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暢通金融活水 激活實體經濟——當前中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述評

2019-07-12 18:3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7月12日電 題:暢通金融活水 激活實體經濟——當前中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述評

新華社記者李延霞 吳雨 毛海峰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血脈通,發展才健康有力。

近日,新華社記者奔赴多地調研,切實感受到金融活水的滋潤正在激發實體經濟的活力、企業創新的動力。貸款投放加速、投向結構優化、産品創新不斷,金融發力正在為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真金白銀 “貸”動企業發展活力

大連長興島,今年5月剛剛全面投産的恒力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正在加緊生産。

“該項目的450萬噸/年芳烴聯合裝置,可提高國內重要化工原料芳烴總産量30%,大大減少對國外進口的依賴。”恒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范紅衛表示。

項目的背後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據了解,這個我國一次性建設規模最大的煉化一體化項目,得到了國開行、農業銀行等多家銀行近400億元的貸款支持。

在范紅衛看來,從小小的個體經營戶發展成為國內化纖工業的領跑者,實現從“一匹布”到“一滴油”的全産業鏈生産,恒力集團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一路相伴。

“企業從農業銀行拿到第一筆3000萬元的貸款後,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如今,農行的服務更加多元,包括流動貸款、項目貸款、並購貸款、債券承銷等,企業的融資渠道大大拓展。”范紅衛説。

與恒力集團位於蘇州吳江區盛澤鎮的總部相距3公里遠的正信噴織有限公司,也從當地農行拿到了3000萬元的抵押貸款。

“這幾年紡織行業不好做,我們推行的‘今日下單、次日送達’的經營模式,方便了客戶,贏得了市場,但同時也帶來較大的庫存壓力,對週轉資金的需求比較大。”公司執行總裁趙劉余表示。

不管是銷售額已達3700多億元的恒力集團,還是在細分市場尋得生存空間的正信噴織,都在受益於金融的支持,實現良好發展。

企業獲得感的增強,背後是一系列旨在改善融資環境的利好政策的出臺。去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從監管部門到金融機構,採取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監管政策等“幾家抬”的辦法,合力打通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的“梗阻”。今年上半年,全國新增人民幣貸款9萬多億元。

金融供給量增加的同時,結構在優化:今年上半年,基礎設施行業貸款新增達到1.32萬億元,科技服務業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貸款增速均保持在15%以上。5月末,民營企業的銀行貸款餘額達40萬億元,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0.25萬億元。

今天的信貸結構,就是明天的經濟結構。江南地區一家塑膠公司拿到2000萬元的貸款後,正在籌備上線新的焊接項目,逐步實現企業轉型。

“下一步,要堅持有扶有控,努力精準提供金融服務,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表示。

瞄準痛點 金融創新緩解企業之憂

“沒想到納稅數據也能成為貸款的依據,有了這100萬元的‘稅e貸’,終於可以擴大接單量了!”無錫通聯物流有限公司負責人感慨道,資金佔用多、有效抵押物少是物流行業的特點,公司成立以來一直依靠股東出資和自有資金,從銀行融資擴大經營規模的計劃遲遲未能實施。

農行江蘇分行推出的“稅e貸”,依託企業納稅流水大數據,根據企業納稅情況和信用評級確定授信額度,實現涉稅小微信貸業務線上申請、線上審批、線上放款,解決了缺少傳統抵押物的企業擴大經營的資金難題。

調研中,記者發現,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諸多像“稅e貸”這樣的貸款模式層出不窮。應收賬款、代發工資、納稅、結算流水等數據越來越多地被作為授信依據,全新的信貸模式給中小企業帶來更多融資機會。

在浙江寧波,銀行業專利權、商標權、排污權質押貸款以及應收賬款質押貸款的餘額已突破1800億元。

“能明顯感受到當前金融機構的服務有了明顯改變,銀行開始理解企業,在産品服務上有了不少創新。”亨通集團董事局主席崔根良表示,製造業的生産週期長,資金回籠時間長,對長期資金的需求比較大。農行提供的融資産品組合拳,包括貸款、中長期債券、超短融等,滿足了企業發展需求。

三年期流動資金貸款正在浙江台州試行推廣。臨海市鴻亞眼鏡廠不久前從臨海農商行申請到了800萬元的三年期貸款。“之前的貸款大多是一年一還,這次貸款期限3年,每年按比例歸還本金,不用再為籌集續貸資金髮愁了。”公司有關負責人金官順説。

數據顯示,一季度末,我國大型商業銀行製造業中長期貸款佔比達25.21%,同比提高1.6個百分點;大型銀行製造業信用貸款佔31.07%,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

多方合力 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

調研中,記者發現,暢通金融活水,需要金融機構的産品創新,同時也需要相關制度的完善以及企業經營能力的提升,多方合力才能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

對金融機構來説,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最大的困擾是信息不對稱。目前各地建設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正在打通金融機構和企業之間的信息“鴻溝”。

在陜西,由政府主導搭建的信用金融服務平臺,已採集全省200余萬家企業的基本信息和近17000家企業的社保、稅收及國土等深度信息,多家銀行與該平臺對接,實現融資需求對接180億元。

在無錫,政府設立的中小微企業信用保證基金,通過提供信貸風險補償,激發銀行“敢貸”的積極性。“我們累計為科技中小微企業發放貸款超過70億元,首貸率最高時接近80%。”農行無錫科技支行行長沈勇軍表示。

盡職免責機制緩解了一線客戶經理的後顧之憂。“我們轄內七成以上的銀行機構已建立小微企業盡職免責機制,累計免責人員1600余人,免責金額達32億元。要讓一線業務人員能夠放下包袱,積極服務實體經濟。”寧波銀保監局局長蔡興旭表示。

建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長效機制,最根本的是要提升企業自身競爭力。

“在企業多年的經營中,融資整體是比較順利的。我想這主要是因為公司一直專注主業,圍繞産業鏈專心做好一件事情,這些銀行是能夠看得到的。”范紅衛表示。

“一直都是我們選擇銀行,而不是銀行選擇我們。”萬事達紡織有限公司負責人繆健峰説,公司雖然規模不是很大,但現金流充裕,盈利能力良好,負債率最高時也只有30%。

在與諸多企業的交流中,記者發現,儘管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一直都存在,但優質的企業,不管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企業,其實大多還是能得到資金的青睞。暢通金融活水,政策引導很重要,但關鍵還是靠企業自身的硬實力。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潤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