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聞得到政策的“香”,卻吃不到政策的“肉”——這是人們對部分政策無法落地的形象説明。不過,隨著第三方評估機制的強勢介入,這種狀況有望得到改善。 8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了3家第三方機構的評估彙報,這是本屆政府組成以來,第三方機構第3次走進常務會會場。彙報圍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等重大議題,直截了當、不留情面地指出了政策落實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國務院要求各地各部門“對號入座”,並反饋解決方案。 由此可以看出,第三方機構介入重大議題評估已成常態,並且形成了“指出問題、對號入座、解決問題”的落實機制。第三方機構的評估,因其反映的情況更加客觀真實,無疑將會在更多重大議題中得到應用。 古人云,令必行,禁必止。在法治社會,保障政令暢通更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然而長期以來,各地普遍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式的政策懸空現象,導致該到群眾頭上的實惠到不了,該到群眾嘴裏的肉吃不到,久而久之群眾對政策、對政府就喪失了信心。 之所以出現這種怪象,與部分幹部的懶政庸政行為不無關係。第三方評估機制的介入,猶如權力場中的“鯰魚效應”,當“內力”不足以使事物發生改變時,就需要借助“外力”來進行刺激。但第三方機構要真正發揮應有作用絕非易事,一方面需要經濟上的獨立,另一方面也需要專業上的精純,此外更需要強有力的監督機制在背後撐腰。相比較而言,前兩者較容易做到,第三點操作起來更難,但也更加重要。 值得欣慰的是,當前全國多個省市已經在政策落實監督機制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日前,遼寧、吉林、安徽等7省市根據國務院大督查中發現的突出問題進行了嚴肅追責,一批官員因政策落實中該辦不辦、推脫責任、玩忽職守等不作為行為受到了撤職、降級和嚴重警告等處分。 可以預見,伴隨著第三方評估在政策落實中更廣泛地應用,將有更多幹部因行政不作為而受到嚴肅追責,同時也將有更多的政策“落地有聲”。當政令暢通,人民群眾將享受更多的政策紅利。(新華社記者 韓振)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