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大力發展鄉村旅遊 給力旅遊精準扶貧

2017-06-22 12:05 來源: 旅遊局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6月13日—19日,2017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村官培訓班第一期在河北北戴河舉行。培訓班圍繞鄉村旅遊開發建設、鄉村旅遊發展問題策略和趨勢、鄉村旅遊的特色之路、鄉村眾創等內容進行了一場場思想觀念的碰撞、實踐案例的切磋,授課老師、受訓學員在臺上台下、課前課後進行著答疑解惑式的交流和互動。

鄉村旅遊扶貧效果顯著

國家旅遊局規劃財務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鄉村旅遊和旅遊扶貧工作。當前,我國鄉村旅遊需求旺盛,發展勢頭迅猛,呈現出市場需求旺、就業方式活、增收致富快、發展潛力大、返貧率低等五大特點。

2013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創新機制紮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13〕25號),將鄉村旅遊扶貧工作確定為扶貧開發十項重點工作之一,明確要求國家發改委、國家旅遊局等7部門“到2015年,扶持約2000個貧困村開展鄉村旅遊。到2020年,扶持約6000個貧困村開展鄉村旅遊”。

事實上,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鄉村旅遊已初具規模,一些地方鄉村旅遊發展已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據統計,2016年,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遊客近21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5700億元,帶動672萬戶農民受益。預計“十三五”期間,全國鄉村旅遊接待遊客人次年均增長15%,到2020年鄉村旅遊接待遊客達40億人次;鄉村旅遊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8%,到2020年營業收入達2.3萬億元,帶動約8000萬農民受益。

作為主要授課老師之一,詹顯華是個“老婺源”,從2000年起先後擔任過婺源縣旅遊局局長、分管旅遊工作的副縣長以及分管外僑民宗旅遊工委工作的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見證並參與了婺源鄉村旅遊的起飛壯大的過程。他説,從婺源的實踐來看,旅遊業發展起來了,真正是“一業興,百業旺”。旅遊業帶動了整個第三産業的勃興,同時也拉動了第一産業農産品的暢銷,拉動了第二産業旅遊商品加工業的快速崛起。2015年,婺源以旅遊業為核心帶動的第三産業佔GDP的53.9%,超過半壁江山。

河南欒川重渡溝風景區總經理劉海峰也在培訓班上進行了案例教學。他説,重渡溝的老百姓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實現了脫貧致富。重渡溝鄉村旅遊開發前有幾多——“失學兒童多,光棍漢多,賒欠貸款多,聚眾賭博多,酗酒滋事多”。經過幾年的發展,村民的經濟條件大大改善,現在以“家家有賓館,家家有經理,家家有名片,家家有雇工,家家有存款”而出名。

接受記者採訪時,很多學員也有同感。河南省欒川縣楊樹坪村支書石進鋒説,發展鄉村旅遊之前村裏人口都是負增長,光棍漢多,姑娘都嫁出山外。大山裏不通路,到鎮上要走30多裏路。現在旅遊發展起來了,路通了,環境也更美了,很多出外打工的都回來開辦農家樂或者到景區工作,村裏已經有了三四十輛私家小轎車。

因地制宜探索精準之道

當前,因地制宜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門道,正成為很多試圖或者已經走上鄉村旅遊之路的村莊的前進方向。

詹顯華介紹,婺源旅遊開發有三大典型案例和模式,即江灣模式、篁嶺模式、古宅民宿模式。江灣模式是婺源鄉村旅遊的1.0版,以觀光遊覽為主要功能,經歷了村委會組織開發經營、鎮辦旅遊公司開發經營、民營企業承包經營、股份公司經營管理等幾個階段;篁嶺模式是婺源鄉村旅遊的2.0版,以觀光、休閒、度假為主的多功能旅遊區,村民整體實現搬遷;古宅民宿模式不但提供住宿、餐飲服務,還為旅居者組織開展旅遊觀光、鄉村生産生活體驗、鄉村工藝見習、鄉村科考研學和休閒健身等活動,可以視為婺源鄉村旅遊的3.0版。

石進鋒介紹,楊樹坪村是從2003年開始做旅遊的,結合村子的特點,引入外來資本做了個滑雪場,冬天滑雪、夏天滑草,中間也經歷了些發展困境,後來堅持下來,現在發展得很好。目前還在打造冰雪文化公園,要做大冰雪旅遊生意。

重慶市酉陽縣黑水鎮大泉村書記邢衛東介紹,大泉村就是順著桃花文化做文章,打造桃花谷、桃花山、桃花島。在食宿方面,村子還打造了桃花人家、桃花寨。在配套設施上,還有擺手舞文化館藏、夜啤廣場、垂釣中心、登山步道、開心農場等等。

“我們村的蘋果種植是一大特色,在承德市已經打出知名度甚至賣到北京市場。我們在琢磨開發蘋果採摘項目,帶動農家樂發展。”河北承德縣大營子鄉全寶河村支書張樹芹説,參加了培訓班確實打開了一些思路,如果後期發展順利,也要把村子的兩座古廟整修一下,增加文化內涵。

山西寧武縣小石洞村發展旅遊也在起步階段。該村村委委員張庭棟説,我們村子附近就是蘆芽山風景區、萬年冰洞,把這兩大景區的人流服務好,就有很可觀的收入。我們看準了旅遊業是朝陽産業,返貧率低,專門成立了旅遊公司,採用公司+農戶形式推動旅遊發展,現在村裏的大型旅遊項目已經完成前期規劃,進入招商引資階段。

一些知名的旅遊鄉村在原有的基礎上,還在不斷探索新的特色之路。劉海峰介紹,2012年以來,我們對到重渡溝的人群進行細分,如老年人、團體、學生、自駕遊、戶外愛好者,他們的需求各不相同,需要差異化發展,因此重渡溝進入了個性化和特色化發展的新階段,以文化為載體來發展文化主題酒店,目前已以有了皺形,如建造了剪紙藝術酒店、民俗展示酒店、福文化酒店等。

這方面的探索,政府層面也在破題。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肖澤南表示,如果按照旅館業的標準對農家樂或民宿進行消防審核,大部分難以通過開業前消防安全檢查。當前,部分地區由政府出面展開了政策創新:成立農家樂(民宿)管理協會,協會獲得法人主體資格,辦理相關證照,通過協會開具發票,協會對消防進行檢查、管理;地方出臺政策,不將消防審批作為前置條件,先照後證,先領取營業執照和稅務登記證,滿足地方頒布的基本消防條件,即可從派出所領取特种經營許可證,從而從稅務機關取得發票、合法經營。

東北財經大學教授龍江智分析,無論如何尋找特色之路,有三個問題貫穿鄉村旅遊開發全過程,即怎麼讓遊客想來、怎麼讓遊客留下來、怎麼讓遊客再來。“怎麼讓遊客想來?這就需要了解都市人的需求、找到自身的賣點、堅守鄉土鄉味鄉情。怎麼讓遊客留下來?需要讓遊客住得舒心、吃得放心、玩得開心。怎麼讓遊客再來?需要用真情留住遊客的心、用服務引得遊客滿意、用特色揪住遊客的心、用故事撩動遊客的回憶。”

發揮“鄉村能人”的帶動作用

國家旅遊局規劃財務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受訓人員大多是村長、村支書,是村裏的“能人”,在村裏、在村民中有一定的威信和影響力。他們是發展鄉村旅遊的一線指揮員,鄉村旅遊到底能不能發展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發展理念和統籌能力。希望通過這次培訓能讓大家進一步深化對鄉村旅遊的認識,學習先進的發展經驗和做法,掌握一些鄉村旅遊的特點和規律,特別是規避鄉村旅遊發展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也期待“鄉村能人”把培訓班的所學所感帶回去,當好發展鄉村旅遊的“種子”,回去以後“領著農民幹、幹給農民看”,幫助更多的農民朋友走上旅遊脫貧、旅遊致富的道路,改變村莊落後的面貌,從而推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做農家樂最開始農民觀望的比較多,做了很多動員工作,效果不明顯。村裏的一個副書記先帶頭做起來,當年就賺了不少錢,農民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比講多少道理都管用。而且農民的模倣學習能力特別強,一下子就紅火起來。下一步,我們準備再通過鄉村能人的示範作用,將農家樂提檔升級,往精品民宿上轉。”石進鋒説。

邢衛東本身就是村裏的能人,這些年在折騰了不少事,最後選擇吃旅遊飯。他説,“我養過雞,養過羊,結果都沒幹成。結合村裏的實際,我到農家樂的發祥地成都郫縣考察過一段時間,還是覺得發展旅遊有前途。現在村裏吃旅遊飯的人越來越多。接下來,我們還準備結合移民點和水庫特色,繼續做大旅遊。”

龍江智表示,鄉村旅遊發展要抓帶頭人,選拔農村優秀青年到旅遊院校學習,這些帶頭人要有品德、有經驗、有闖勁,打造出示範戶、示範項目、示範業態。

“我今年已經59了,從2006年就幹村支書,大夥這麼信任我,真想帶著大夥一起脫貧致富。有生之年能看到旅遊做成了,我也就心安了,以後不干支書,我也支持這個工作。”張樹芹採訪結束時對記者説。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任晶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