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費能否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引擎?10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給出了信號,三大消費保障、六大消費領域將推動居民消費升級換代。 按照國務院常務會的説法,今後將通過增加收入、健全社保體系、改善消費環境,讓群眾“能”消費、“敢”消費、“願”消費。 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達到49.8%,而在發展中國家,這個數字平均為62%,在美國,這個數字超過90%。 消費不足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增長一直面臨的問題。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楊聖明拿出的數據顯示,1978年我國投資佔GDP的比重為38.2%,2013年上漲到47.8%;1978年我國消費佔GDP的比重為62.1%,2013年則下降到49.8%。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高投資、低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大特點,也是困擾中國經濟的一大問題。 如果説在改革開放初期各種條件的限制下,需要通過消費的一定讓步來積累國家發展資金的話,到了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果沒有國內消費需求的支撐,經濟增長將受到嚴重影響。 從效率上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更有力。我國投資每增加1%,可以拉動GDP增長0.2%,居民消費每增加1%,可以拉動GDP增長0.8%。也就是説,推動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是消費。 經濟增長的目的不是GDP漂亮的數字,也不是在全世界範圍內靠前的排名,而是要滿足本國人民多樣化的生活需求,改善生活水平。從這個意義上説,投資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滿足消費需求。 消費中包括了政府消費與居民消費。2013年,我國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為49.8%,這其中,政府消費佔了13.6%,居民消費佔36.2%。如果以改革開放30多年的數據來看,居民消費佔GDP比重一直處在下降通道中,1978年,這個數字為48.8%,而政府消費相對穩定。這説明,改革開放30多年來,居民消費受到了擠壓。 其實,對居民消費下降的擔憂一直存在。中央政府也多次提出這個問題。1998年,我國就首次提出要擴大消費,當時的背景是亞洲金融危機,出口受到嚴重影響,如果不能擴大內需,經濟增長將受到嚴重打擊。旅遊、房地産、教育、汽車等領域成為擴大國內消費的重要領域。 2013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居民消費在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得到更進一步的重視。 毫無疑問,擴大居民消費面臨很多困境。比如在收入分配體系中,勞動者收入偏低,造成廣大居民沒有能力升級消費;比如現有社會保障水平還比較低,居民需要為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看病就醫等未雨綢繆,還不敢提高日常消費水平。諸如此類的問題一直阻礙著居民消費的擴大升級。 今年年初,尼爾森曾發佈過一則有關中國消費者存儲觀的調查。結果顯示,一線城市消費者以儲蓄率高達60%。年齡在40到60歲之間的一線消費者的儲蓄率甚至超過70%。對這些消費者而言,“感到財務安全”(63%)、“為養老做準備”(57%)、“為家庭意外緊急情況防範”(55%)以及“籌備失業準備金”(55%)是消費者願意儲蓄的最重要原因。換句話説,這也是這些主力消費者不敢消費的主要原因。 那麼,推動居民消費增長,要在哪些領域做文章? 信息消費、綠色消費、住房消費、旅遊休閒消費、教育消費、養老健康家政消費,國務院常務會一口氣給出了六個方向。如果仔細分析會發現,拉動居民消費升級,未來將牽扯重要改革。 要讓居民“能”消費,就必須增加居民收入和休假時間,那就意味著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迫在眉睫,更意味著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將加快;要讓居民“敢”消費,就意味著現有社會保障體系要升級,不僅看病就醫的負擔會減少,養老健康的壓力也會減輕;要讓居民“願”消費,則意味著消費領域的各項制度、法規、環境的極大改善,未來的消費將更舒心。 按照世界平均水平看消費,消費佔GDP的比重在60%左右。如果政府消費率維持不變,那意味著我國未來居民消費率將至少增長10%,屆時,居民消費將有數萬億的增長。居民消費升級,還會遠嗎?(記者 李松濤)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