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亟待抓住“十三五”難得機遇期構建養老服務體系

2018-03-15 20:44 來源: 參事室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充分體現十九大的精神,對惠民生方面著墨更多,對就業、扶貧、收入、教育、醫療、住房、社保等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都有具體的要求和安排。這體現了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後政府工作重心的調整,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將是政府的關切焦點。

我國養老體制面臨養老服務及保障兩大難題,60歲以上人口將出現“十三五”末達2.43億後以年均800-1000萬速度爆髮式增長態勢,“十四五”末將驟升至3億,亟待構建服務全覆蓋、各方積極參與、群眾普遍認可的養老服務體系。

一、明確社區養老為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調查顯示,近95%的老人更願意在家養老。要實現以家庭養老為主,必須建立社區養老機構,為家庭老人提供日常服務,白天社區提供日托和上門服務,晚上老人回到家庭由子女陪伴,建立“互聯網+”居家和社區智慧養老服務模式,形成社區和家庭聯動的養老機制。

社區養老屬於基本公共範疇,屬於政府職責,通過中央資金引導,地方給予資金投入和政策創新,充分發揮政府在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中的主導作用。一方面,加快社區村養老服務設施及老年人活動場所建設。納入財政和土地及社區村配套設施建設規劃,按劃撥方式供應土地,同時,整合閒置資源,城市通過購置、置換、租賃等,農村依託敬老院、衛生室等完善養老服務設施;另一方面,社區村養老服務機構作為公益性、非盈利組織,需引入社會資本,採取公建民營、購買服務、PPP模式、基金投資等方式,將産權歸政府所有的養老服務設施委託社會組織、企業等運營,政府投資興辦的敬老院、養老院等機構開展延伸服務,通過提供住房及運營補貼給予扶持,以保證每個家庭老人都能享受得起最基本的公共服務。

二、機構養老重點發展失能半失能及高齡老人養老機構。與社區養老的基礎性相比,機構養老設施及服務更加專業,價格也更高些。目前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3700萬、高齡老人2400萬,而家庭平均僅為3人,使傳統家庭養老模式難以為繼,這6000萬老人急需進行專業護理。因此,亟待大力發展政府提供扶持和補貼的接收失能半失能、高齡老人的養老機構。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政府在切實履行好基本公共服務職責的同時,把非基本公共服務更多地交給市場,通過搭建平臺、購買服務、公辦民營、民辦公助、股權合作等方式,實施準入、金融、財稅、土地等優惠政策,打造品牌、連鎖、規模化的龍頭組織和企業,使社會力量成為提供機構養老服務的主體。

針對備受關注的高價養老、養老“房地産化”等問題,政府需加強監管,堅持營利和非營利分類管理,確保養老補貼和優惠真正用於社區及非營利機構,真正惠及普通及廣大百姓。

三、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關鍵是建立長期護理保障制度。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是解決失能半失能、高齡老人高額護理費用問題,“十三五”迫切需要建立長期照料保險制度。建立40歲以上人員法定繳費政策,護理等級發放制度,大大減輕財政、家庭負擔和養老服務機構成本,真正使老年人獲得保障,有力調動社會參與積極性,是切實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快速發展的治本之策。

同時,調整社保五大制度為養老、健康、長期護理保險三大制度。將醫療、生育、工傷保險合併為健康保險,失業保險與最低生活保障合併,回歸救助性質,最大程度降低個人、企業繳費和財政支付費用。

四、創新“醫養結合”新思路新模式。改變“醫養結合”就是將養老院建在醫院旁的認識。醫院以看急症、疑難雜症為主,而老年人普遍患慢性、常見病,醫院更不可能提供專業護理。因此,真正實現“醫養結合”,一方面亟待建立適合老年人需求的社區醫院、中醫醫院、康復中心、臨終關懷等系列老年醫院,使老人接受醫院診治、康復訓練後,回到社區療養;另一方面整合社區醫療和養老資源,讓老年人居家或在社區就能得到日常監護、保健、診治、康復、護理等方便、快捷、適宜的醫療衛生服務。

五、超常規加大培養養老服務人力資源。人力資源嚴重匱乏是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不可逾越的又一重大難題。目前我國護理從業人員22萬,有資質的僅2萬,與1000萬的需求相差甚遠,老年醫院、養老服務等亟待培養老年病主治醫師、家庭醫生、護士、護理員等專業人員和家政等服務組織、人員。因此,亟待建立養老服務技能人才緊急培養計劃,提高投入效率,除補上全科醫生短板和解決大學生就業結合,加大住院醫師、在職轉崗培訓,實行醫師區域、電子註冊制外,必須更加注重農村的職業教育及農民工、4050人員培訓,快速擴大養老服務專業隊伍。(國務院參事、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馬力 )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