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命根子”變成“活資産”——西藏白朗縣土地流轉實現農民增收致富

2019-04-15 10:0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拉薩4月15日電(白少波、邊旦次旺)西藏白朗縣洛江鎮覺如村頓珠老人今年蓋了新房,當記者來到頓珠家時,他正坐在陽臺上,喝著酥油茶。如果是在幾年前,他可能還在田間地頭勞作。

“我們家40畝土地簽了15年的流轉合同,一次性拿到90多萬元,花了60多萬元買了一輛貨車,一台裝載機,一台壓路機,一輛私家車,光出租這些車輛設備一個月就能掙兩萬多元。”頓珠説。曾經被頓珠視為“命根子”的土地,如今變成了脫貧致富的“活資産”。

近年來,白朗縣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帶動農村産業發展,使農牧民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在生産發展中共享改革紅利。

頓珠是土生土長的白朗縣洛江鎮人,今年已經61歲。西藏民主改革後,他的父輩們分到了土地,一直在土地上辛勤耕耘。頓珠説:“那時候我們把土地看作命根子,一輩又一輩地在上面勞作。”

頓珠説,自從包産到戶後,家裏每人分到8畝地,不僅能自給自足,還可以賣余糧和飼草賺點閒錢,滿足家裏的生活開支。

以前,農耕生産普遍靠“二牛抬杠”。2010年以來,白朗縣開始引進推廣機械化生産方式,種植的農作物有青稞、小麥、油菜花、豌豆、果蔬等,主要以青稞為主。由於青稞市場價格提升緩慢、非農業增收渠道少,頓珠意識到光靠農業並不是奔向小康的長久之策。

頓珠有3個孩子,老大娶妻繼承家業,老二在城裏打工,老三在上大學。前幾年,老二決定買一輛貨車去城裏跑運輸賺錢。

“累死累活幹一年,收入只有那點賣余糧和飼草的錢。現在土地流轉政策這麼好,流轉費也挺高的,早就想流轉我家的田地了。”老二説。為此,父子發生了不少爭執。頓珠一直反對流轉土地,他還是那句老話,“農民不種地還能幹什麼?”

2018年,在縣鄉幹部的引導下,頓珠下定決心將土地流轉出去。他説:“土地流轉的錢,一時讓我驚呆了,用這些錢可以供孩子上學、做小買賣、買貨車跑運輸。”

頓珠購買了一些車輛設備轉租給別人,現在自家一年有20多萬元收入,是土地流轉之前的5倍。

目前,白朗縣土地流轉涉及5個鄉鎮、16個行政村,全縣土地流轉面積已達20894畝。

白朗縣土地流轉涉及農戶1000余戶,實現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當地農民也認識到,土地不再是賴以生存的“命根子”,而是增加收入的一筆“活資産”。正如白朗縣洛江鎮覺如村原黨支部書記拉頓所説:“過去‘沉睡’的土地,現在變成‘流動’的資金了。”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