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創”響中國——2019年全國雙創活動周熱點觀察

2019-06-14 20:5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杭州6月14日電 題:“創”響中國——2019年全國雙創活動周熱點觀察

新華社記者

“中國雙創已進入黃金期”“調動了億萬市場主體積極性和創造力”“充分展現了中國經濟的活力和韌性”……2019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上,中國雙創成就令來自世界各地的創客領軍人物、專家和政府官員由衷讚嘆。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我國創新創業創造已呈燎原之勢,創新質量不斷提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在甘肅省玉門市民中心服務大廳,市民在窗口辦理業務(2018年8月17日攝)。2017年以來,甘肅省玉門市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窗辦一網辦簡化辦馬上辦”,基本實現群眾、企業辦事只往市民中心服務大廳一處跑,跑一次就能辦結所有審批和服務事項。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內容更實質量更高 雙創加速向縱深發展

在本屆雙創活動周“天天新物種”發佈會上,中瑞福寧控股集團研發的兩款醫療機器人驚艷亮相。骨科機器人手術精度達0.5毫米以下,大大高於傳統外科手術,而眼科機器人已能完全實現同類人工手術替代。

一位參展商在2019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北京會場主題展上演示展出的機器人産品(6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中瑞福寧董事長劉倩説:“這兩款産品結合了最先進的機器人研發技術和最新智慧醫療成果,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我國創新創業的內容越來越實,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創新和創業良性互動的態勢更加明顯。”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介紹,2018年,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8.1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13萬家,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為1.78萬億元。

在雙創活動周的主會場杭州,已經形成了一支以“阿裏係、浙大系、海歸係、浙商係”為代表的創業“新四軍”。而在活動舉辦地杭州夢想小鎮,“起航”4年多來新産品、新業務、新模式層出不窮,目前已集聚創業項目1867個、創業人才1.64萬名,融資總額達110.25億元。

2018年9月28日,全國首批異地辦理的11張營業執照和1張工業産品生産許可證在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誕生。這是當天在上海市松江區行政服務中心拍攝的G60科創走廊九城市“一網通辦”綜合服務窗口。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除了創新創業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雙創也不再僅是初創和草根創業,更多的大企業也紛紛通過搭建平臺、加大研發投入,加入再創新再創業的滾滾大潮。

“正泰集團積極擁抱雙創,希望借助雙創連接更多創新資源、厚植創業沃土,進一步提升技術能力,激發新的增量,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説。目前,正泰在杭州、上海等多地成立産業園,其中,正泰中自科技園引進並培育了一批高科技企業和高端人才,園內企業百餘家,其中主板上市企業3家,新三板企業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6家。

民營企業搭建平臺是其中一種模式。近年來,創業孵化載體正在形成主體多元、類型多樣、業態豐富的格局,成為雙創縱深發展的又一趨勢。《中國創業孵化發展報告2019》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國創業孵化機構達11808家,全國在孵企業和團隊達62萬個,直接帶動就業395萬人。

在福州大學,福州市稅務局工作人員向福州大學畢業生高浪欽(左三)介紹種植艾草農産品的收購發票獲取、納稅申報等方面政策。高浪欽畢業後與同學一起創立公司,2018年,公司實現營業額286萬元(6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中國科協企業工作辦公室副主任、企業創新服務中心主任蘇小軍表示,從今年主會場主題展示情況來看,新生態令人欣慰,雙創“生態圈”和資源共享平臺日益成熟,大企業龍頭帶動作用愈發強勁;新主體更加多元,全國各類市場主體創新創業熱情不斷激發,未來發展令人期待;新科技令人鼓舞,人工智慧、生物技術、工業物聯網、數字經濟新産業、關鍵共性技術均有新進展;新動能活力強勁,大量傳統企業提質增效,拓展發展新空間。

“水大魚大” 雙創環境日益改善

“通過腦電波調控大腦神經元細胞活躍狀態,記憶力能提升10%至15%。”“戴上手語臂環,手語就能轉化成文字並通過語音播放出來。”“不接觸人體,毫米波安檢系統能夠可視化呈現隱匿物信息。”

本屆雙創活動周首日的“創客之夜”,來自全國的15支創客團隊各自用2分鐘向台下的投資機構展示了奇思妙想。在2018年,有3200多場這樣的創新創業大賽在各地舉辦,數十萬創新創業者參與其中。

“我們跟蹤了5年,感到項目越來越成熟,創新創業的氛圍也越來越濃厚。”就職于上海一家創投機構的章蔚捷説。

這是在2019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杭州“夢想小鎮”主會場拍攝的一套手術機器人設備(6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顏振軍説,創新創業創造的熱潮有力涵養了創新創業文化,厚植了創新創業理念。年輕人已經把創業作為職業的重要方向。

自2015年以來,雙創活動周先後在北京、深圳、上海、成都成功舉辦4屆,形成了“北有中關村,南有深圳灣,東有長陽谷,西有菁蓉匯”的雙創品牌。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新登記企業670萬戶,市場主體數量突破1億大關。

隨著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化,創新創業環境近年來不斷改善。“不見面審批”“最多跑一次”“一門式一網式”等一批便捷政務服務大量涌現,讓創業者們有了更多“獲得感”。

觀眾在2019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杭州“夢想小鎮”主會場參觀(6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不久前,上海觀安信息技術公司部門負責人張衛綱在上海市松江區行政服務中心自助打印出一張由安徽省合肥市市場監管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以往要耗時一兩個月才能辦完的手續,如今只用了3天,讓人驚喜。”

政策體系日益完善,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營造出了更為良好的科技轉化環境,科技創新支撐創業的作用越發凸顯。

新一代硅立方高性能計算機突破密集型計算的冷卻瓶頸,在同等計算能力的情況下,可節省系統總耗能40%,增強了對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多種應用的支撐;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連續並網發電時間超過兩年,大海的潮漲潮落轉化成源源不斷的綠色能源;民營航天首次掌握了百噸級液體火箭發動機關鍵技術,8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試車成功……

數據顯示,2018年,區域示範基地技術合同成交額72億元,高校和院所示範基地成果轉化交易額74億元,同比增長均超過40%。

工作人員進入中國(杭州)人工智慧小鎮的大廈(6月6日攝)。 中國(杭州)人工智慧小鎮位於杭州未來科技城,重點佈局基於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業態,通過優化創業創新環境、提供政策和資金來服務創新型企業,吸引高科技企業,致力於集聚高端人才,打造創新示範平臺,打造成為全國人工智慧産業集聚引領區。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我國在基礎研究上持續發力,但成果轉化環節相對薄弱。雙創活動正是健全創新鏈、跨越‘死亡谷’的重要橋梁,將基礎研究的突破真正轉化為産品,進而推動國家的創新能力。”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趙宇亮説。

加強創新引領 開創更美好“創業時代”

創新引領創業、創業促進創新。

隨著雙創活力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大量增加,新的就業形態不斷涌現。“2018年,全國新登記企業比上年增長了10.3%,平均每天新登記的企業是1.84萬戶。”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説,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不斷顯現,成為拉動就業的新引擎。

參展商在2019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北京會場主題展上使用一款AI智慧機械人結算系統進行物品稱重和結算演示(6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雖然辛苦,但靠自己奮鬥改變人生的味道很棒。”來自甘肅的美團外賣騎手張喜紅小時候因病致殘,2017年加入美團騎手隊伍後,每月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現如今在他的帶領下已經實現全家脫貧。

“創業支撐高質量就業作用更加明顯,創新創業活動不僅直接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而且通過帶動關聯産業發展增加就業崗位。”蘇小軍説。

部分受訪創業者表示,當下雙創異彩紛呈、展現無限生機,但仍存在創新創業生態不夠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尚不健全、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還不充分,以及部分政策落實不到位等問題。“科技成果與市場、産業脫節嚴重,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的問題仍然存在。”同盾科技創始人、首席執行官蔣韜説。

參展代表在2019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杭州“夢想小鎮”主會場展示一款人工智慧眼鏡(6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最重要的是培育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對接基礎研究與企業、市場需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田傑棠表示,同時對創新創業應秉持“包容審慎”的原則,要寬容失敗,這樣才能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

2019年全國雙創活動周已經傳遞出明確的信號:各級政府將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落實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措施,讓創業創新者按照市場規則公平競爭、輕裝上陣,為這些造夢者提供茁壯成長的“陽光雨露”。

這是坐落在杭州余杭倉前的夢想小鎮內景(2016年6月28日攝)。近年來,數字經濟正成為杭州加速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互聯網+”創新創業中心的戰略性新興産業。杭州以此為抓手推進改革深化,踏上振興快車道。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杭州夢想小鎮由12個舊時糧倉改建而來,金色的夢想長廊東側是一汪池水,西側是一片稻田。歷史和未來在這裡交匯,上萬名“追夢人”在這裡奮力奔跑,一如我們這個國家的模樣……(記者沈錫權、商意盈、張泉、朱涵、馬劍)

在杭州夢想小鎮,杭州回車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易昊翔展示腦電波技術産品的組件(5月30日攝)。1991年出生的易昊翔,2014年從浙江大學畢業後就帶領以“90後”成員為主的科技創業團隊,探索出了一條腦電波技術産品化、商業化的道路。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潤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