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以問題為導向,創造“16+1合作”新未來

2018-07-06 11:57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道阻且長 行則必至——
以問題為導向,創造“16+1合作”新未來

7月5日至10日,李克強總理對保加利亞進行正式訪問並出席在首都索非亞舉行的第七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赴德國主持第五輪中德政府磋商並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開展的“16+1合作”是中國主動推出和設計的一個跨區域合作平臺,執行6年來取得了一系列積極成果。此次在索非亞舉行的第七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將為中國-中東歐國家“16+1合作”未來發展進一步指明方向。

回應關切 做實合作

對於“16+1合作”,中東歐國家關切的主要問題體現在三個方面:中國和中東歐國家貿易的不平衡、中國和中東歐國家體量的不對稱性、中東歐國家間不易整合的差異性。

中國同中東歐16國全部為貿易順差,貿易順差引發中東歐國家關切。貿易逆差説到底是産品競爭力問題,最終還是要靠市場來解決。

習近平主席在今年4月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向世界提出了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一系列新舉措,包括擴大市場準入、擴大進口、改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産權保護。習近平主席的這一重要講話也為中國-中東歐國家“16+1合作”的未來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長期以來,中東歐國家十分關注與中國在貿易、投資等領域的合作,雙方也為此設置了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等機制。未來,通過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中東歐地區可以成為中國推進擴大對外開放新舉措的積極落地區域,成為中國一系列新開放舉措的紅利釋放區。

在“16+1合作”框架中,中國作為大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中東歐小國的不對等問題一直引起中東歐國家關注,合作的不對稱影響到雙方合作的效率。而地方合作正是雙方解決這一關切的有效舉措。6年來,中東歐國家與浙江、河北、四川等中國地方省份開展了一系列務實、高效的經貿、人文合作。尤其是浙江省寧波市等城市集中發力,成為推動“16+1合作”的一個新引擎。中國不少地方城市在規模上同中東歐國家基本對等,其豐富性、多樣性和參與“16+1合作”的積極性為其對接中東歐國家創造了新的空間,豐富了新的選擇。地方是中國新一輪擴大對外開放的獲益者和獲得新的賦權的主體之一。為推動“16+1合作”,中央可以鼓勵地方開設自貿區、投資便利化試驗區和示範區等;地方可以借發展“16+1合作”來擴大開放試點、優化投資環境、鼓勵外資進入等,發揮地方利用中央政策紅利的主觀能動性。中央和地方雙輪驅動,成為未來“16+1合作”的新模式、新方法。

中東歐國家相互之間差異比較大,對在“16+1合作”中如何自我整合、克服非同質化還在認識。“16+1合作”旨在打造一個平臺,推動多邊合作。未來,每個國家充分發揮特色優勢,牽手至少一個專業性合作領域,把雙邊合作做實做牢,多邊合作和“16+1合作”自然行穩致遠。

把握機遇 保持可續

“16+1合作”框架要得到進一步發展,還仰賴於中國準確地把脈當前中外面臨的主要機遇和挑戰,準確把握合作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並不斷調整和優化政策工具。

首先,要不斷發掘新的合作領域和增長點,維護“16+1合作”的可持續性。由於“16+1合作”框架下的大合作項目需要長期不斷推進,因此雙方不斷尋找新的合作增長點是合作得以可持續的基本前提。鞏固好舊領域,發掘新領域,以新技術和新合作為增長點,在農業、旅遊、基建、交通、能源等傳統合作領域保持優勢,在電子商務、新能源和新技術、中小企業合作等領域不斷發掘新的增長點,是未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

同時,推進民心相通,加大人文領域合作力度。在華學習的中東歐國家留學生日益增多,應創造條件把中東歐國家人才留下來,成為推進中國-中東歐國家的生力軍,在中東歐地區講好中國故事,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提供強大的民心支撐。

其次,要加強不同平臺的融合與借力,為“16+1合作”提速升級。

比如就與中歐國家合作而言,要因地制宜,既可以選擇“V4(指由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四國組成的維謝格拉德集團)+中國”的合作平臺、中國和歐盟的合作平臺、“16+1合作”平臺,甚至“一帶一路”合作平臺,鼓勵和支持平臺之間相互借力和合作。還可以充分利用第三方平臺,比如巴爾幹互聯互通平臺,黑海多瑙河次區域合作,三海倡議等。

再次,擴展更多的利益相關者,做實“16+1合作”第三方合作。目前,“16+1合作”平臺的觀察員國本身就是第三方合作的典型代表,如希臘、瑞士、奧地利、白俄羅斯、歐洲復興和開發銀行等。未來,要進一步做實第三方合作。同時,要通過第三方合作、實現共贏化解諸如德國等利益相關者的關切。第三方將來能不能成為“16+1合作”成員國,需要在政策上留有空間。

創新制度 協調平衡

未來,“16+1合作”還需要不斷借鑒國際上其他合作平臺,以市場為先,不斷蓄積發展的動能。

首先,要強化制度創新。鬆散的機制化是“16+1合作”的一個突出現象。如何“散而不亂”“靈活有序”“創新發展”,是未來5年“16+1合作”進行制度創新的主要著力點。地方合作和中央合作如何做好協調、“16+1合作”和“一帶一路”如何相互促進等,都在討論和實踐當中。

其次,政策工具要在計劃與市場之間尋求平衡。“16+1合作”出臺的很多政策工具具有比較強的政府引導色彩。未來5年,要在計劃與市場、國家與民間之間做好平衡,更多讓市場、民間發揮基礎性作用,創造條件讓更多民企和中小企業參與合作項目,讓更多民間外交和人文交流發揮基礎性作用,讓更多市場化資本工具發揮融資作用。

(作者:劉作奎,係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中東歐研究室主任、16+1智庫網絡秘書處辦公室主任)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