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歷史性變革 邁向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述評

2017-12-17 17:07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 題:實現歷史性變革 邁向高質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述評

新華社記者 韓潔、齊中熙、陳煒偉、于佳欣

這是全球矚目的發展“奇跡”——

世界經濟持續低迷背景下,儘管面臨下行壓力,中國經濟再上新臺階,過去五年年均經濟增速超過7%,對世界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和穩定器。

這是展現活力與韌性的“中國力量”——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力推進,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革,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人民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複雜局勢,科學判斷,正確決策,真抓實幹,引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中國經濟巨輪向著高質量發展目標劈波斬浪、揚帆遠行。

穩定器:中國經濟實力再上新臺階

回首5年前,中國經濟面臨三期疊加、産能過剩等一系列矛盾交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界對於中國經濟“失速”“硬著陸”等悲觀預測層出不窮。

12月13日,亞洲開發銀行發佈最新報告,再次上調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將9月份預測的6.7%調高至6.8%。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在年內四度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國際機構空前一致的良好預期,源自中國經濟的優異表現。

2016年第四季度以來,中國經濟一改近年逐級下探態勢,經濟增速企穩回升。今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8%,增速連續9個季度保持在6.7%至6.9%的區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籌帷幄,以堅強的政治勇氣和戰略定力,統領全國上下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中國經濟巨輪穿過迷霧、破浪前行。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理念清晰、方法正確,就能克服困難、化危為機。

五年來,中國經濟平均增速超過7%,國內生産總值從54萬億元增長到8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經濟韌性增強。

“2013年到2016年,中國實現7.2%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2%的通脹率、5%左右的調查失業率,這種較高增速、較多就業、較低物價搭配的運行格局難能可貴,在世界範圍內一枝獨秀。”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説。

五年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穩中有進,消費潛力有序釋放。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區域發展協調性更強,城鄉差距繼續縮小。“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效顯著。

五年來,中國經濟國際影響力更加顯著。2016年,中國GDP折合11.2萬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4.8%,比2012年提高3.4個百分點。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居世界第一位,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穩定之錨。

“中國越發展,為世界帶來的機遇和作出的貢獻就越大。”不久前美國《時代》雜誌亞洲版的封面文章説,中國的發展進步就是世界的發展進步,中國贏了,就是世界贏了。

動力源:歷史性變革激發中國經濟強大活力

當不少企業在去産能戰役中艱難前行時,位於“世界鋼鐵第一大省”河北的河鋼集團卻將此作為提高競爭力的契機。

“與其被動應戰,不如主動出擊。”河鋼集團董事長于勇説。2017年上半年,河鋼集團鐵、鋼産量分別降低5.02%、0.75%,銷售收入和利潤卻同比增長6.83%和74.07%,增降之間盡顯發展活力。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我國經濟運行質量效益明顯好轉——

超過1億噸粗鋼産能和4億噸煤炭産能退出市場;商品房待售面積持續下降,房價快速上漲勢頭得以遏制;企業杠桿率穩中趨降;為企業累計減稅降費2萬億元;補短板持續發力;實體經濟發展勢頭良好……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中國經濟開啟了結構調整的大門,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已成為改革共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副總裁利普頓這樣評價。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這一判斷表明,一方面我國不再像過去那樣盲目追求速度,另一方面歷經幾年艱苦的調整,我國經濟結構正出現重大變革。

五年來,經濟增長的動力格局之變,為中國打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消費貢獻更加突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4.5%,比上年同期提高2.8個百分點,高出資本形成的貢獻率31.7個百分點。告別投資依賴,消費對經濟拉動作用更加凸顯。

——新舊動能持續轉換。“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2013年至2016年,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3%,新動能不斷加強,新産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蓬勃發展。

——全面對外開放深入推進。從以出口為導向到進口和出口更加平衡,“一帶一路”建設拓寬中國發展空間的同時,也為世界帶來更多機遇。

……

“過去五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內生變化,歸根到底靠的是堅守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的方式推動結構性調整,增長潛力不斷釋放。”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説。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改革涉深水、闖險灘、啃硬骨頭,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嶄新局面,改革紅利不斷釋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推動中國經濟巨輪行穩致遠。

落腳點:人民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丹山赤水神仙宅,布襪青鞋作勝遊。”浙江余姚的四明山腹地的柿林村因曲徑通幽素有“桃花源”的美譽,如今,昔日的窮鄉僻壤如今已是聞名遐邇的旅遊景區。

“這幾年村裏搞旅遊,特別是自從通了動力電後,村里民宿遍地開花,村民的人均純收入去年超過了5萬元。”余姚市柿林村黨支部書記沈炳榮告訴記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無論是國家頂層設計,還是百姓身邊“小事”,無不詮釋出人民至上的執政情懷。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一系列惠民舉措密集出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這是“獲得感”不斷增強的5年——

——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以上;

——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

——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

這是“幸福感”持續累積的5年——

天更藍、水更清、環境更優美。過去五年,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截至今年底,我國歷時兩年時間實現了中央環保督察31個省(區、市)全覆蓋,直接推動解決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

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實行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提高養老院服務質量、規範住房租賃市場和抑制房地産泡沫、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件件民生“小事”拉近了中南海與百姓的距離。

“以就醫為例,這幾年通過分級診療等舉措,老百姓看病更加便捷。”北京兒童醫院超聲科名譽主任賈立群對此感受真切,百姓身邊的點滴變化,印證了我們黨順應民生期盼的努力。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人民關心的現實的利益問題,就要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

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黨的十九大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全面部署,一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