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大使接受德國《商報》採訪

2018-07-09 22:41 來源: 中國駐歐盟使團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7月5日,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大使接受德國《商報》採訪,就中美貿易摩擦、中歐關係、中國對歐投資、“一帶一路”倡議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全文如下:

商報:美國將於星期五對中國價值340億美元的商品徵收25%關稅,中國也表示將予以同等力度的反擊。兩國間貿易戰是否已不可避免?

張大使:在談壞消息之前,我想先談談好消息。中歐雙方正在勉力籌備將於7月16日至17日在北京舉行的第20次中歐領導人會晤。今年是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建立15週年、中歐領導人會晤機制建立20週年,雙方都有意願把中歐雙邊各領域務實合作推向深入,並在應對氣候變化、加強全球治理、應對熱點問題等方面加強溝通協調,以中歐合作的穩定性應對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

雙方均認為,中歐加強友好合作,不僅對雙方有利,對促進世界經濟增長與和平穩定也具有重要意義。基於此,雙方工作層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爭取使今年的第20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取得豐富成果。在國際形勢發生深刻重大變化、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雙方都希望向外界展現中歐兩個國際社會重要成員加強合作對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維護國際多邊貿易體系的積極作用。目前會晤正在籌備階段,我不可能就成果透露太多,但預計會晤將至少爭取實現幾方面目標:一是展示中歐對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的積極態度,突出雙方在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共識,展現中歐關係的積極面和重要戰略意義。二是規劃未來合作方向,努力打造新的合作領域。三是針對當前熱點問題和全球性挑戰,發出維護多邊主義、維護多邊貿易體系的積極聲音。

商報:在貿易爭端問題上,中國似乎試圖聯合歐洲共同應對美國。能否從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等具體方面,介紹中國在市場開放等領域能如何令歐洲獲益?

張大使:我想你談得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國際經濟面臨的挑戰,及如何應對的問題,另一個是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的問題。

商報:歐方認為談判缺乏進展。

張大使: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已經啟動多年。中歐雙方均將其視作雙邊經貿關係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上周在北京舉行的中歐經貿高層對話中,雙方初步達成一致,爭取在第20次中歐領導人會晤期間交換負面清單。我認為這是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的一個令人鼓舞的重要進展。

商報:長期以來,歐方對中歐市場開放對等性頗有微詞。中國企業可以自由在歐洲開展收購,而歐洲企業在中國的機會明顯不對等。您是否同意上述觀點?中國是否已有提上議事日程的重要舉措?

張大使:過去40年間,中歐經貿合作健康、快速發展。2016年,中歐貿易量已超過6000億美元。貿易發展必然會帶動投資合作。所以中歐間投資合作也成為中歐經貿關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商報:對中國企業講的確如此……

張大使:對中歐企業均是如此。目前,歐盟是中國第三大投資來源地。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同包括歐洲企業在內的國際夥伴開展投資合作。這些投資毫無疑問促進了經濟增長,帶動了就業,增加了稅收,特別是在前些年金融危機肆虐的背景下,幫助歐洲走出危機,實現經濟復蘇做出了貢獻。

商報:能否舉例?

張大使:沃爾沃公司在離布魯塞爾不遠的根特建有一家汽車製造廠。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令該工廠步履維艱,瀕臨破産。在此背景下,中國一家企業出資收購了該工廠。隨後,經過工廠領導層改組、注資和技術革新,該廠重獲生機,扭虧為盈。

商報:的確,希臘比雷埃夫斯港也是此類積極案例之一。但仍有一些不受歡迎的投資項目,歐委會為此出臺了投資審查制度。您對這一制度如何看待?

張大使:投資是市場行為,中國企業對歐投資的增長説明,歐洲不歡迎中國企業投資的説法並不真實。

商報:但法國和德國政府對有國家背景的中國國有企業收購歐洲敏感技術領域企業表示擔憂。

張大使:投資一定是雙贏結果,否則就不可能發生。無論投資方來自中國、美國還是世界其他國家,如果某項投資只是出於單方意願,而合作方並不歡迎,或認為該項目缺乏吸引力,這筆生意就做不成。説到底,投資是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發揮作用。然而遺憾的是,現在有一隻閒不住的手在發揮反作用,在試圖抑制市場那只手。

商報:中國政府通過補貼,資助國有企業在歐洲開展收購,這就不是“看不見的手”在發揮作用了。

張大使:關於中國政府資助企業到歐洲來投資,只是你的主觀臆測。首先,中國政府沒有財力對企業給予如此大額的資助。第二,在國際市場表現活躍的中國企業大部分是民營企業。我剛才提到的根特沃爾沃工廠收購項目,來自中國的投資商就是一家民營企業。

商報:除了補貼,硬幣的另一面是,中國仍舊是世界上最封閉的經濟體之一。

張大使:歐洲企業在中國市場中表現活躍。關於中歐間投資規模是太大了?還是太小了?我可以給你幾個數字。截至今年4月,歐洲對華投資存量達1200億美元,佔歐盟對外投資總存量的4%。而中國對歐盟投資存量為800億美元,僅佔歐盟吸收外資總量的2%。我相信這些數字都不為你的讀者所知。

商報:絕大多數的在華投資歐洲企業都在抱怨,稱中國擴大開放進程進展緩慢。

張大使:過去40年來,中國取得巨大發展成就,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終堅持對外開放。今天,中國仍在繼續擴大開放。在去年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主席宣佈了一系列擴大開放舉措。在此基礎上,習主席在博鰲論壇上又進一步提出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産權保護、主動擴大進口等舉措。一週前,中國政府發佈了2018年版外資負面清單,大幅減少了市場準入限制。我看到很多歐美媒體對此給予積極評價,認為此次負面清單共在22個領域退出開放措施,製造業基本開放,服務業開放力度大幅增加,中國正在兌現對外國投資者的開放承諾。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何墨池先生表示,中國這一變化意義重大,是給世界的最大驚喜。中國營商環境並不差。根據世界銀行發佈的營商環境報告,中國營商便利度近五年躍升18位,其中開辦企業便利度大幅上升了65位。

商報:您提到何墨池主席,我留意到他在一次採訪中表示,根據中國歐盟商會報告,大部分在華歐洲企業認為中國幾乎沒有實質性的擴大開放進展。歐盟官員亦持同樣觀點。我並不認為歐方高層認同中國關於擴大開放舉措的表述。您怎麼看?

張大使:關於中國歐盟商會的報告,你漏掉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三分之二以上的歐盟在華投資企業實現盈利,超過60%的會員企業看好在華發展前景。這是對中國營商環境最好的詮釋。儘管如此,我們亦承認人無完人,中國也不是盡善盡美的。所以我們仍會致力於不斷改善營商環境。此外,作為過來人,我想談談我經歷過的時代。在40到20年前,中國開放市場歡迎外商進入,給予外商大量超國民待遇。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這些超國民待遇逐步消失。中國有句古話,叫“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所以企業有些抱怨並不奇怪。可以確定的是,中國擴大開放和改善營商環境的努力會一直持續。

商報:近期,中歐將開啟一系列重要政治議程,其中之一就是中國總理李克強將於下週一訪問德國。此次訪問將向外界發出怎樣的信息?

張大使:第一個信息是合作。用中歐合作向世界展示,合作是促進世界繁榮的最佳途徑。第二個信息是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説“不”。

商報:一些歐洲官員表示,中國試圖從歐美裂痕中牟利,從而在貿易、氣候變化、外交政策等問題上成為世界的領導力量。中國是否在尋求世界領導角色?

張大使:首先,沒有人可以從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導致的貿易戰中獲益。包括中國、歐盟及單邊主義的始作俑者在內的所有人都是輸家。當今世界經濟已發展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響、互利共贏的格局。所以只有合作可以造福自己、造福夥伴、造福世界。單邊主義只會導致滿盤皆輸。

商報:中國將採取何種措施阻止貿易戰發生?

張大使:為了阻止貿易衝突升級至貿易戰並將世界經濟拖入泥潭,中國付出了巨大努力。如你所知,中國同美國進行了多輪磋商。我們為避免貿易戰做出的積極努力會一直延續至最後一分鐘。當然,一個巴掌拍不響。如對方沒有回應,事情就做不成。

商報:明天起,美國將對中國價值340億美元的商品徵收25%的關稅。美國總統特朗普並表示將追加一輪,對中國價值20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關稅。這將對中國經濟産生什麼樣的影響?中國的金融穩定,包括匯率、股市等是否會遭到大幅衝擊?

張大使:我剛才説過,貿易戰沒有贏家。你所説的問題不僅在中國,在包括歐盟和美國的世界各地都可能發生。中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中國人民是愛好合作的民族。我們不希望世界發生包括貿易戰在內的任何“戰爭”。我相信歐盟同樣如此。但如果貿易戰被強加到我們頭上,我們會拿出阻止貿易戰的堅定態度,有力迎擊發動這場貿易戰的肇事者。事實上各方都應如此,讓肇事者知道錯的就是錯的,就應當被阻止。妥協、退讓、綏靖只會事與願違。

商報:您對歐盟目前就美國單邊主義行動採取的立場作何評價?

張大使:中歐在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基於規則的國際貿易體系方面有廣泛的共識和共同利益。中歐在面對單邊主義時的做法也有共同點,即努力爭取避免貿易戰,同時堅定面對相關挑戰。

商報:美國此前強烈要求中國修改“中國製造2025”工業戰略,您怎麼看?

張大使:美國將矛頭指向“中國製造2025”是蠻橫無理、毫無根據的行為。我們出臺“中國製造2025”的目的是為中國製造業升級提供戰略指引和信息指導。這是國際社會慣常的做法,與德國的工業4.0計劃、歐委會去年正式發佈的“新工業政策”很類似,都是提出一些方向性目標、重點工業部門和行動計劃,目的是促進工業的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在“中國製造2025”出臺過程中,我們做了嚴格的合規審查,確保其符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做出的承諾。如果其他夥伴對此持有異議,我們可以在世貿組織規則框架下解決問題,而不應付諸單邊行動。

商報:近期中歐的另一項重大政治議程就是即將在索菲亞舉行的“16+1合作”第七次領導人會議。中國高度重視“16+1合作”機制。一方面,中國通過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幫助中東歐國家發展,受到有關國家的廣泛歡迎。另一方面,似乎歐方對“16+1合作”機制存在不信任感,認為中國試圖通過該機制增強在該地區的政治存在。您怎麼看?

張大使:本週六,李克強總理將出席在保加利亞索菲亞舉行的“16+1合作”第七次領導人會議,與中東歐國家討論彼此間的合作。“16+1合作”啟動6年來,已成為跨區域務實合作的重要機制。經貿合作取得顯著進展,貿易在不斷發展,投資合作不斷擴大,基礎設施等互聯互通項目順利推進,金融合作方式更加多元,在交通、農業、旅遊等領域務實合作也取得穩步發展。無論是中東歐16國,還是中國,對“16+1合作”均十分積極,也感到非常滿意。我們從內心將“16+1合作”作為中歐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也堅持“16+1合作”應該是開放的、包容的,所有項目都在平等、互惠基礎上進行,符合國際通行做法和歐盟有關規定,契合中東歐國家的産業特點和發展需要。每屆領導人會議,我們都邀請歐盟領導人與會,歐盟每屆會議也都派出了觀察員與會。我們懷著良好的初心,認為幫助中東歐國家發展將有助於消除歐洲發展不平衡,促進歐洲一體化發展。

商報:匈牙利、希臘曾明確反對歐盟涉華提案,這也是布魯塞爾認為中國通過“16+1合作”分化歐洲的原因,認為中國通過經濟影響介入歐盟涉華議程。您怎麼看?

張大使:中國同世界各國的合作均是以謀求互利共贏和世界共同繁榮為目的,沒有也不贊成將經濟合作政治化。至於歐盟成員國內部出現不同意見,我們不予置評。但是在你提到的事例中,這兩個國家在涉及中國的問題上持公正立場,我們是讚賞的,但這和中國同這兩個國家的經濟合作沒有關係。有道是在商言商。

商報:您剛才提到,經濟與政治不應混為一談,但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目的,難道不是為了增強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

張大使:習主席在5年前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當時的背景你應該還記得。那時候世界經濟還在金融危機的重壓之下氣喘吁吁,步履維艱。我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為世界各國提供一個開放合作的平臺,促進全球互聯互通的發展,帶動世界經濟走出危機。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它得到了國際社會成員的熱烈歡迎和積極參與。有人硬要把這一倡議與地緣政治和戰略扯在一起,那是他們的誤讀。我們也有充分的耐心去説明、溝通,我想國際社會的夥伴們終將從事實中得到答案。

商報:所以您個人承認歐洲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以及與巴爾幹地區的合作抱有不信任感,這樣的不信任感客觀存在,您對此如何解釋?

張大使:不能説歐洲在“一帶一路”問題上對華存在不信任,其實歐洲很多國家和企業非常歡迎並渴望參與“一帶一路”。當然,也有部分歐洲朋友仍在觀望,在懷疑,在臆測,甚至發出這樣那樣的聲音,這也不奇怪。對於一個誕生不久的新事物,真正了解它、認識它可能需要時間,所以我們需要溝通。我們也希望媒體的朋友認真研究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發出正面的聲音,不要人云亦云。

商報:有觀點認為,“一帶一路”完全是中國資金資助中國企業,中國企業獲得大部分合同,您對此有何評論?

張大使:你説的這一概念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一帶一路”倡議在執行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共商共建共享,包括它的融資機制也是共享的。

商報:歐盟在政府採購方面有嚴格的規則。目前有人批評部分歐盟成員國在與中國合作過程中並未嚴格遵守有關規則,例如匈塞鐵路項目。您怎麼看?

張大使:“一帶一路”是按照市場規律推進的,也是遵循國際規則的。當然“一帶一路”參與方很多,各個地方的具體情況和發展水平也不同,因地制宜也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

商報:是否意味著對於規則的考量會根據國家有所變化,例如塞爾維亞這樣的非歐盟國家?

張大使:匈塞鐵路是中東歐地區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項目,對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推進這一項目過程中,我們也非常注意遵守當地規則。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發展水平和客觀條件,遵循的標準也不同。比如歐洲人愛吃麵包,中國人愛吃饅頭,各有所愛。但總體上應按照世貿組織規則行事,在相關規則允許的範圍內應考慮因地制宜。

商報:您剛才講在商言商。另一方面,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重要的經濟力量。中國的發展是否有宏偉的政治目標?如果有,是什麼?

張大使:對於中國來説,我們最大的政治就是讓14億人民過上好的生活。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做到這點也非常不容易。目前為止,我們做得還不錯。40年來,我們成功實現了7到8億人脫貧。但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中國的人均收入僅排在世界80名左右。我們還有3000萬到4000萬貧困人口,以及8000萬殘疾人,保障這8000萬殘疾人的良好生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中國是最希望世界和平、合作、發展的,因為我們肩負的責任太重大了。

商報:您認為歐洲最應向中國學習的是什麼?

張大使:這個問題你應該問你的讀者。

商報:但我希望聽到您的答案。

張大使:我只能説中國有許多需要向歐洲學習的,例如管理、環保、創新等領域。至於歐洲應向中國學習什麼,的確不是應該由我來回答的問題。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石璐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