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廣西“八包”制推進易地扶貧搬遷效果突出

2018-12-29 10:2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南寧12月29日電 題:68萬貧困群眾“挪窮窩”的背後——廣西“八包”制推進易地扶貧搬遷效果突出

新華社記者 夏軍、唐榮桂

作為我國易地扶貧搬遷的主戰場之一,近年來,廣西創新機制制定“八包”責任制,壓實易地扶貧搬遷責任主體,大幅提升搬遷入住率。截至2018年11月底,廣西68萬貧困群眾“挪窮窩”,累計搬遷入住率達98%,同時以“一戶一策”加大後續扶持確保群眾“可發展”,有力夯實了脫貧根基。

“八包”制壓實主體責任助68萬人“挪窮窩”

位於黔桂交界的廣西南丹縣是白褲瑤群眾聚居地,這裡長期處於深度貧困狀態。許多年前,記者在當地調研看到,一些白褲瑤群眾在山上搭棚而居,家徒四壁。“有的村貧困發生率高達80%。”南丹縣扶貧辦主任莫洪東回憶。

如今,再到白褲瑤群眾聚居區只見,大山深處建起上千座米黃色的新樓房,陽臺晾曬著藍白相間的民族服飾。近年來,一批批白褲瑤群眾搬進新家,有的群眾第一次用上液化氣灶,有的在家門口組建表演隊接待遊客……搬出大山後的生活翻天覆地。

莫洪東説,近年來,南丹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千家瑤寨·萬戶瑤鄉”項目,新建3個集中安置點,安置2.2萬餘人,全縣約80%的白褲瑤貧困群眾搬出了“窮窩”。去年,南丹縣成功摘掉“貧困帽”。

自治區水庫和扶貧易地安置中心工作人員介紹,廣西對所有安置點實行責任“八包”制度:包建設進度、包工程質量、包資金監管、包搬遷入住、包後續産業發展、包就業創業、包穩定脫貧、包考核驗收。

自治區水庫和扶貧易地安置中心移民搬遷安置一處處長覃義平介紹,每個安置點落實一名包點縣級領導幹部,組建專門工作班子,全脫産做好包點各項工作。目前,全自治區集中安置點共落實508位縣級領導幹部包點,工作班子成員達到3000多人。

廣西對包點縣級領導幹部的工作情況進行專項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包點縣級領導幹部年度考核和評先評優、選拔任用的重要參考和責任追究的重要依據,對考核結果基本稱職和不稱職的人實行“一票否決”。

加大後續扶持確保群眾“可發展”

記者採訪了解到,廣西堅持住房建設與後續發展同步規劃、同步推進,實行“一戶一檔”“一戶ー幫”“一戶一策”,加強就業創業和産業發展政策扶持,確保有勞動能力的群眾有穩定收入,這一做法讓不少搬遷群眾心底倍感踏實。

在廣西最貧困的石漠化山區之一都安瑤族自治縣,當地探索“政府扶持、企業牽頭、農戶代養、貸牛還牛、還牛再貸、滾動發展”的産業扶貧模式,在每個安置點建設規範化牛場,推廣聯建聯養、互助供養、企業代養等方式,讓搬遷群眾零門檻參與、零風險增收。目前全縣已有5700戶搬遷貧困戶參與,養牛3000頭,養羊6700隻。

南丹縣3個安置點都配置了産業,其中裏湖安置點採用“易地搬遷+旅遊景區+特色小鎮”模式,將結合白褲瑤文化打造旅遊扶貧景區,安置點還預留一百多套房屋用於後續民宿開發,群眾可參加歌舞表演、開辦農家樂、銷售特色旅遊産品等,在家門口就業。

廣西地處中越邊境,邊民是守護國境線的重要力量。廣西鼓勵非邊境地區貧困人口向邊境一線搬遷,在邊境一線地區佈局一批安置點,對搬遷到邊境0至3公里範圍內的貧困人口,免除人均建房自籌資金2500元。同時推廣“易地扶貧搬遷+邊貿扶貧”模式,鼓勵搬遷群眾加入邊民互助組,用好國家給予的邊民小額互市貿易免稅政策,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

記者了解到,各地加強就業培訓,建設扶貧車間,獎補吸納搬遷勞動力就業的企業,補貼創業的搬遷貧困家庭,兜底保障無勞動能力貧困搬遷人口,努力使搬遷群眾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配套設施、後續扶持等有待加強

部分幹部群眾認為,當前易地扶貧搬遷初步實現了“搬得出”的目標,要“穩得住”“能致富”需進一步加大後續扶持的力度,完善教育、醫療等配套設施。

安置點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有待完善。目前廣西406個安置點配套了小學,389個安置點配套了幼兒園,258個安置點配套了農貿市場,370個安置點配套了醫院、衛生站或醫療診所。

自治區扶貧辦介紹,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任務最重的河池、百色兩市安置點目前還需要建設幼兒園47所、小學29所、初中12所、高中2所,縣級醫院9個、社區醫院16個、衛生所25個,農貿市場45個,缺口資金10億多元,需要加大安置點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

此外,後續産業發展仍需加強。多名基層幹部説,部分搬遷貧困戶家庭人口多、勞力少,通過轉移就業和産業扶貧能解決溫飽,但離真正致富還有差距,必須加大後續産業發展和就業創業資金的投入,確保移民群眾有穩定的收入項目。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