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混改,如何將“資本”化為“競爭力”

2018-02-13 07:38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産大型客機C919:中國製造,博採眾長。圖為航空工業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C919中機身總裝現場。新華社發

中國一重集團大連加氫反應器製造有限公司的生産基地外景。記者 劉坤 攝

【經濟界面】

2017年中國聯通打響了國企混改第一槍,採用非公開發行和老股轉讓等方式,引入約780億元鉅資,百度、騰訊、阿裏巴巴、京東、中國人壽等多家公司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混改。日前,聯通發佈公告稱公司董監事會擬提前換屆,引入新的國有股東和非國有股東代表擔任公司董事或監事,董事會成員擬由7人擴編至13人,8名非獨立董事中4名來自BATJ四大民營互聯網企業。BATJ高管進入中國聯通核心管理層,不僅打消了此前對於民營資本“出錢進不了董事會”的疑慮,也讓市場對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通過引入社會資本改善國企治理頑疾充滿期待。

1.産權層面已實現較大範圍混合

【部署】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提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把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依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完善制度、保護産權,嚴格程序、規範操作,宜改則改、穩妥推進”的原則,央企混改工作一直穩妥有序推進。應該説,經過了整體部署,分批試點等一系列基礎性工作之後,當前的國企混改已經進入到分層分類推動,改革舉措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時候。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央企業各級子企業,包含98家中央企業集團公司基本上完成了公司制改制。其中,超過三分之二的企業引進各類社會資本實現了混合所有制。根據中央企業産權登記數據,2013至2016年中央企業及各級子企業中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佔比由65.7%提高至68.9%。

初步統計,2017年中央企業新增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超過700戶,其中通過資本市場引入社會資本超過3386億元。

“總體上看,中央企業在産權層面已與社會資本實現了較大範圍的混合。”國務院國資委産權局副局長郜志宇指出,央企混改主要有幾個特點:從企業類別看,商業一類企業(主業處於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國有企業)混合程度最高,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佔比達73.6%;商業二類企業(主業處於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承擔重大專項任務的商業類國有企業)次之,佔比為62.6%;公益類企業最低,佔比為31.1%。

從行業分佈看,房地産、建築、建材、通信、礦業5個行業企業混合程度較高,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佔比分別為88.3%、86.3%、78.3%、77.9%和76.8%。

從企業層級看,層級越低混合程度越高,中央企業集團公司有中國聯通、上海貝爾和華錄集團3家為混合所有制企業,一級子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佔比為22.5%,從二級子企業往下,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佔比超過50%並逐級提高,四級以下子企業中超過90%的企業實現混合。

一般來説,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國企混改主要通過兩大市場,一是産權市場;二是股票市場。

在産權市場方面,中央企業不斷通過轉讓部分股權、增資擴股等方式引入合作者,2013年以來共成交495宗,引入非公資本986億元。

在股票市場方面,上市公司已經成為中央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載體,2012年至去年6月底,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從378戶增加到390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資産總額、凈資産、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佔整個中央企業的63.7%、60.8%、61.1%、84.8%。2013年以來,中央企業及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累計注入資産規模合計5814億元。

“應該説,中央企業已經把最優質的資産注入上市公司裏來了。”郜志宇表示。

2.混改提速 國企活力迸發

【進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後,國務院國資委立即啟動中央企業混改試點工作,選擇具有較好基礎的中國建材和國藥集團開展混改試點。

“經過兩年多時間,到2017年底,中國建材和國藥集團混改企業戶數佔比分別超過85%和90%,營業收入分別超過70%和90%。”郜志宇告訴記者,這兩家企業探索形成了大量有益混改經驗,比如圍繞聚焦主業探索與社會資本合作方式,從而有效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完善混合所有制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深化三項制度改革等方面,都為以後的混改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國企混改從啟動之日起就伴隨著試點,目的就是按照先行先試的指導原則,選擇合適企業開展混改,在不斷總結經驗中走向完善。

隨著2015年國務院《關於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的發佈,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7大領域的混改試點就此鋪開。截至2017年底,已經確定了3批共50家試點企業。前兩批共19家,目前7戶已經完成引入戰略投資者、重組上市、新設公司等工作,引入各類投資者40多家、資本超過900億元。2017年底新確定了第三批試點企業,包括10戶中央企業和21戶地方國有企業,目前企業正在制訂實施方案。

前兩批試點企業中,不少項目的改革力度超出社會預期,獲得較高的社會關注。除了中國聯通,東航物流通過産權市場公開融資22.5億元,吸引了德邦、普洛斯等行業龍頭企業成為戰略投資者,聯想、綠地等民營資本成為財務投資者,同時引入核心員工持股形成利益共同體,為建立股權結構均衡、法人治理健全的現代企業制度夯實了基礎。據悉,東航物流引進各類社會資本後,重點推進三項制度改革,對職業經理人和員工全面實行市場化薪酬體系和考核分配機制,2017年經營效率顯著提升,利潤總額同比增長62.78%。

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還有國務院國資委在2016年底確定的10家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員工持股改革經歷過很長的變革,但這次不同以往,最大的不同在於‘三不兩要’:不搞全員持股、不搞平均持股、不搞存量轉讓持股,同時要建立股權動態調整機制,要嚴格防止國有資産流失。”國務院國資委改革局副局長林慶苗指出。

職工持股試點在引入戰略投資者過程中引發社會資本的極大參與熱情。中國寶武歐冶雲商混改至今尚未盈利,但各類戰略投資者一至看好,最後公司選擇了與自身業務相關的沙鋼、三井物産等企業入股;國機集團下屬中國電器院吸引某知名民營企業加入混改,該企業表示:“你能給我多少股比,我要多少。”職工的參與熱情更加高漲。許多骨幹員工自掏腰包入股,“主人公”“共同體”意識顯著增強,與企業真正形成了“風險共擔,攜手共贏”的新模式。

員工持股改變了國企面貌。有的試點企業立即推進“員工能上能下、能進能出、能高能低”等制度改革,不然“民營資本不答應”;有的企業制定下一年的業績指標,員工主動加碼,“要求提高指標,控製成本”。“不能把職工持股改革看成投資或並購,它實質是體制機制的創新,真正激發出了企業的活力。”在林慶苗看來,員工持股改革促進了企業加快改革,吸引和留住了人才,也有效激發了員工的創業意識,促進了業務開拓和業績提升。

3.更要引入資本背後的競爭力

【思考】

混改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操作不規範使改革一度陷入停滯;因為股東理念不一致而無法做到同股同權;資本混了但機制卻沒有轉換過來,甚至帶來國有資本的流失……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郜志宇如是形容風起雲涌的國企民企混改大潮。當混改這扇大門打開,企業自主爆發的積極性以及彼此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本質要求必然將打造出一片新天地。

在國務院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看來,成功的國企混改有著共同的特點:一是規範,“必須嚴格按照規定進行操作,來不得馬虎”;二是各類資本要同向、同心、同力,“出資人有著共同的目標追求,有共同的價值觀和企業文化,在這個基礎上發揮各自的優勢,民營資本的訴求也不是只有資本收益的問題,追求卓越和世界一流也是他們的願望”;三是産權要平等保護,維護保障好各類所有制的權益。在治理上要同股同權,操作過程要公開透明,“有了這些,市場化機制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如果説,之前的央企混改更多還是面上佈局的話,今後一段時期的混改重點將向縱深推進,通過更多細節化、零部件式的改革來促進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引進資本只是第一步,更要引入資本背後的競爭力,‘改’得好也要‘走’得好。”彭華崗表示。

郜志宇強調,下一步穩妥推進中央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堅持因地施策、因業施策、因企施策,宜獨則獨、宜控則控、宜參則參,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蓋,不設時間表,一企一策,成熟一個推進一個,實現國有資産保值增值,實現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夯實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微觀基礎。(記者 溫源)

專家觀點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重要關口,要通過不斷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促進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共贏共生,這對實現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周麗莎:

國企與民企在部分關鍵領域具有廣闊的合作發展前景,尤其在互聯網、大數據、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産業中,民企具有體量靈活、技術先進等優勢,國企可以借鑒、吸收新鮮血液,與民企共同提升這些産業上的綜合實力,從而整體上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政:

當前我國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共贏格局。

對於國企來説,民企的技術、資本、市場活力為國企注入了強大動力;對於民企來説,國企的品牌、人才、規模優勢突出,給企業發展帶來很多有利條件。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就要給各類市場主體“公平感”;要以全面實施負面清單制度為突破口,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劉坤整理)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