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浙江:呈現新時代鄉村治理範本

2019-06-09 07:29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浙江歷史上涌現出許多鄉村治理的好做法,包括諸暨“楓橋經驗”、東陽“村規民約”、武義後陳村“村務監督委員會”、寧海“小微權力清單制度”等。近年來,在“兩山”理念指引下,浙江不斷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堅持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培育了安吉“余村經驗”、桐鄉“三治融合”經驗以及象山“村民説事”制度等鄉村治理典型,為推進新時代鄉村治理提供了範本,充分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農村基層的具體實踐。

安吉:融合協同打造新餘村

遠處綠水青山逶迤,近處田園阡陌縱橫,電子監測屏上顯示余村的負氧離子每立方米含量2萬多。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西側的余村,是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發展理念的發源地。

在“兩山”理念指引下,余村走出一條轉型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之路。擁有6000余畝毛竹山和600余畝農田,全村總面積4.86平方公里,轄8個村民小組,280戶農戶1050位村民的余村,多年來零上訪、零訴訟、零事故、零刑案、村兩委幹部零違紀,實現了鄉村治理有效、發展充滿活力、百姓安居樂業。

余村能有今天,是踐行“兩山”理念、堅持融合協同的結果。

2003年,通過黨員議事、村民代表大會等方式,村委會廣泛徵求村民意見,提出余村的轉型升級方案,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決定關停礦山、水泥廠,並進行環境復綠和全面發展農家樂,走上了生態富民路。

從賣石頭轉為賣風景的余村,201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超過2.5億元,村民年均可支配收入近4.2萬元。村黨支部書記潘文革説,余村創新使用村班子提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大會決議的“三步決策法”,完成了由工業經濟向休閒旅遊的産業轉型。

2017年,余村將“禁售禁放煙花爆竹”寫入村規民約。潘文革説,村委通過提前介入、發放倡議書、設立“雙禁”警示牌、挨家挨戶上門宣傳等一系列舉措後,“禁售禁放煙花爆竹”最後在村民代表大會上通過。

為管好流浪狗,村委會讓全村280戶,每家出1人集體外出取經,再通過民主評議,尋求管理良方;在垃圾不落地試點決策過程中,余村也充分聽取了民意。“如今余村還成立了整合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健康生活會的‘兩山’議事會組織。”潘文革説,這一組織集合了村裏的能人、賢人、明白人、熱心人,進一步提高民主決策的質量。

余村在發展,過去大多是勞動爭議、土地糾紛、婚姻家庭糾紛,現在更多的是旅遊糾紛、知識産權糾紛。2001年,余村就聘請了法律顧問,對村裏的決策合法性審查、合同風險防範、矛盾糾紛把關,讓余村一步步從“學會用法”走到今天的“習慣用法”。如今,村民自覺把法律作為解決矛盾糾紛的主要途徑。

支部帶村、發展強村、民主管村、依法治村、道德潤村、生態美村、平安護村,余村經驗的本質和精髓,是在黨的領導下實現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

黨建為引領,鍛造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踐行“兩山”論,找到一條適合村情的致富道路;事情商量辦,形成一套廣泛參與的民主制度;信法不信訪,堅持一個守法用法的基本理念;文明樹新風,營造一個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管理精細化,編織一張靈敏高效的綜治網絡。

正是這“六個一”,讓余村開展鄉村治理取得了豐碩成果,全村走向了美麗富裕、安居樂業的新願景,先後被評為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美麗宜居示範村、國家4A級村域景區。

余村不是孤立的盆景,而是浙江省千萬個善治村的縮影。

桐鄉:“三治融合”走鄉村善治之路

烏鎮國際旅遊區管委會副主任孫曉東感覺這幾年輕鬆不少。

7年前剛上任時,火熱的烏鎮遊催生了一批不規範的家庭旅館。揹包客是留住了,但類似衛生條件差等的投訴時有發生。在管委會指導下,“烏鎮人家”民宿行業協會于2013年5月成立,烏鎮旅館業步入“自治”時代。現在,一切按“行規”行事:入會後,家庭旅館可打“烏鎮人家”招牌,同時須遵守協會規章;在協會組織的不定期檢查中,不合格者將被處罰。“現在,一家旅館待客不週,其他業主都會予以批評,因為那會砸了大家的飯碗。”孫曉東很滿意現在的環境。

堪稱“雙贏”的試水,是借了“三治融合”探索的東風。在先行先試的基礎上,嘉興桐鄉全面推進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不斷加強頂層和整體設計,出臺18項長效工作機制。目前,這一模式已覆蓋全市所有行政村,形成“大事一起幹、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屠甸鎮榮星村開展環境提升改造,村民對圍墻高度、花壇用材等意見不統一,工程推進緩慢。焦急的黨支部書記金福良找到村鄉賢參事會會長魏建華,請他出面幫助做工作。魏建華欣然出馬,一番入情入理的思想工作後,很快大家達成共識,工程順利推進。這已非榮星村鄉賢參事會頭一回派上用場。鄉賢們就通過帶頭做表率、巡邏檢查,紮實推了一把“在城裏都很難做好”的垃圾分類工作。

鄉賢參事會作為新型農村社會組織,活躍在桐鄉市基層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舞臺上。鄉賢威望高、能服人,一般由老黨員、當地企業家、“走出去”後仍心繫故鄉的熱心人士等組成。推廣鄉賢參事會模式是當地自治的又一新招。

高橋街道越豐村位於城鄉接合部,因為高鐵的開通,進入大開發、大建設的機遇期,房屋拆遷、土地徵用補償等矛盾糾紛隨之而來。2013年6月,高橋街道探索組建3支植根於民間的團隊——百姓參政團、道德評判團、百事服務團,“三治融合”工作就在這3個平臺上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桐鄉有一條貫穿南北的桐斜路,多年來,高橋一直想拓寬桐斜路南段。徵遷時,卻因幾戶人家提出條件遠超出現有的徵遷政策,一度陷入僵局。最後,政府交給百姓參政團討論這項工程,堅持過高要求的居民遭到眾人的強烈反對,最後被大家説服同意拆遷。隨後,百姓參政團又討論解決了拆違章豬舍、治理榨菜污水等問題,逐漸形成了一個民眾參與整治決策的常態機制。

百姓參政團讓政府決策集聚民眾智慧,而道德評判團則直接把不良現象交由公眾輿論評判,讓老百姓自己教育自己、規範自己、管理自己。

道德評判團成員徐元明説,以前越豐村的村民都愛在房前屋後種點菜,搭個棚子堆放雜物,搬進新區房子後仍難改這一陋習。道德評判團成員都是村裏德高望重的村民,説服力強。“村民自己也感到拉不下面子,馬上就把棚子撤了。”徐元明説。

高橋街道如今已實現矛盾糾紛零上訪、行政訴訟零發生,並基本解決信訪積案。高橋街道黨委負責人説,在處理具體工作過程中,基層十分注意“自轉+公轉”的有機結合,既注重以自治“內消矛盾”、以法治“定紛止爭”、以德治“春風化雨”,更注重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

村民法治驛站是鳳鳴街道在“三治融合”工作中做的一道“加法”。為將法治推向基層,街道共成立11支法律服務隊、62個法治驛站,服務人數達482人,除普法宣講外,還免費提供法律諮詢和糾紛調解。

如今,在桐鄉,“德治”的形式早已不局限于道德評議,還設有揭露違法失德現象的曝光臺,選樹道德模範、星級文明家庭、“最美桐鄉人”等典型,充分發揮德治的引領作用。

“法治與德治,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這也一直是桐鄉市探索“三治融合”的理論基礎。據桐鄉市政法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桐鄉市這些年不斷深化“三治”融合的探索,將經過實踐驗證、行之有效的“三治”載體加以整合,形成了“村規民約(社區公約),百姓議事會、鄉賢參事會和百事服務團、法律服務團、道德評判團”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治理機制,成為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發展方向。其帶來的明顯成效使法治思維漸入人心,道德風尚逐步形成,自治活力得到釋放,黨群幹群關係更加密切。

象山:“村民説事”讓鄉風更文明

2009年4月,寧波市象山縣西周鎮傑上村,在田頭,在村口,村民總是竊竊私語。他們議論的,是村裏水庫引水工程的賠償款。“被村幹部私吞了”是他們的結論。時任村支書鄭祖法一肚子委屈,怎麼解釋都沒有人聽。於是,他臨時決定召開一場現場説事會。那一天,他召集了所有村民,把每一筆款的去向跟大家掰扯得明明白白。一場誤會消除後,鄭祖法覺得這個辦法很好。從那時起,傑上村每個月定期舉行一場説事會。

沒有想到,他們開啟的是一個鄉村基層治理的成功實踐。10年來,從村、到鎮再到整個象山,村民説事構建了以黨組織為核心,以“説、議、辦、評”為主要內容的制度體系,實現了村務管理、決策、治理、監督全閉環運行機制,走出一條共商共信、共建共享的治村理事新路子。2018年全縣以發展為主題的説事會3000余次,參與村民近4萬人次,縣鎮村三級商議解決村民説事類事件8963件。鎮鄉(街道)的績效評也把村民説事與集體經濟、村莊環境、社會穩定、幹部廉潔“四張報表”考評相結合,群眾對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滿意度逐年上升,達到97.3%。

夏葉村剛實行“村民説事”那時,村民張大毛並不覺得它有多大用處。直到2011年,村民們發現從山上接下來的山泉水有一股怪味。村幹部提議花錢把自來水引進村。這事被拿到了村民説事會上。“我反對,這得花多少錢啊”“山上的水祖祖輩輩喝,這怪味應該是暫時的。”村幹部提出了建議:“大家去參觀自來水廠?順便也把山泉水送廠裏檢測一下?”4輛大巴車將村民們拉到了鎮上的自來水廠。看著規範、標準的自來水生産流程,對比著村裏帶來的水質不達標的山泉,村民們改了主意。半年後,夏葉村村民終於喝上了乾淨的飲用水。

東灣村由於建設規劃需整村徵遷,涉及農戶115戶、491人。整村徵遷後新村怎麼建?有説建成歐式排屋的,有説建成城市小區的。村民説事會上,一次次的商議使得大家的思想逐漸達成了一致。2017年7月12日,鄉政府特意召開了東灣拆遷安置區規劃設計方案確定會,由設計院專家詳細解説,並由到會的74戶代表進行無記名投票。在村民代表的監督下,整村打造精品民宿的規劃方案最終通過。

以前,在象山農村,一場普通婚宴要持續三天開四五場,每場席開五六十桌,一桌動輒三五千元。白事排場更大,半個月的流水席很常見,人情費更是水漲船高。據調查,每家一年的此類開銷少則兩三萬元多則十多萬元,成了沉重的負擔。整治婚喪禮俗也就成了多個村民説事會的共同話題。據此,全縣進行了婚喪禮俗改革,逐步形成依法、文明、節儉操辦婚喪喜慶事宜的良好社會風尚。2016年4月1日起執行新規到現在,全縣共操辦婚喪事8204起,執行新規8178起,執行率99.7%,節約資金近13億元。

泗洲頭肖胡村的一次村民説事上,村幹部提議將高山園地開闢成果園基地,通過種植四季水果,發展休閒旅游來提高村集體收入,遭到了很多村民的反對:“地塊土質較差,不適合種植果樹,反而會因為盲目開闢荒山而浪費資金。”幾次説事會下來沒有結果,村幹部邀請從事花木種植、民宿旅遊的村民回村“現身説法”。半信半疑的村民同意試驗播種油菜花。事實證明高山缺水油菜花的長勢並不喜人,村民的測評滿意度不高,開發再次進入了商議環節。2016年,村裏再次召開村民説事會,商定種植格桑花、非洲雛菊、孔雀草。那一年的花期就迎來了4萬名遊客。2017年6月,這裡舉辦首屆花海節,一天時間村集體收入近10萬元。

“村民説事説出更為密切的黨群幹群關係、説出了更富活力的鄉村發展格局、説出了更趨和諧的農村社會大局、説出了更為充分的人民民主權利、説出了更加清廉的基層幹部形象。”象山縣相關負責人介紹,2010年以來,象山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8%,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年均增長12.5%;鄉村旅遊蓬勃興起,農家客棧床位突破1.5萬張,獲評省首批美麗鄉村示範縣。

10年的村民説事作為鄉村治理的創新實踐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進行了書面交流,相關內容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去年開始,象山又開啟了村民説事2.0版——探索形成黨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樣本,將村民説事與農村小微權力規範化運行相統籌、與“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相結合、與“一中心四平臺全科網格”相銜接、與鄉風文明建設相融合。(記者 嚴紅楓 陸健 曾毅 通訊員 陳毛應)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