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喚醒趴在賬上“打呼嚕”的資金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9-04 15:44 來源: 央廣網
【字體: 打印本頁

國務院:喚醒趴在賬上“打呼嚕”的資金
專家:建立公共財政制度是關鍵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是一句有著豐富內涵的成語,它形象地説明了“動”的重大意義:生命在於運動,人才需要流動,宇宙間萬事萬物都在運動,只有運動才能帶來生機與活力。而對於一個國家龐大的經濟來説,資金的流動就是經濟保持活力的必要因素。

    在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修改預算法的決定兩天后,9月2號,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在會上,李克強總理特別強調了公共資金的效率。他説,很多財政資金在各部門、地方的賬上“打呼嚕”,有些已經沉澱了10年,甚至20年,造成巨大浪費。要“喚醒”那些常年沉睡的資金,提高結轉結余資金的使用效率,真正用在有利於調結構、惠民生等重點領域。

    李克強總理特別指出,“根據修改後的預算法和新推出的改革方案,再有長期不用的沉澱資金,我們就要收歸中央財政,讓它們真正用在刀刃上!”

    在我們看來,總理這樣的表態擲地有聲,無疑顯示出了中央對於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的高度重視。要想喚醒那些正在“打呼嚕”的公共資金,既需要制度的頂層設計,也需要政策的有力執行,還要通過嚴格的責任追究保證國務院的決策不成為“空頭文件”。

    一邊是很多地方缺錢,保障生活、搞生産、搞建設的資金捉襟見肘,一邊是大量資金長期休眠。説難聽點,是“佔著茅坑不拉屎”,説好聽點是“佔著資金睡懶覺”。無論是作何用途,公共資金應該發揮效用,應該成為社會共識。復旦大學公共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石磊認為,“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是國務院的明智決策,當前之所以要急於喚醒那些“打呼嚕”的公共資金,有著深層次原因。

    石磊:今年兩會閉幕之後,李克強總理有一個針對財政的説法,叫做“盤活存量,用好增量”。“盤活存量”實際上是針對在過去沒有嚴格預算的情況下,有很多公共資金已經出來了,各地涉及到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都是“獅子大開口”,反正是中央給錢。地方財政也在各個口徑上沒有精確預算的情況下,搞了很多公共投資,後來就形成中央投資和地方投資都有很多投資的公共基礎設施基本閒置在那裏,這是其一。

    第二,有一部分公共資金投了一些項目,本來認為這些項目應該是不錯的,結果後來大部分都轉化為“爛尾工程”,因為它沒有配套,這樣就形成了很多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又導致資金的大量閒置,這是嚴重的投資結構性的問題。

    另一方面,我們又面臨基本民生産品供給補助嚴重不足,配置嚴重不均。因此,無論是中央財政還是地方財政,都應該著眼于這樣一個基本現實,研究如何讓公共投資變得更有效率。

    公開資料顯示,自1998年實行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管理辦法至今,我國收繳的維修資金在5000億元左右。這筆錢因申請手續繁瑣、過程艱難,被稱為“沉睡”的資金;另外,中國失業保險金結余3000億,也被稱為沉睡資金;同時,全國6萬億住房公積金一半也在“沉睡”。如何讓沉睡的資金醒過來?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毛壽龍就此發表評論。

    經濟之聲:這樣“沉睡”的公共資金到底有多少?包括哪些類別的資金?

    毛壽龍:這個資金全國總量有可能會達到5%-10%這麼一個水平,如果每個省最多的會達到幾百億,所以資金量還是非常大的。

    經濟之聲:這些公共資金為什麼會“睡大覺”?

    毛壽龍:這個跟我們公共財政的預算以及支出的過程是有關係的。從收入的角度來講,上半年的錢可能會少一點,下半年的錢收入會多一些。我們財政預算是按年算,所以就會有一些沉睡。

    另外,國庫支付是財政部門把錢撥到每個單位商業性的賬戶叫政府基金賬戶,或者財政專戶,這些錢是銀行經理制的,錢到了各個單位以後有個時間差,這樣的話有些錢可能用的不夠,有些錢就一直留在那,然後就出不來了。

    還有些項目本身有一些缺陷,錢進去以後剩餘的錢很多,但是要支出的時候就支出不出去了,這些都是公共財政本身的一些問題。

    經濟之聲:公共資金一些方面非常短缺,但是又有閒置的問題,應該説這個矛盾長期存在也比較難以解決。解決的關鍵是什麼呢?怎麼打通這個通道?

    毛壽龍:一個合理的提法,就是從行政性的財政預算和支出制度,轉變成公共性的預算和支出制度,這樣才有可能讓大家知道錢到底放在哪了,哪些地方錢是短缺的,這樣錢就會很容易從富裕的地方走向短缺的地方,而整個公共預算和支出結構也會及時發現問題,然後及時被糾正。如果只是事後去審計,去發現,去追查,已經是事後了,事前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

    經濟之聲:大家説,對於像截流、挪用、濫用等原因造成的公共資金沉睡的主體要嚴格追責,而這方面的改革需要一個頂層的設計,執行也非常關鍵。我們在追責方面應該做些什麼?

    毛壽龍:在這個領域,我們過去更多的強調以收定支,也就是説你有多少收入給你多少支出。因為政府的財政能力不足,各個部門實際上長期以來都承擔著自己創收的任務,尤其是財政性的事業單位,它有自己商業性的賬戶在。很多有盈餘的單位,實際上它的創收能力比較強,也是對財政的貢獻比較多的,你要説它有富餘然後自己留著錢,要對它懲罰,從傳統上來講這種激勵並不是很合適。

    現在我們有了越來越完善的公共財政制度,不需要各單位自己去創收,尤其是全額撥款的財政性事業單位和財政單位,因此的確是有一個思想觀念和相關追責機制的轉變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建立公共財政制度,徹底讓行政性財政尤其是讓各個單位創收性問題得到解決,這個問題就會得到及時解決。 

責任編輯: 郭曉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