就業、養老、醫療等領域的突出問題。住房問題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要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積極探索多主體住房供應,改變供應主體過於單一的狀況;動員更多社會力量進入,實現住房保障渠道多元化;發展住房租賃特別是長期租賃市場,支持專業化住房租賃企業發展。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程度是衡量高質量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要引導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等各方面投入和參與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研究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生態環境監管體制。(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一鳴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