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上海市一體推進“放管服”改革 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2022-08-13 09:00 來源: 《中國行政管理》雜誌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近年來,上海市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瞄準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堅持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圍繞“放得更徹底、更到位,管得更科學、更高效,服務更精準、更貼心”,一體推進“放管服”改革,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加快城市數字化轉型,著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建設貿易投資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務管理最規範、法治體系最完善的城市,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一、全鏈條精簡優化審批手續,進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堅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分類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力推動照後減證和簡化審批,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最大限度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一是探索“證照分離”“一業一證”改革,提升企業準營便利度。持續深化“證照分離”改革,形成直接取消審批、審批改為備案、實行告知承諾、優化審批服務“進四扇門”改革方式,推動實現改革事項、地域“兩個全覆蓋”,地方實施的296項事項中採取前三種改革方式的佔比達43.6%。在浦東新區首創“一業一證”新模式,推動31個試點行業率先實現“一證準營”,並將25個行業在全市推廣;在浦東新區、臨港新片區選擇10個高頻行業,深化開展市場準營承諾即入制改革,進一步降低企業準營成本。

二是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優化企業開辦變更登出服務。在臨港新片區率先試點商事主體登記確認制改革,並在浦東新區全面推廣實施,已有約2萬戶市場主體受益。推開企業名稱申報承諾制改革,拓展無紙全程電子化登記範圍,企業開辦實現“一個環節、一天辦結”。分類梳理不同市場主體、不同變更事項的個性化材料清單,推進“全類型、全事項、全流程”變更登記全程網辦系統建設。暢通市場主體退出渠道,將簡易注銷辦理時限壓縮至當場辦結,在浦東新區創設承諾制登出、強制除名和強制登出等制度。

三是深化投資建設審批改革,推動項目早落地早開工。在線上建立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為核心的一體化辦事系統,打通各部門專業系統,推進全網通辦;在線下設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審查中心,對近90項事項實行“前臺一窗收發、後臺聯合會審”。改革規劃用地審批管理制度,深化區域評估、“多測合一”等,實施項目“用地清單制”,40%的産業用地通過“標準地”供應。在臨港新片區試點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將17項審批納入改革事項清單,變“先批後建”為“先建後核”。

四是常態化實施精準定向放權,為區域發展賦能增效。聚焦重要領域、重點區域、重大改革,加大放權賦能力度,先後將1170項、212項、56項和37項事項交由臨港新片區、浦東新區、張江科學城和“五個新城”等實施,把基層管理更為方便有效的放給基層。同時,加強對下放事項的監督評估,組織對近幾年行政審批等事項改革落實情況和實施效果進行“回頭看”,確保事項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

二、全過程促進公平公正監管,不斷提高事前事中事後監管整體效能

緊扣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創新和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提升監管精準性和有效性,使監管既“無事不擾”又“無處不在”,實現監管效能最大化、對監管對象干擾最小化。

一是健全完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夯實監管工作基礎。深化監管事項清單制度建設,動態調整市級部門1400余項、16個區1.1萬餘項監管事項。連續三年統籌確定全市監管執法計劃,組織實施353項加強和規範事中事後監管重點任務,推動落實監管責任。出臺進一步加強街鎮綜合執法工作、隊伍建設等實施意見,制定街鎮首批行政執法事項目錄,將423項執法事項賦予街鎮實施。

二是綜合運用各類監管方式,實施智慧精準有效監管。深入探索“互聯網+監管”,建成空殼公司、跨區經營企業等監管預警模型,響應和處置風險預警2255次。健全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應用機制,在30個領域實施行業信用分類監管。在市場監管領域常態化開展聯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2021年相關部門圍繞142個抽查事項開展聯合抽查690余次。率先推行輕微違法行為免罰制度,在市場監管、消防、文化市場等9個領域推出11張免罰清單,已有超過4760家企業直接受益,免罰金額逾5.75億元。

三是創新開展行業綜合監管改革,形成協同監管合力。以“高效管好一件事”為目標,將有關聯的多個監管事項梳理整合為綜合監管“一件事”,推進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流程再造、制度重塑、場景應用、業務協同。在單用途預付消費卡、學科類教育培訓、養老服務等9個領域開展試點,探索構建業務有機協同、資源有效共享的行業綜合監管體系,推動實現監管對象全覆蓋、內容全要素、流程全閉環、執法全協同、數據全共享、結果全公開。

四是推進執法數字化轉型,提高監管規範性和透明度。建設覆蓋市、區、街鎮三級的統一綜合執法系統,打造執法程序網上流轉、執法活動網上監督、執法情況網上公示的一體化功能,在全市40余個執法部門推行“一案一碼”,實現執法案件“從源頭到歸檔”的全週期管理,對執法行為進行全程動態監督。

三、全週期提升政務服務能級,切實增強企業和群眾滿意度獲得感

圍繞企業全經營週期和個人全生命週期,推進“一網通辦”改革向縱深發展,加快完善全方位服務體系,提升政務服務效能,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最優服務、打造最佳體驗。

一是持續拓展“一網通辦”範圍,打造全方位服務體系。將3500余項服務事項接入“一網通辦”,基本實現與企業和群眾生産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全覆蓋。實施“綜合窗口”改革,推動從“進一門”找不同部門窗口辦事,變為“進一窗”可以辦所有事,各級政務服務大廳綜合窗口設置比例達80%。打造24小時不打烊自助服務和15分鐘服務圈,在銀行自助終端上線128項高頻事項和622類證照打印服務。

二是深化業務流程革命性再造,提升辦事便捷度。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對關聯度高的多個“單事項”推行集成辦理,推出“出生一件事”等27個標桿應用場景,實現平均減環節70%、減時間58%、減材料77%、減跑動72%。推進信息預填報、材料免提交、辦件智慧審,推出220余項“個性指南+智慧申報”好辦服務、“3分鐘填報+零材料提交”快辦服務。推進市政府部門核發的材料免於提交實體證照,能夠提交電子證照的免於提交實體證照,累計歸集622類1.72億張高頻電子證照,調用量突破9.87億次。

三是實施個性化精準化服務,優化辦事服務體驗。依託市民主頁和企業專屬網頁,推進利民惠企政策從“精準推送”到“精準兌現”,“兩頁”累計訪問超283.92億次,推送政策服務超3.54億次。持續拓展“隨申碼”社會化應用,在有力支撐疫情防控的同時,推動更多領域“一碼通辦、一碼通行”,累計使用超105.2億次,用碼人數超6800萬人。首創“一網通辦”幫辦制度,實現企業群眾“有疑就問、邊辦邊問”,政府部門“有問必答、答必解惑”。

四、全方位打造一流營商環境,著力穩定各類市場主體預期和信心

積極響應企業和群眾對高質量營商環境的新需求,優化制度供給,強化精準施策,為市場主體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環境,促進營商環境整體優化提升。

一是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充分釋放科技創新活力。圍繞增強科技創新中心策源能力,出臺實施意見及10余個配套政策,為科研人員“減負”,為創新“松綁”。推動科研經費“包乾制”試點範圍覆蓋至523個自然基金項目和127個軟科學研究項目,初步建立簡政放權、強化考核、承諾為先、優化內部管理流程為重點的管理體系。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支持高校院所建設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探索技術交易制度和規則。

二是著力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推進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健全以誠信品德、創新能力、學術影響、社會貢獻為主要標準的人才評價導向,暢通海內外優秀青年人才評聘高級職稱的“綠色通道”。落實用人單位自主權,下放崗位聘任、考核評價、收入分配等管理權給用人單位,允許高校、科研院所在編制限額內自主引才、統籌用編。實施國家支持上海的4批32項出入境便利政策,累計惠及各類外籍人才3萬多人。

三是加強平臺機制建設,促進知識産權保護和運用。加快建設中國(上海)知識産權保護中心,打造知識産權快速審查、快速確權、快速維權“一站式”公共服務平臺。率先探索跨區域、實體化知識産權行政協作保護,設立首個跨區域知識産權行政保護協作中心,加強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知識産權行政保護跨區域協調聯動。推進知識産權地方綜合立法,建立知識産權質押登記快速通道,將辦理時限由7個工作日縮減至3個工作日。

(上海市審改辦)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呂浩銘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