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科技為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貧困村尋找脫貧路

2018-06-19 15:5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烏魯木齊6月19日電(記者齊易初、白佳麗)新疆喀什、和田、克孜勒蘇、阿克蘇等南疆四地州是國家確定的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目前,科技與扶貧的結合,正在努力改善這裡“人多地少”“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現狀。

中科院新疆分院選派的深度貧困村第一書記馮濤所在的巴格齊村,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的和田地區墨玉縣。334戶村民中,貧困戶佔到217戶。這裡人均耕地不足一畝,按照傳統耕種方式,一年下來一畝地收入不過幾百元。

“首先想到的就是提高土地的效益。”馮濤説,今年1月擔任巴格齊村第一書記後,他就著手帶領村幹部研究調整本村的種植結構,推廣當地有種植歷史且高附加值的玫瑰、核桃、大蒜等作物,並套種藥材、發展庭院經濟,在有限的土地上增收。

“這裡種植藥材的自然條件很好,而且有種植歷史,農民會種。”駐村工作隊員努爾波拉提·阿依達爾汗介紹説,本地不少藥材從國外進口,成本高,手續複雜,而標準化種植可以降低成本。目前,依託中科院新疆分院科研力量,通過對70個品種的藥材進行實驗,已選取8種在試驗田中完成試種。

此外,巴格齊村等四個村還套種了150畝大馬士革玫瑰。中科院新疆分院派出4名科研人員,辦起了培訓班。如今,玫瑰已擴種到農民的庭院中。而且隨著科技投入,玫瑰畝産量翻倍,每畝地增收約4000元。

農民夜校是脫貧工作的另一項抓手。夜校由科普人員擔任老師,內容既有趣味性科普,也有養殖、耕種、農業機械等實用農業技術。馮濤説,“我們把科技作為切入點,要用科學的辦法為鄉村發展找一條路。”

在離巴格齊村不遠的墨玉縣加汗巴格鄉恰爾巴格村,記者看到村民正在稻田中勞作,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選派的另一位深度貧困村第一書記魏立恒正在指導村民如何使用插秧機。

“一台插秧機一天可以插秧15畝,3個村民一天才能插一畝。”魏立恒今年1月駐村以來,首要解決的就是機械化種植。在當地政府和中科院新疆分院的共同支持下,村裏擁有了插秧機,秋季還計劃再購入一台收割機。

經過市場走訪,一畝能有5萬元左右收入的大球蓋菇成了魏立恒新近培育的脫貧渠道。“通過找專家諮詢,得知大球蓋菇不挑地,種起來比較省事。我們協調到大球蓋菇種子,計劃在幾戶村民家先行試種。”魏立恒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