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説中國的企業要做大做強,其實“做精做強”可能更準確。把産品做好、技術做優、服務做細,企業轉型就完成了一半 中國經濟轉型,企業家思路的改變很關鍵。從發展階段來看,當前的中國類似于上世紀70年代初的德國,經濟比較粗獷,靠的是勞動力的低成本,較為嚴重的污染,較高的能耗水平。這些都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著力點,但是,我們還有更大的隱患,就是企業家粗放式的管理和經營。 中國的機械製造要走到世界製造業的高峰,必須走一套精細化的路,既需要産品的精細化,也需要人的精細化。在德國,國民收入的35%用於人力資本,所以他們的鉚工、鉗工、焊工,包括電腦操作人員都非常的分工精細、技能專業,這來自企業家精細的管理水平。 中國企業家完全可以做到精細化。比如傳統的上海紡織工業,走的是粗放型的老路子,曾經難以為繼。轉型怎麼轉?企業家們就想,做細纖維行不行?做高質紗行不行?一切白手起家,從國外引進技術、開拓市場,最終取得了成功。一個行業的華麗轉身,往往就從一個企業家的衝勁開始。我們經常説的轉方式,落到企業家身上,無非就是面向市場的精細二字。 有個阿爾卑斯山雄鷹的故事。它們壽命可達70歲,但在中年時喙、爪子、羽毛都會老化,無法狩獵,擺在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是安靜地等死,二是去阿爾卑斯山閉關5個月。在那150天裏,雄鷹不停用嘴敲打堅硬的石頭,不停用爪子摩擦以便脫皮,最後還要用嘴和爪子將鈣化的羽毛撕掉,從而生長出新的皮、新的羽毛……而後,飽受折磨的雄鷹獲得重生,再次翱翔于6000米雪山之巔。 以短痛換來新生,一隻雄鷹如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又何嘗不是?今天如果不改,不激勵企業家們朝著精細化方向前進,將會錯過又一歷史機遇。我們總説希望中國的企業做大做強,其實,“做精做強”可能更準確一些。比如有的知名手機生産商,不斷地在性能上向深處挖掘,隨之而來的就是利潤向廣度拓展,反觀國內不少企業,只想著如何模倣、如何造價低,結果只在低端徘徊,壓根上不了競爭的臺面。 中國企業的精細化轉型,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服務貿易,比如嬰兒的服務、老年人的服務,在城鎮化過程中都有很大提升的空間。二是走出去,比如去國外市場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等。無論怎樣選擇拓展的空間,外部的體制改革總是重要的突破點。財稅改革,砍掉一切不必要的稅費,讓企業有充分、持續的活力來搞精細化管理;金融改革,降低企業運營成本,以增強競爭的“後勁”。 精細化意味著要淘汰掉舊的思維,思維調整不了就要淘汰人。挑戰自己,這個過程相當痛苦,但“做精”是一場脫胎換骨的轉身,也是一輪潛移默化的轉念。把産品做好、技術做優、服務做細,企業轉型就完成了一半。 像阿爾卑斯山雄鷹一樣翱翔於世界,需要我們的企業家學會精細管理,學會忍受陣痛,更重要的是思想意識得到昇華。(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本文是在央廣經濟之聲“大國大時代——中國經濟報告會”上的演講)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