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實踐得來“脫貧策”——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脫貧攻堅觀察

2019-08-21 18:4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南寧8月21日電 題:實踐得來“脫貧策”——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脫貧攻堅觀察

新華社記者 向志強

這裡是全國僅有的兩個各族自治縣之一,5個民族世代聚居,被稱為“活的少數民族博物館”;這裡又是集“老少邊山庫”于一體的極度貧困縣,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23.47%……近年來,位於桂滇黔交界的隆林各族自治縣以高質量脫貧為核心,因地制宜創新模式、凝聚合力多措並舉,走出了一條極貧地區的特色脫貧路。

全力補短板:修路、引水、改電、建房

在豬場鄉那偉村地勢最高的洞溝屯,幾戶村民正忙著蓋新房。“去年硬化路通到了屯裏,建材的運輸成本減少了三分之一,山裏的東西也賣得上價了。”村民熊金文説。

對於往日不通公路時的艱辛,熊金文記憶猶新:每天早上背著100多斤的生薑和油茶果到鄉里去賣,走到已是中午;為了通電,一根電線桿要二三十個人輪流抬才能抬回來……

“隆林是貧困山區,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修路等建設成本又很高,長期以來群眾生産生活條件很差。”縣委副書記鐘永鋒説,近年來,全縣以“大會戰”的姿態,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全面鋪開各項基礎設施建設。

隆林不少貧困村枯水期缺水,群眾用水一度難以充分保障。

走進克長鄉後寨村丫口屯,三種不同的設施反映出飲水條件正在發生的變化:最早的露天水櫃,現在主要是供禽畜飲用;目前大多數群眾用的是密閉水櫃,通過膠管將水櫃裏的水引到家裏;第三種就是已經鋪設完畢的自來水管,再過一個月,一個惠及全村人的集中引水工程就將竣工。

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隆林縣共計投入約18億元,實施通村通屯硬化道路1018條2407公里,762處安全飲水工程,113項行政村(社區)公共服務中心設施,6970戶危房改造等基礎設施項目,同時大力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寬帶網絡建設等惠及民生的項目。

多元強産業:因地制宜、科技助力

石山地區缺水少地、交通不便,無法發展大規模産業。隆林縣就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種則種、宜養則養,逐步形成“多元化共存”産業模式。

剛賣了5000多元的蠶繭,者浪鄉麼窩村村民羅正秀又開始對蠶房進行消毒,準備養殖下一批。“今年可以養10批左右,估計能有三四萬元收入,脫貧沒問題。”羅正秀笑著説。

羅正秀一家5口人,以前家裏主要靠打工和種玉米、養豬生活。2017年,當地利用幫扶資金髮動群眾種桑養蠶,建設了3個標準化大蠶房,貧困戶可免費使用,桑苗和化肥也有補助。

桑蠶、油茶、板栗等是隆林的傳統特色産業,但由於種植經營方式粗放、品牌意識不強等,效益不高。為此,隆林通過引進先進技術企業、打造品牌、電商銷售等,産品和産業競爭力逐步提升。

在沙梨鄉岩償村,國有企業三門江林場正建設示範區,對當地村民種植了幾十年的數百畝油茶林進行改造。

村民黃金剛把種了30年的18畝油茶林租給了林場,每年每畝有200斤茶果的保底收成,等改造完成之後,超過200斤的部分還可以享受分成。“如果自己種,一年一畝也就收200來斤,施肥、收果還很累。”黃金剛説,從油茶林中解脫出來的他一邊打工,一邊籌劃著多養一些雞鴨,爭取儘快脫貧。

幾年來,隆林縣重點實施特色産業“四個萬畝工程”,積極打造種植業“三張葉子一株蕉”、養殖業“兩黑一黃一青一白”的産業名片,特色主導産業覆蓋貧困戶20531戶,覆蓋率達95.06%。

廣泛促協作:全方位幫扶添動力

縣城的昌隆服裝有限公司車間內,35歲的陸志風熟練地操作著縫紉機。自從十多年前因事故致殘後,他就沒找到過穩定的工作,直到一年多前來到這裡。現在每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還可以享受免費食宿。

公司總經理黃東海告訴記者,公司101名工人中40多人來自貧困戶或殘疾戶,公司在一個貧困村建設的扶貧車間近期也將投産。在全縣開展的“千企扶千村”活動中,已有上千名貧困人口受到幫扶。

記者發現,在隆林縣挂職的縣領導和駐村第一書記,來自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深圳市羅湖區、自治區政協辦公廳、自治區林業廳等多個幫扶單位。各界力量正凝聚成隆林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2012年,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開始定點幫扶隆林,不僅組成駐縣“三人小組”、實施優惠信貸政策,還建設完善了擔保體系。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農發行對隆林共審批貸款金額40.91億元,累計投放貸款16.73億元,用於支持易地扶貧搬遷、屯級道路、醫療設施、村級服務中心等項目建設,同時累計向隆林優惠貸款利息超過700萬元。

2016年深圳市羅湖區開展對口幫扶以來,共投入資金4080.272萬元,實施項目數十個,輸送到深圳就業的貧困人口700多人。

“扶貧協作不僅帶來了人才、資金,還有先進的技術、理念、模式等,讓我們的脫貧攻堅更有底氣。”鐘永鋒説。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全縣已累計減貧5萬多人、脫貧60多個村,貧困發生率降至8.56%。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