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苗族群眾的跨越人生——春節前夕廣西融水縣易地扶貧搬遷點見聞

2019-02-04 11:0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南寧2月4日電 題:苗族群眾的跨越人生——春節前夕廣西融水易地扶貧搬遷點見聞

新華社記者王念、王軍偉、農冠斌

貧困戶李志奎正在新家安裝自己做的櫥櫃,妻子衛顯姣引導工人放置剛購買的傢具,尚在讀大學的兒子幫忙打掃房間,小女兒拿著手機給大家拍照。李志奎説這是他多年來最開心的時刻,世世代代住在大苗山深處的一家人將在寬敞明亮的樓房裏迎來新的一年。

春節前夕,記者走訪了融水苗族自治縣的苗家小鎮、雙龍溝等多個移民安置點,走家串戶,了解國家扶貧政策落實情況和當地脫貧舉措,傾聽貧困群眾心聲,見證了搬遷戶喜迎新年的幸福生活和對黨的感恩之情。

“做夢也沒有想到能搬出大山,還能在城裏開一家百貨店”

融水苗族自治縣位於廣西北部,是廣西唯一的苗族自治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滇黔桂石漠化片區縣,對許多住在大山深處的貧困戶來説,易地扶貧搬遷是“拔窮根”之舉。

李志奎老家在三防鎮興洞村伍家屯,去年11月搬到了雙龍溝安置點,因為缺少資金,一直未裝修。搬遷後,夫妻倆參加了當地政府組織的職業技能培訓。如今,李志奎在縣城打零工,妻子在附近的木材加工廠上班,倆人每月共有約4000多元的收入。“口袋裏稍微寬裕一些了,就抓緊裝修,想在新房裏過個新年。”李志奎説。

“做夢也沒有想到能搬出大山,還能在城裏開一家百貨店。”貧困戶鳳小文説,他的老家在安陲鄉吉曼村,那是一個開車到縣城要三個半小時的小山村,勤勞的他種地、養羊,但一直日子過得十分緊巴。

去年鳳小文全家搬到了縣裏的易地扶貧搬遷點——苗家小鎮,有經濟頭腦的他在安置點租下了一個約30平方米的店面,主營日用百貨。“剛剛開業不久,生意會越來越紅火。”鳳小文對未來的生意很自信。

融水縣委副書記路燕雲介紹,全縣“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人口規模為3201戶13695人,目前已經全部搬遷,主要集中在苗家小鎮、雙龍溝、鐵坑等安置點。

“沒想到政府把扶貧車間也建在了搬遷點上”

貧困戶往往缺知識、少技術,搬出來了,就業怎麼辦?記者帶著這樣的疑問與貧困戶促膝長談。

剛走進貧困戶袁麗紅位於苗家小鎮的新家,記者就被客廳滿墻的獎狀和一把小提琴所吸引,原來小提琴是袁麗紅正讀初中的女兒賈嘉熙的,在媽媽的鼓勵下,賈嘉熙給記者當場演奏了一首曲子,引得陣陣掌聲。

袁麗紅的丈夫在臨近的三江侗族自治縣做廚師,她在搬遷點裏的電子廠上班,每月有1500多元的收入,又能接送正在讀幼兒園的兒子。“搬遷前我還擔憂,來了沒有工作怎麼辦,沒想到政府把扶貧車間也建在了搬遷點上。”袁麗紅説。

路燕雲介紹,在近3年的時間內,苗家小鎮已經搬遷進1617戶6600多人,在搬遷前縣裏就已經考慮到就業的問題,苗家小鎮位於縣裏的老子山、老君洞景區附近,離縣裏的木材加工區也不遠,在山多平地少的融水縣這裡是一塊難得的好地方,縣裏的打算是將苗家小鎮打造成旅遊點,吸納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

雙龍溝移民搬遷點靠近融水縣粵桂扶貧合作産業園,雖臨近春節,但園區內的建設仍熱火朝天。廣西融水陽光木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陳亮介紹,企業租用的5棟廠房是縣裏利用粵桂扶貧合作産業資金建設的,這極大地節約了企業的生産成本,近期投産後將提供300個就業崗位,優先招聘貧困戶,每個工人月平均工資在3000元左右。

路燕雲説,融水縣每個易地扶貧安置點都編制了後續就業創業扶持方案,目標是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現每戶1人以上穩定就業,縣裏除了千方百計安排貧困戶在當地就業外,還對貧困戶外出務工進行牽線搭橋。

記者走進苗家小鎮內的粵桂勞務合作工作站時,工作人員周燕正拿著電話表給安置點內的搬遷戶逐個打電話,詢問他們的就業意願。“現在臨近過年,許多村民已經返鄉,這時候打電話摸底比較合適。”周燕説,目前來招工的10余個工廠均來自珠三角,工資平均每月在4000元以上。

“民俗與旅遊結合,將助力苗族群眾脫貧致富”

記者採訪時,恰逢“苗年”時節,融水縣夢嗚苗寨一派繁忙景象,吹蘆笙、鬥馬、上刀山……好不熱鬧!引得許多遊客連連叫好。

戶戶都是苗族木屋風格的夢嗚苗寨也是個移民搬遷點,縣裏將這裡打造成了旅遊景點,旅遊公司佔股70%,移民組成的合作社佔股30%。景區負責人吳日紅説,公司將苗族傳統文化搬上了舞臺,進行實景演出,村民白天耕種,晚上當演員。

47歲的潘傑輝從9歲起就幫家裏種田放牛,去年3月,他全家搬出了大山,來到夢嗚苗寨 。潘傑輝和妻子潘英華通過參加吹蘆笙、跳踩堂舞等演出,倆人每月有約5000元的收入。

融水縣民族風情濃厚,走進安置點,少數民族文化風情撲面而來。融水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石峰説,苗族群眾喜歡吹蘆笙、跳踩堂舞,雖然離開曾經的鄉土,但是他們的文化傳統沒有丟,每個安置點都有蘆笙隊,安置點經常飄出陣陣蘆笙聲。

董雷是苗家小鎮蘆笙隊隊長,全隊目前有蘆笙手40名,隊員們都是兼職吹蘆笙,偶爾參加商業演出。“我們都是山裏人,喜歡蘆笙也喜歡熱鬧,沒想到現在靠吹蘆笙還能掙上錢。”董雷説,隊員們都是在晚上綵排練習,越來越多的移民開始參與進來。

“貧困戶搬遷後,過去‘藏在深山人未識’的民族文化和旅遊産業結合,會煥發特殊的魅力,將助力苗族群眾脫貧致富。”石峰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吳嘯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