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部分西方媒體圍繞央行降準,並推測隨後可能降息等舉措,大肆宣揚我國正在或即將推行“中國版QE”。這種論調既混淆了常規和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區別,也缺乏對我國貨幣基本情況的認知了解,更誤讀了預調微調的真實意圖。 QE主要是指中央銀行在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後,通過購買國債等中長期債券,增加基礎貨幣數量供給的一種大規模刺激政策。與利率杠桿等傳統工具不同,量化寬鬆一般在降息等常規價格手段上沒空間,即“零下界”時才不得已實施,其實質是變相“印票子”。與正常的公開市場操作相比,QE所涉政府債券,不僅金額龐大,而且週期較長,調控目標主要是為了保持長期低利率。實施這一政策的央行一般還會發佈“前瞻性指引”,承諾寬鬆將持續相當長時間。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不少西方發達國家就推出了多輪量化寬鬆來刺激經濟發展。至於提振效果如何,看法不一,但其進入或退出都會對他國經濟形成衝擊,卻是不容否認的。 我國M2餘額長期處於120萬億元上下,2015年3月末為127.53萬億元,同比增長11.6%,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長適度,利率調節空間充裕,貨幣政策“工具箱”還有不少“彈藥”尚未打出,沒有任何跡象顯示我國有必要使用QE對經濟進行強刺激,更沒有證據顯示貨幣政策的基調正在發生實質性變化。從近期央行一系列預調微調動作看,無論是逆回購,還是降息降準,以及一季度使用的中期借貸便利、常備借貸便利、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等,其目的主要都是為了引導資金利率合理下行,降低融資成本,對需要金融支持的實體經濟“精準滴灌”,從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並非大水漫灌,與量化寬鬆絲毫沾不上邊。 如今,預調微調效果已有所顯現。據統計,在貨幣增量保持穩定的情況下,2015年3月末,我國企業融資成本為6.83%,比上年末下降12個基點,比上年同期下降50個基點。 開動“印鈔機”並非解決所有棘手問題的良方。現在我國金融領域的最緊迫問題是與實體經濟“脫節”問題,是對經濟轉型升級支持不夠的問題。為此,不久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把握好度,注意疏通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有針對性的要求。當前,我國既有價格調整的空間,也有數量調整的餘地,利率也不在“零下界”區間內。未來穩健的貨幣政策如何微調,要根據結構調整的需要、經濟新常態的狀態來判斷實施,並不是別的國家用了量化寬鬆,我們就要“跟風”幹。(吳鋒)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