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長三角,“四手聯彈”奏出時代強音

2020-06-03 07:43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長三角,上海、浙江、江蘇、安徽,這片35.8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內,三省一市地域相鄰、文脈相通。這裡通江達海、市場相連,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點,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如果説長江是中國版圖上的一條巨龍,長江流到這裡,龍頭高高昂起,帶動長江經濟帶起舞。

2018年11月,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旨演講中宣佈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邁入嶄新階段。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長三角三省一市要增強大局意識、全局觀念,抓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貫徹落實,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大項目、重大平臺,把一體化發展的文章做好。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再次提速。

破題之日,就是長三角再次揚帆加速行駛之時。如何把一體化發展的文章做好,這是時代賦予三省一市必達的使命。大幕拉開,“四手聯彈”的蘇浙滬皖如何合奏出時代的強音?

目標:一張圖繪到底

“長三角城市間存在一種天然融合。”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認為。

讓我們的目光再向歷史深處回望: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的中心,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的良渚街道,但它的分佈範圍,差不多和現在的長三角地區吻合。

明清時期的江浙地區,縱橫天下三百年的徽商創造了“無徽不成商”的商業神話。直到1667年,江蘇和安徽才從江南省一分為二。上海,開埠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依然屬於江蘇省。而上海經濟的繁榮,很大程度上肇始於“寧波幫”。

文化和血緣,註定若干年後,這一地域還將再次牽手。

2019年7月,上海青年莫雪峰在浙江省嘉善縣政務數據辦辦事大廳的“長三角一體化企業開辦服務區”,拿到首張住所冠有“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的企業經營證照,並且一次性領取了由上海市青浦區市場監管局核發的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這意味著莫雪峰在嘉善就辦妥了在上海市青浦區金澤鎮成立歌斐頌巧克力(上海)有限公司的相關事宜。

莫雪峰公司的風格像夢幻中的城堡,生産出的巧克力五彩繽紛。一個青年夢想的實現,背後凸顯的是營商環境的改變,作為支撐的,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目標一致。

今年以來,來嘉善縣政務中心辦事的群眾發現,昔日擋在辦事人和工作人員之間的隔板不見了。需要辦什麼事,像到隔壁鄰居家一樣,坐在邊上看著工作人員操作。“從‘面對面’到‘肩並肩’,這一個小變化,實際上蘊含著政府服務理念的大轉變。”嘉善縣市民服務中心副主任費捷告訴記者,自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嘉善縣與上海青浦區、蘇州吳江區率先建立長三角一體化政務服務聯動機制,整合三地資源。為了讓辦事群眾不出省就能簡單辦理省外事,嘉善縣市民中心一網通辦專區還集成了市場監管、稅務、公安等多部門資源,推行跨省辦理“一站式、集成式、保姆式”服務。

G60科創走廊,橫貫長三角,被定位為“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産業和城市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先試走廊”,帶頭打通長三角的“斷頭路”,實現“一網通辦”。

2019年11月,合肥高新區有關負責人將營業執照交到杭州麗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池天水手上。這是G60科創走廊“一網通辦”業務平臺發出的首張異地登記營業執照。

“一網通辦”,是上海優化營商環境的創新之舉,在長三角迅速成為熱詞與行動。

在江蘇紫金山實驗室,覆蓋長三角地區的網絡試驗設施正在加緊建設,合作院校幾乎涵蓋了長三角所有的知名高校。“一網串起長三角”,長三角工業企業協同創新、轉型升級,長三角區域內“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創造”,都將在這個平臺的支撐下行穩致遠。

“要讓市場要素自由流動,需要打破一些‘籬笆’。”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周世鋒説。

如何讓長三角真正成為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如何打造全國高質量發展樣板區,如何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如何成為區域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又如何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

從《規劃綱要》看,到2025年,長三角地區將要辦六件大事,即基本形成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建立科創産業融合發展體系,基本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顯著提升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能力,明顯提高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水平,建立更加有效一體化體制機制。

這些藍圖,堅定地指向一個目標:人民的幸福生活。

以《規劃綱要》為“作戰圖”,三省一市分兵突進、合圍進攻,打響了一場高質量發展的戰役。

“示範區有一個獨特的使命:一體化制度創新試驗田。生態綠色是初心。”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介紹。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地跨兩省一市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正全力跑出發展加速度,走出一條跨行政區共建共享、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徑。

“以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示範引領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張忠偉告訴記者,示範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已進入最後完善階段,這份規劃是由兩省一市共同編制的我國第一份跨省域法定空間規劃,將首次實現跨省級不同行政區“一張藍圖管全域”的制度創新目標。

可複製、可輻射、可推廣。可以想象,隨著示範區的建成和輻射示範效應放大,未來的長三角成為一個“打破行政邊界、不破行政隸屬”的一體化發展區域指日可待。

與此同時,各省市之間的“斷頭路”紛紛被打通,省際高速公路、城際鐵路高歌猛進。與此相對應的,是長三角人心裏看不見的“藩籬”正在消除。

分工:一盤棋下到底

從GDP和既有産業分析,三省一市個個都有著閃亮的“招牌”:上海是開放前沿、創新高地,江蘇實體經濟強勁,浙江民營經濟發達,安徽擁有製造業和厚積薄發的科技資源。

如何讓分屬不同的行政區域水乳交融地成為一體,産生1+1+1+1>4的效應,這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大考題。

“一體化不是幫扶與救濟,而是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新要求,關鍵點是解決區域協調、利益分享、成本共擔等問題。”南京大學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范從來指出,高質量一體化,絕不是“一樣化”,而是在尊重差異、發揮各地比較優勢上的通力合作。

換句話説,“聯彈”,既要有角色分工,又要通力合作。各地既要補齊短板,又要拉長長板。

這在《規劃綱要》中體現得十分鮮明:上海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龍頭”,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才能“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蘇浙皖各有所長,因此要“強化分工合作、錯位發展,提升區域發展整體水平和效率”。

沿著長江向東,安徽加快發展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提升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為一體化作出安徽貢獻……江蘇推進産業創新、省內全域等六個“一體化”,率先探索社保、就醫、養老等一體化制度創新;浙江發揮數字經濟、民營經濟等特色優勢,把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等重大決策部署融入一體化建設;長江入海處,東有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西有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和一體化示範區,上海的“龍頭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

這是否可以看作一體化發展的“施工圖”?

車輛行過長長的跨海大橋,抵達洋山深水港區四期碼頭,積木一樣堆壘的集裝箱、自動化操控的抓鬥、往來不絕的大型卡車,忙碌卻安靜,幾乎看不到人。

“從碼頭的設計、製造,到設備的操作系統都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上港集團尚東分公司副總經理孫金余告訴記者,洋山深水港區四期碼頭是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的一個窗口。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規劃面積足有25.31平方公里,是我國151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中唯一的特殊綜合保稅區。

劉傳詳駕駛的“蚌埠號”輪船載著滿滿的白色家電,在碼頭邊等著駁載。這批來自安徽蕪湖港的家電産品要通過洋山港碼頭,運抵中東。

貨物申報由1天到半小時,船舶申報由2天到2小時——發源於上海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目前已輻射到整個長三角和長江流域。而以上海自貿區為先鋒,通過制度創新推動高水平開放,長三角這扇開放大門越開越大,正全面提升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

這就是龍頭的作用,也是各自在産業鏈中找準的定位。

作為長三角最後加入的“插班生”,安徽顯然不甘心一直處於跟跑的狀態。事實上,安徽合肥的大科學裝置正顯示強勁的科技支撐力量,全超導托卡馬克、穩態強磁場、同步輻射實驗。而“墨子號”量子通信,城域量子通信試驗示範網的建成並運行,已經建成全長2000余公里的京滬量子通信骨幹網絡……大量新科技的背後,是合肥眾多的科研平臺。在合肥的兩院院士127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895人。

江蘇在這方面一點不甘示弱:高校167所,在校大學生190多萬人,在蘇兩院院士103人。正是在這樣的“沃土”上,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開通試運行,國家超算無錫中心等已建重大科研設施面向三省一市開放共享,昆山-上海科技創新券綜合服務平臺上線運行。

只有交通上的互聯互通,才能促進資源、人才的流動。長三角地區打造“軌道上的長三角”,建設高鐵、城際鐵路、毗鄰城市地鐵和市域軌交立體體系。目前滬通二期正在加緊建設,今年年內,還將開工建設滬蘇湖鐵路、滬昆鐵路嘉善段高架改造等項目。

如果説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一盤剛開始下的棋,三省一市在棋局中必須找準自己的定位,無論是“主攻”還是“策應”,扮演好自己角色,守好自己的陣地,才可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交通能源組組長羅偉光認為,推進一體化發展的關鍵在於機制創新,主要包括協商機制和推進機制。新時代的一體化發展,需要打破各自為政的利益格局,要在更大的格局上平衡利益關係。

合作:一體化幹到底

一直以來,從科研到技術轉化環節,高校院所不願做,單個企業做不了,這一艱難過程被喻為“死亡之谷”。如何打通産業創新鏈中的“最後一公里”,激活沉睡的科研成果?

答案是:合作。

全光纖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是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科技成果,一紙專利在所裏塵封了十幾年。2013年,上海光機所與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同設立激光所,初始定位就是承接母所原始科技成果的“二次開發”。成立之後,激光所以300萬元的價格從上海光機所買斷原始技術所有權進行了産業化研製。目前,該産品已廣泛應用於風電、航空、氣象、國防等領域,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由此孵化成立的牧鐳科技估值達5億元。

安徽合肥高新區,橫貫東西的雲飛路也是遠近聞名的“量子大道”。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首條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京滬幹線”,以及首臺光量子計算機均誕生於此。而在400公里外,上海量子科學研究中心的牽頭人,也是位於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同樣隔空合作的,還有合肥、上海張江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共創,一心攻關。

在江蘇,鹽城突破“思維圍墻”,全方位接軌上海;泰州跳出“城河思維”,激活“大海基因”。向西,位於安徽滁州的蘇滁工業園區正在釋放勃勃生機。今日江蘇,東連上海,西牽安徽,南依浙江,新發展理念正持續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巨大動力。

在浙江,與上海、蘇州、杭州相依的嘉善縣,定位浙江接軌上海“第一站”,而今已成為吸引世界高端人才、科技的熱土。繼與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集團啟動中新嘉善現代産業園後,嘉善與上海青浦、江蘇吳江率先建立長三角一體化政務服務聯動機制,全力打破區域數據壁壘,整合三地資源。今年以來,三地每月定期開展聯絡交流,推進跨區域資源共享互認。而在湖州,用“長三角的水,澆南太湖的田”已成為南太湖新區發展的重要戰略。今年以來,南太湖新區已簽約億元以上項目34個,總投資673.7億元,其中有七成以上項目來自長三角地區。

來自大別山六股尖的一滴水,匯成清澈的新安江,最終形成千島湖。安徽和浙江聯合推動的中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讓新安江流域成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自2012年首輪試點以來,以政策和經濟激勵機制為杠桿,推動上遊地區主動加強保護、下游地區支持上遊發展,最終實現互利共贏。

2月7日,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召開長三角地區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視頻會議。會上形成了五個工作機制:疫情防控信息互聯互通機制、重大疫情管控舉措互相通報機制、重要防疫物資互濟互幫機制、疫情防控交通一體化聯動機制、新冠肺炎病例醫療救治工作聯動機制。

隨後,無論是抗疫的協同作戰,還是復工復産的共通共融,長三角都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上海“隨申碼”,浙江“健康碼”,江蘇“蘇康碼”,安徽“安康碼”……目前,長三角已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健康碼全覆蓋。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長三角人”只需要申領本地的健康碼,一端使用,即可實現三省一市一“碼”通行。

這一“碼”,對外地人來説是身份標識,而在長三角內,無異於一體化的“通行證”。

通力合作才能共贏,分工明晰才能共享。

“尤其是要打通‘斷頭路’,消除行政壁壘,構建更加有效、有序、有活力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現代社會治理體系。”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振建議。

説到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更是合作機制上的協調,是制度建設層面的探索。跨區域營業執照“一日辦結”,跨區域科創“飛地”資源共享,重污染啟動應急聯動……從“孤軍作戰”到“抱團發展”,長三角辦好“一張卡”,共認“一個章”。行走在處處充滿活力的長三角,從推動“制度性交易成本明顯降低”到力爭“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更加完善”;從探索“建立城市間重大事項重大項目共商共建機制”再到“實行人才評價標準互認制度”,一個既分工又合作的協調創新機制正在逐步形成。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到來,數據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的生産要素。近日,上海市青浦區、浙江省嘉善縣、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簽署改革備忘錄,著力推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範區的數據開放共享,共同打造“數字示範區”。

“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佈局”,長三角正在迎風起舞。(記者 常河 蘇雁 陸健 孟歆迪)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龐博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