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中國經驗拓寬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途徑
新華社北京10月14日電 述評:中國經驗拓寬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途徑
新華社記者 俞懋峰
“中國的發展經驗在世界上已經深入人心。”法國中國問題專家、中歐論壇創始人高大偉如是説。在眾多國際觀察人士看來,中國經驗契合發展中國家現實需要,有效助推發展中國家經濟改革新實踐,為解決全球包容性發展等重大問題貢獻了思路與資源。
今年6月,埃及央行經濟研究主管艾哈邁德·拉米專程到中國學習。他感嘆道:“埃及和中國都是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改革開放的,但中國取得的成就遠在我們之上。我們希望學習中國經驗,讓埃及也能迅速發展起來。”
進入新世紀以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同時,這些國家面對更加複雜的內外環境和矛盾挑戰,需要尋求更豐厚的物質基礎、更穩定的社會局面、更美好的發展前景。中國多年來爬坡過坎的發展經驗,恰恰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借鑒,帶來了啟示。
澳大利亞創新金融研究院院長郭生祥在接受採訪時説,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在於較好地處理了市場與政府的關係、短期與長期的關係、自身與外部的關係。這很值得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學習。
有海外媒體總結,中國經驗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的有機結合。中國決策層在充分發揮市場力量的同時,創造性地通過總量調控、區間調控、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等手段,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突破,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仍穩中有進,不斷提質增效。
此外,中國在經濟發展中將短期目標與長期規劃有效結合的經驗,也被海外高度關注和仔細研究。有學者談到,中國政府既設定年度經濟增長目標,也制定五年規劃,還有長期願景。實施過程中政府既有引導,也尊重市場規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彭斯説,很多國家缺少完善的發展規劃,從而導致發展不充分,中國制定長期規劃的經驗值得學習。
中國的經濟發展經驗還體現在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俄羅斯總統顧問謝爾蓋·格拉濟耶夫認為,中國對外經貿合作的成功案例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中國航道”。
發起成立亞投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出“金磚+”模式,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日益增強。打通中歐班列,設立多個自貿試驗區,一批重大工程和國際産能合作項目落地,中國與國際市場聯絡更加密切。
去年6月,亞投行宣佈和世界銀行聯合融資,為印尼國家貧民窟升級項目提供貸款。印尼觀察人士李卓輝説,中國一直在積極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包容性增長。
除了貢獻經驗、提供樣板、開拓思路,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還成為不斷助推南南合作向前發展的一個主要動力和資源輸出方。在基建、清潔能源、人員培訓等領域,中國正和很多發展中國家形成利益交匯點,幫助這些國家展開面向現代化的新實踐。
在斯裏蘭卡最南端的重鎮漢班托塔,由中國提供貸款、中企建設的斯裏蘭卡最大港口已投入運營。斯裏蘭卡總理維克勒馬辛哈説,依託漢班托塔港的發展,十年、二十年後這一地區將成為斯裏蘭卡的“深圳”。
在中企參與下,電氣化鐵路、高速公路、水電站、工業園等一批基建項目在發展中國家竣工落成。曾是“被遺忘大陸”的非洲如今面貌發生巨變。不少國家工業化、城鎮化已初具基礎,正努力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夢想。
清潔能源行業是中國促進南南合作的又一范例。聯合國副秘書長兼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施泰納説,中國在太陽能、風能領域的技術和大規模生産能力使得獲取這些清潔能源的門檻大大降低,數億非洲人民從中獲益。
中國還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大量人員培訓和技術支持。今年9月的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上,中方宣佈將利用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等平臺,同各國加強發展經驗交流和能力建設合作。未來一年,中國將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4萬個來華培訓名額。
中國經驗的全球影響和世界意義得到越來越多海外專家學者的讚賞。埃及赫勒萬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亞西爾·賈德認為,借助“一帶一路”建設等,中國的成功經驗將推廣到全球,促進其他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開拓思路,走出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