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企業發展分析

2017-10-27 14:53 來源: 工商總局網站
【字體: 打印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企業發展分析
(2012年9月~2017年9月)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工商總局圍繞“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全面推進商事制度改革,通過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先照後證”改革、“多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簡易登出等一系列改革舉措,努力提升企業註冊便利化程度,不斷改善企業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推動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格局,在改革發展全局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夯實了經濟發展的微觀基礎,促進了新産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新動能,擴大了就業和稅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從2013年到2016年,我國營商環境世界排名提高了18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企業發展呈以下主要特點:

一、商事制度改革效果顯著,企業總量快速增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工商總局和全國各級工商機關積極採取各種措施支持服務市場主體發展,自2014年3月1日起在全國全面推行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著力降低企業登記門檻,提高企業註冊便利化程度,優化企業營商環境。世界銀行公佈的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營商便利度綜合前沿距離分數由2012年~2013年的61.13上升到2015年~2016年的64.28,提高了3.15分,中國在全球營商便利度排名由第96位上升到第78位,提升了18位。其中,開辦企業便利度前沿距離分數由68.72上升到81.02,提高了12.3分。中國在全球開辦企業便利度排名由第158位上升到第127位,提升了31位。

改革激發市場活力,企業總量快速增長。截至2017年9月,全國實有企業總量2907.23萬戶,註冊資本(金)總額274.31萬億元,相比2012年9月底的1342.80萬戶和80.15萬億元,分別增長116.5%和242.3%。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實有企業數量和註冊資本(金)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6.7%和27.9%,尤其是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以來,同比增速邁上新臺階,企業數量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長。

圖2 黨的十八大以來實有企業數量和註冊資本(金)的發展趨勢

二、社會投資活力迸發,千人企業數量翻番

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投資活力迸發,日均新設企業量呈加速增長態勢,尤其是商事制度改革後,日均新設企業量超過萬戶,2017年前三季度日均新設企業量更是達到1.65萬戶,為近年最高值,是改革前日均新設企業數量的2倍以上。

圖3 近年我國日均新設企業量情況

新設企業的高速增長使得我國千人企業量快速提升。根據2016年底人口數(13.83億人)計算,到2017年9月底我國每千人擁有企業數量為21.03戶,相比2012年底的10.09戶翻了一番,尤其是商事制度改革以來,每千人擁有企業數量快速增長,每年以18.7%的速度增長,增速較商改前提高8.9個百分點。

圖4 我國每千人擁有企業數量的變化

分地區看,千人企業擁有量較高的省份多集中在東部地區。其中,上海市每千人擁有企業數量最多,為75.46戶;北京市每千人擁有企業數量69.58戶,位居第二。廣東、江蘇、浙江、天津、福建、重慶、山東、海南和寧夏等省區市的千人擁有企業數量也超過20戶。

三、國有經濟實力壯大,民營經濟活力迸發

截至2017年9月,全國實有內資企業2854.96萬戶,註冊資本250.94萬億元,相比2012年9月底分別增長119.8%和266.1%,其中私營企業增長較快,實有企業數量和註冊資本分別增長146.0%和454.7%,是我國企業發展的生力軍;外國(地區)投資企業實有52.27萬戶,註冊資本23.38萬億元,相比2012年9月底分別增長18.8%和101.4%。

企業改制有序推進,國有經濟實力進一步壯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推動企業兼併重組,鼓勵其做大做強。截至2017年9月,全國實有內資(非私營)企業247.67萬戶,佔到企業總量的8.5%,註冊資本達到85.55萬億元,佔到企業註冊資本總額的31.2%。內資(非私營)企業戶均註冊資本由2012年9月底的1620.36萬元增加到2017年9月底的3454.29萬元,增長了113.2%。從歷年變化情況來看,2012年~2014年內資(非私營)企業實有數量同比增長均為負值,註冊資本增速也較為緩慢,表明企業處於不斷兼併重組的深化調整中;2015年以來內資(非私營)企業數量實現正增長,且註冊資本增速也有較大提升,達20%左右,國有經濟實力進一步壯大。

圖5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資(非私營)企業實有數量和註冊資本同比增速

民間投資持續活躍,私營經濟比例顯著提升。十八屆三中全會充分肯定了非公有制經濟的作用和地位,為進一步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契機。商事制度改革大大降低了創業門檻,2015年國家大力打造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經濟發展新引擎,在創新體制機制、優化財稅政策等領域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非公有制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截至2017年9月,實有私營企業2607.29萬戶,註冊資本165.38萬億元,分別佔企業總量的89.7%和60.3%,私營企業數量和註冊資本(金)佔比分別較2012年9月底提高10.8和23.1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來,私營企業數量和註冊資本對企業總量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98.9%和69.8%,是企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近年來,以私營企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活力迸發,黨的十八大以來私營企業數量增長146.0%,較企業總體高29.5個百分點,私營企業註冊資本增長454.7%,較企業總體高212.4個百分點。

圖6 黨的十八大以來私營企業佔比情況

外國(地區)投資企業穩步增長,東部地區備受青睞。利用外資是我國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和開放型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形勢下,國務院于2017年1月和8月分別發佈了《關於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措施的通知》和《關於促進外資增長若干措施的通知》,為進一步促進外國(地區)投資企業發展奠定基礎。

截至2017年9月,我國實有外國(地區)投資企業52.27萬戶,註冊資本23.38萬億元,分別較2012年9月底增長18.8%和92.5%。從歷年趨勢看,2012年和2013年新登記外國(地區)投資企業數量有所回落,隨著商事制度改革的實施及對外國(地區)投資企業設立條件的放寬,2014年以來呈逐年上升態勢,2016年新登記外國(地區)投資企業數量創近年新高,達4.82萬戶;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每年新登記外國(地區)投資企業數量同比增長率分別為5.8%、10.0%和13.9%。

圖7 2011-2016年度新登記外國(地區)投資企業戶數趨勢圖(單位:戶)

分地區看,開放度較高的經濟發達省市新增外國(地區)投資企業量較多,其中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北京分別新增2.74萬戶、2.21萬戶、0.77萬戶、0.75萬戶和0.46萬戶,分別佔全國新增外國(地區)投資企業總量的33.0%、26.6%、9.3%、9.0%和5.6%。以上各省市實有外國(地區)投資企業量增長較快,主要受自貿區設立及外商投資環境改善等因素影響。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增外國(地區)投資企業主要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新增企業量分別達7.34萬戶、2.27萬戶、1.46萬戶。

外國(地區)投資企業主要來自亞洲。截至2017年9月,外國(地區)投資企業中佔比位居前五的國家(地區)分別為香港(41.4%)、台灣(9.1%)、日本(6.1%)、韓國(5.9%)、美國(5.9%)。

四、政策效果突出,小微企業成為大眾創業生力軍

小微企業在穩增長、擴就業、促創新等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國務院及各級政府極為重視其發展,2014年11月國務院公佈《關於扶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了10個方面的政策措施。工商總局于2017年5月出臺《關於深入推進“放管服”多措並舉助力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意見》,要求從重點工作著手,切實履行好“放管服”職能,為小微企業提供精準服務。

2012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間,註冊資本(金)在1000萬元以下的中小企業成為增長主力,對企業總體數量增長貢獻率達到85.0%。其中,註冊資本(金)100萬~500萬元的企業增長數量最多,佔各規模段企業比重達39.9%,年均增長率最高為25.6%,其次是註冊資本(金)為500萬~1000萬元的企業,年均增長率為24.5%。

圖8 黨的十八大以來不同規模企業新增戶數佔比和年均增長率

從不同規模企業數量的增長趨勢看,註冊資本(金)100萬~500萬元的企業自2013年以來迅速增長,于2014年新增企業量超過註冊資本(金)0-50萬元的企業,位居各規模段新設企業量首位,其2013、2014、2015、2016年4年新增企業數量同比增長率分別為28.0%、91.6%、26.8%和31.5%;從增長率看,註冊資本(金)500萬~1000萬元的新設企業量增長較快,2014年、2015年、2016年3年新增企業數量同比增長率分別為95.2%、37.6%和34.6%。反映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扶持政策、包括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內的政府各部門各項支持措施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促進了中小企業加快發展。

五、産業結構持續優化,新興産業發展突出

隨著國家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的大力推進,整個社會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不斷打造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國務院2014年印發《關於加快發展生産性服務業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國務院2016年11月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規劃》,國家發展改革委2013年對《産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目進行了調整。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個産業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以現代農業為代表的第一産業企業從36.31萬戶增加到105.54萬戶,年均增長率為23.8%,在三大産業中增速最高;其次是第三産業,企業量年均增速達17.1%。

從産業結構比例看,第三産業無論是企業數量還是註冊資本(金)總量佔比都超過七成,分別達到了75.3%和74.4%,相比2012年9月底分別增加了4.2和9.3個百分點。而同期,第一産業佔比分別增加了1.1和0.3個百分點,第二産業佔比分別降低了5.3和9.6個百分點。這反映産業結構持續優化。

利用各行業企業註冊資本(金)年均增速和各行業註冊資本(金)總額比重兩項指標,構建産業分佈“波士頓矩陣”,可以看出: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資本佔比大、年均增長速度快,屬於優勢行業;製造業資本年均增速(為14.2%)低於總體平均增速(27.9%),但規模較大,屬於當前的主導行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金融業、建築業等雖然規模並不大,但年均增長較快,屬於具有發展潛力的行業;採礦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産和供應業、房地産業等資本規模較小、增長較為平穩,屬於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行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教育等現代服務行業資本保持較高速度增長,年均增速均超40%。製造業和採礦業無論在企業數量上還是在企業註冊資本(金)上,年均增速都在各行業末尾,企業量年均增速分別為7.4%和0.6%,但高技術製造業17.26萬戶,年均增速為7.7%,高於製造業平均增速0.3個百分點,表明製造業新興産業正在加速成長,創新步伐加快,新的增長點正在加速培育。

六、各地區企業競相發展,中西部企業表現優異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工商總局積極支持實施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為服務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針對不同區域的優勢和特點,實施分類指導,支持建立和完善工商區域合作機制,積極促進區域經貿合作與交流。各地工商部門立足實際,加強區域合作,為促進各區域優勢互補、互利合作,發揮了積極作用,各地區企業均實現了較快增長。其中,中西部地區表現優異,黨的十八大以來企業數量年均分別增長16.9%和16.8%,註冊資本年均分別增長31.3%和31.9%。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西部地區的企業數量和註冊資本(金)佔比均有所提升;東部地區企業數量佔比提升1.7個百分點,但註冊資本(金)佔比降低3.6個百分點;東北地區企業增長相對東中西部稍慢,國企佔比高,産能過剩嚴重,企業總量和註冊資本(金)佔比均呈下降態勢,分別下降2.0和0.6個百分點。

圖9 各區域企業數量、註冊資本(金)佔比變化情況

圖10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省區市企業數量年均增速

黨的十八大以來企業數量年均增速超過20%的有8個省區,分別為西藏(26.4%)、貴州(23.9%)、山東(21.9%)、廣東(21.7%)、河北(21.2%)、安徽(21.0%)、青海(20.7%)和寧夏(20.1%)。其中,西藏、貴州和青海三省區企業數量年均增速在西部地區位列前三,分別為26.4%、23.9%和20.7%。中部地區的安徽、河南企業數量年均增速較高,分別為21.0%和18.9%。東部地區企業量保持較高增長態勢,其中山東、廣東和河北的年均增速位居東部地區前三,分別為21.9%、21.7%和21.2%。東北地區企業發展相對遲緩,其中吉林年均增速最高,為13.0%,遼寧和黑龍江年均增速未達10%。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省區市企業註冊資本年均增速較高,均超20%,其中年均增速超過40%的省區市有3個,分別為西藏(65.6%)、北京(45.5%)和貴州(44.6%)。

圖11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省區市實有企業數量/註冊資本(金)年均增速

東部地區現代服務業加速集聚,中西部地區基建、製造等實業快速發展。東部地區偏好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軟體服務業、金融業和租賃商務服務業;中部地區偏好建築業、批發零售業、房地産業和製造業;西部地區偏好建築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産供應業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産業偏好系數分別達1.40、1.22和1.15;東北地區偏好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房地産業、建築業和製造業。

圖12 東中西東北地區産業偏好

下一步,隨著“多證合一”改革的全面實施,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電子營業執照、企業名稱管理等各項改革的全面落地,“證照分離”改革的逐步實施,企業市場準入將更加便捷,營商環境將進一步優化。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