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公證服務如何破解“同證不同速”難題——司法部部長談公證體制改革

2017-07-18 07:1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哈爾濱7月17日電(記者 王茜 梁書斌)同樣的公證,在三種不同體制的公證機構,卻出現不同的辦證週期。原因是什麼?如何提高辦證效率?如何破解“同證不同速”這一難題。司法部部長張軍提出要從“根兒”上理順——推行公證體制改革,對此記者進行了專訪。

問:有人發現同樣的公證在不同的公證機構,會有不同的辦證週期,原因是什麼?

答:某些公證在一些公證機構能夠做到“立等可取”,並能保證質量。但相同事項同樣的複雜程度在行政體制的公證機構一般需要三五天、七八天,甚至超過法定15個工作日的期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辦證人員擁有公務員身份,沒有績效考核,幹多幹少一個樣,甚至幹多了風險更大。長期以來習慣性的惰性思維,導致“門難進、臉難看”“一證難求,排長隊”。更需要反思的是,從2000年提出公證機構行政轉事業的改革任務到現在,17年過去了,全國居然還有將近三成的公證機構仍保留在行政體制這個“襁褓”中!

問:不同體制的公證機構在公證事業發展中作用有何不同?

答:2016年,全國公證機構辦理公證事項1399萬件,業務收入47億元。其中,行政體制公證機構全年辦證122萬件,人均辦證415件;全年業務收入2.6億元,人均8.8萬元。事業體制公證機構全年辦證1178萬件,人均辦證1216件;全年業務收入40億元,人均41萬元。合作制公證機構全年辦證71萬件,人均辦證2601件;全年業務收入2.1億元,人均近77萬元。從這些數據可以得出結論:在不同體制公證機構為社會服務所做出的貢獻和業績上,事業體制遠遠優於行政體制,合作制又優於事業體制;而同是事業體制公證機構,自收自支優於差額撥款,差額撥款又優於全額撥款。

問:為何還有公證機構是行政體制,多年來就是改不動呢?

答:首先,是司法行政機關不願改。因為“管辦合一”有巨大的利益在裏面,錢在自己的袋子裏,潛規則在起作用:人財物都可上下其手。其次,是公證機構不想改。擁有雙重身份,既是公證員,又是行政幹部,有多安穩?改制之後有壓力,適應不了。説到底是“既要帽子、又要票子”,腳踩兩條船,企圖“兩頭佔”,什麼也不願丟。再有,就是機構編制政策尚不到位,有的可能想改也難,或者是以上情況兼而有之。我認為,影響改革進程固然有客觀因素,但主觀方面思想認識問題是主要原因。公證機構改革,不改不行,改晚了也不行。再不推進改革,我們會拖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後腿,影響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問:公證機構要怎麼改?改成什麼樣?

答:要按照中央關於公證機構改革的部署,加快推進行政體制公證機構轉為事業體制公證機構,完善配套扶持政策,優化事業體制公證機構體制機制,在創新編制管理制度、完善分配激勵機制、落實公證機構自主管理權上下功夫。同時,要進一步擴大合作制公證機構試點,嚴格管理,健全完善制度機制,進而激發、增強公證工作活力。

推進公證工作改革,司法行政部門責無旁貸,必須實實在在地把改革發展的主體責任抓在手裏,扛在肩上,落實在實際行動中。凡是有行政轉事業改革任務的省份,要確定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今年9月底,各地要把方案報到司法部,推進合作制公證機構試點的方案也要儘快報到司法部。今年年底前,行政體制公證處都要改革到位。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