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上海醫改以創新贏得更多獲得感

2019-08-01 09:47 來源: 解放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從大名鼎鼎院士到深入小巷的“健康總管”,醫務人員探索醫改突破口,破解市民看病“急難愁”
上海醫改,以創新贏得更多獲得感

健康與每家每戶息息相關,醫改成果怎樣真正惠及百姓?昨天,在解放日報聯合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舉辦的第二屆“上海醫改十大創新舉措”頒獎暨經驗交流會上,嘉賓們帶來各自經驗:從大名鼎鼎的院士到深入小巷的“健康總管”,上海醫務人員以創新精神探索醫改突破口,破解市民看病“急難愁”。這其中,許多入圍醫改創新舉措已從一家醫院一個金點子,推廣普及到全市甚至國內其他區域,落地開花讓更多病家獲益。

醫改分級前提在於分工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寧光在醫改交流會上,分享了關於國家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MMC)的進展與意義。在醫生和醫療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如何才能真正破題“實現人民滿意的醫療”?他直言,“醫改的最終目的之一是分級診療,而在我看來,分級的前提在於分工。”

三甲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必須分工合作,MMC就是針對多發常見疾病的下沉式實踐,為更多疑難雜症患者在三級醫院診療贏得了時間與空間。數據顯示,我國是糖尿病第一大國。多年來,糖尿病合併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是糖尿病綜合管理的難點。寧光説,也曾聽過患者抱怨——拿著厚厚一迭化驗報告,但醫生只是看看名字和血糖指標,“糖尿病的最大危害不在於血糖高,而是它引起的相關並發癥。”

2016年,在寧光的倡導下,MMC項目正式啟動,並在全國範圍內建設推廣。當年5月,全國第一家MMC中心在瑞金醫院成立;截至今年4月,全國已有511家醫院加入到MMC中心的行列中,覆蓋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245家MMC中心開始收治患者,管理12萬名糖尿病患者。

如今,每家MMC還配備了基於人工智慧實現的糖尿病及並發癥管理的代謝一體機,患者在一台機器上,即可完成糖尿病相關的各種並發癥檢查。目前,MMC與本市松江區、嘉定區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開展了深度合作。據透露,未來MMC將繼續推廣“全國模式”,逐步實現“管理1000萬糖尿病患者,降低中國糖尿病發病率1%、降低糖尿病並發癥發生率10%”的願景。

職業人群健康空白也要填補

從關注疾病到關注健康,普通人群的健康管理怎樣升級?長寧區天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帶來家庭醫生功能社區服務的“長寧模式”,重點服務對象由老年人群擴展到白領中青年亞健康人群,以此兌現了服務全人群的承諾與目標。

如何做好小巷“健康總管”,天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畢芳芳從一個案例説起:28歲的攜程員工小林,頸部不適一週,疼痛加劇一天,來到天山社區駐紮在攜程總部淩空SOHO的“白領醫小時”工作室,便捷中享受了高效的健康服務。從機構到平臺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角色轉變,可以説蘊含著體制機制的創新。在長寧區衛健委的引導下,天山社區培育出家庭醫生多點執業的第三方平臺——家友診所,管理人員通過第三方購買服務,探索服務購買機制,實現在企業、樓宇和園區內的現場服務。

而今“白領醫小時”還孵化出一系列健康産品,從企業高管健康管理服務、養生香囊到夏季敷貼等,家庭醫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更有效填補了職業人群健康管理的盲區。社區居民對這樣的家庭醫生讚不絕口,“家庭醫生兌現了健康承諾,我們猶如有了自己的健康管家,生活中放心了不少!”

創新從源頭帶來生機

讓百姓看病更便捷、幸福指數更高,創新是原動力,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周儉教授用列表呈現出創新成果的轉化,以此為更多病家點燃希望:與上海聯影合作,創新大型醫療設備;開發治療阿爾茨海默症一類新藥;創新國産冠脈支架和瓣膜開發;創新首個核酸類肝癌體外診斷試劑盒;通過互聯網輔助肺小結節診斷……“中山智造實現産學研協同,打響服務品牌,更從源頭為攻克疾病帶來新解。”

創新不僅僅在産品,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創新分級診療同樣關鍵。來自松江區衛健委主任李正介紹了強化區域協同、完善分級診療的“松江做法”。在松江,一整張區域人口健康管理圖,實現了健康網格化管理。全區還通過信息化篩查出居民前20位就診病譜,以單病種為切入點,建立20個病種樹狀結構分診圖,指導居民和家庭醫生合理規範診療。

對於社會辦醫,制度的創新更堪稱核心。嘉會國際醫院董事施雲松説,“健康服務業50條”的制度創新,有力推動各大創新項目落地和創新舉措落實。政策落地三個月,包括嘉會國際醫院在內的三家國際醫院,“納保”三個月內,醫院每月就診量以30%的速度遞增,這為市民提供多元化服務,為建設亞洲醫學中心城市奠定了紮實的基礎。(記者 顧泳 黃楊子)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祁培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