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簡政放權激發活力 各地加大力度改革攻堅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2-14 10:59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 韓潔)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關鍵要釋放改革紅利,依靠改革破解發展難題,為創新驅動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機制,激發經濟新活力,讓改革成為經濟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推動力。

    記者在各地調研發現,一年多來,中央部署的一系列關鍵領域改革正陸續推開,一些基層大膽創新探索,積累了許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正在推動改革向深水區不斷攻堅。

    簡政放權消除審批管理“灰色地帶”

    12月1日10時許,在遼寧省瀋陽市鐵西區政務服務中心,省政府副秘書長郭富春將全省首張“三證合一”執照交到瀋陽地鐵興華地下商業街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宋林林手中,標誌著遼寧省領先全國開展的“三證合一”登記制度正式拉開序幕。

    “三證合一”,意味著企業辦理執照只需要申報一套材料,在一個窗口辦理,為企業簡化了手續,節省了時間,降低了辦理成本。這是繼年初遼寧在全國率先啟動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後,又一改革創新之舉。

    今年中央提出要再取消和下放2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記者在各地看到,簡政放權成為各級政府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重頭戲”,一系列為企業創業鬆綁的改革探索,有效激發了社會投資創業熱情,各地市場主體登記量均呈“井噴”增長態勢。

    河北省繼今年8月將31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後置審批後,從12月起又將82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調整或明確為後置審批,涉及經濟、文化、衛生等諸多領域,至此該省大部分企業工商登記前置審批已取消。

    江蘇省不久前提出了“建立5張清單,1個平臺,7項相關改革”為主要內容的簡政放權一攬子改革,目前該省行政審批事項已由改革初期的889項,減少到375項,削減量已佔原審批事項總量近六成。

    “省政府各部門不再保留‘非行政許可審批’這一類別,堵住了‘偏門’,消除了審批管理中的‘灰色地帶’。”江蘇省編辦副主任周家新説。

    改革體制機制喚醒“沉睡”的資金

    全面深化改革,當前亟須破除一些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記者調研發現,一年多來,各地正依照部署不斷深化投融資體制、金融、土地、財稅等關鍵領域改革。

    廣西田東縣為從深層次解決農村金融供需矛盾,喚醒農民“沉睡”的資産,早在兩年前就大力推進産權融資探索,打造金融改革“升級版”,還建立了廣西首家農村綜合産權交易中心,啟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制度改革。

    農民的資産一旦激活,農村潛力將非常巨大。經估算,田東縣林農持有的林業總資産價值超過了34億元。如果按照70%折扣進行林權抵押貸款,至少可盤活森林資源資産獲得林權抵押貸款27億元,每戶可增加3.7萬元貸款。”林東縣委書記王軍説。

    在北京,通過投融資體制改革和運營機制改革,更多社會資本被引入軌道交通、綜合交通樞紐、污水固廢處理、城鎮供熱等領域。目前該市126個市政基礎設施領域試點項目70%的社會資本來源已經落實,新增社會辦醫、社會養老、文化創意等試點領域初步篩選61個試點項目,預計引資1300億元。

    深化財稅改革,發揮好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有助於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重慶市每年預算安排産業扶持資金近80億元,但存在資金分散、投向“撒胡椒面”等問題。重慶市財政局副局長劉大衛介紹,該市已專門組建産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改革“項目補貼”扶持産業發展的傳統模式,首批吸引16家基金簽約,以撬動各類社會資本精準投向工業、科技、現代服務業等6個領域的新興産業。“這對急需戰略投資的企業和産業來説,無異於‘毛毛雨’變成了‘及時雨’。”

    狠抓落實 讓群眾監督改革

    改革能否取得成效,關鍵要在監督落實上下工夫。記者在調研中切實感受到,隨著越來越多地區向社會公開政府“權力清單”,群眾監督下的改革舉措正得到有效落實。

    政府部門掌握的審批權限過大,容易導致違法違紀腐敗現象。陜西省渭南市住建局原科級幹部侯福才利用職權向企業索賄五千多萬元,“小官大貪”現象層引發廣泛關注。從今年7月起,渭南市向社會公佈了市級部門的行政審批事項目錄。

    “以前局裏到底有多少項行政審批項目,我們也很難説清。一些業務雖然有時限要求,但實際效率低下、經常拖遝,甚至存在幹部‘吃拿卡要’現象,群眾意見非常大。”渭南市住建局局長簡錄民坦言,建立“權力清單”,將權力放進了“透明玻璃瓶”中,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監督得了,消除了權力的尋租空間。

    從本月10日起,江蘇省政府56個部門的責任清單也正式公佈,其中明確規定了政府部門必須承擔哪些責任,必須做哪些事情,劃清每個部門的“職責邊界”。江蘇也成為繼浙江、安徽後第三個建立責任清單的省份。

    狠抓改革落實,還必須要敢於打破部門利益藩籬。湖北率先出臺促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新十條”,授予高校、院所研發團隊研發成果的使用權、經營權和處置權。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駱清銘的職務發明專利“大腦地圖”被武漢沃億生物有限公司以1000萬元買斷,收益的70%歸駱清銘及其團隊。作為“新十條”的第一個受益人,駱清銘説,此前科技成果處置權、定價權、分配權掌握在管理部門,必須層層審批,一項科技成果掛牌轉讓、審批過程差不多歷時近1年,審批過程所有依據的文件有17個。(參與記者:陳夢陽、朱峰、武衛紅、陳晨、王軍、孔祥鑫、何宗渝、黃深鋼、陳剛、向志強)

責任編輯: 姜晨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