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9日電 (記者 任峰)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的高低事關政府公信力和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北京市財政局近年來探索把績效評價引入事前環節,推進市級預算部門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評價觀念從“事後評價”向“事前評估”轉化,努力把錢花在“刀刃”上。 北京市財政局副局長韓傑説,事後績效是對本年度預算執行完畢的評價,也就是錢已經花完了再去看效果,屬於“亡羊補牢”。而對於更關鍵的“錢該不該花”,事後評價“無能為力”。在這種情況下,2010年北京市財政局決定把績效評價引入事前環節。 都説事前績效評估難,北京市財政局是如何啃下這塊“硬骨頭”的?“我們不是用行政手段去制約預算單位的發展,而是用績效管理為手段來為預算單位服務。”韓傑説。 為了讓事前績效評估順利推進,北京市財政部門運用新思維推動預算管理改革,即變“砍項目”為“促服務”,用服務的方式推動預算部門主動重視績效。換言之,績效管理工作的目的不是為了核減預算單位項目,而是要讓預算更加完善。比如,預算單位每做一個項目績效時,財政局的工作人員都要同專家一起,為其項目申報、預算細化、完善資料等提出合理建議。 評估主體多元化是保證公共支出績效評價有效性的基本原則。基於此,北京市財政局建立了第三方評估機制,委託社會仲介機構和組織參與到市級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中來。 在工作程序上,通過項目單位和主管部門自評、現場調研評價和專家評價會綜合評價等程序,採用抽樣調查、現場勘察等方法,加強對反映“績效”資料的收集和核實。 最能體現北京市事前績效評估成果的是北京市財政局專門編制的《項目支出事前績效評估報告》。記者查閱發現,《報告》會把某一項目概況、評估方式、查閱資料、專家諮詢、實地調研等具體事項一一進行説明,以此判定預算通過還是不通過。 “評估報告讓預算單位對是否獲取支持一目了然。”韓傑説,特別是對一些評估未通過項目,預算單位可以更清晰地明白申報預算項目的薄弱點,改進預算管理工作。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