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江西余江:由“宅改”入手推進鄉村治理

2019-06-24 07:23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移風易俗就是破除陳規陋習,我支持!”“跟宅基地改革一樣,理事會成員帶頭!”……仲夏時分,江西省鷹潭市余江區錦江鎮范家村裏,一場關於移風易俗的村民座談會開得熱火朝天。“村裏的事村民自己辦,這是我們宅改後保留的傳統,村民充分參與,自然理解支持,辦什麼事都效率高、效果好。”范家村駐村幹部張振華説。

“誰來治理”“如何治理”,是鄉村治理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余江區以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為切入點,總結提煉“宅改”方法途徑,並將其成功經驗從破解“空心村”遍地問題,延伸至整治臟亂差環境、破除婚喪陋習、增進鄰里和諧、弘揚文明新風等鄉村治理的方方面面,初步構建起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讓村民在治理中“唱主角”

走進范家村,只見寬敞潔凈的道路兩旁,是一排排現代化的路燈,紅瓦白墻的房屋錯落有致,湖水映襯著木廊亭閣,一派江南水鄉的秀麗風光。而在以前,范家村是當地出了名的“後進村”“問題村”,垃圾亂堆、污水橫流,且幹群矛盾大,村子發展一度在鎮裏墊底。

2015年,余江區啟動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村民嚴格按照“一戶一宅”原則退出多佔宅基地,實行無償退出、有償使用。

“一開始跟炸了鍋似的,誰也不肯拆自家的舊房子,一些上門做工作的村幹部直接被罵了出來。”張振華説,村民不配合宅改,在范家村是普遍現象。

“宅改是為了改變村莊的落後面貌,是好事。好事要辦好,必須要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余江區委書記路文革坦言,對宅改政策的不理解很大程度上源自老百姓對政府的不信任,怕吃虧,“那就把決策權交到村民自己手中,怎麼改、怎麼拆,只要不越過法律紅線,都由村民説了算”。

為此,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余江全區1040個自然村建立完善了由村民推選産生的村民事務理事會,充分發揮村民自治作用,宅基地的退出、有償使用、流轉等一系列方案都根據村民意見擬定並投票通過,理事會成員帶頭實施。

短短幾個月時間,僅范家村就拆除露天廁所146座、豬牛欄95座、空心房64棟,拆除面積約22000平方米,根據規劃拓寬硬化道路,建起了供孤寡老人免費居住的“幸福樓”,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民事民辦,村民‘唱主角’,一碗水端平,許多村由‘要我改’變成‘我要改’,四年來全區共退出宅基地35937宗4802畝,可滿足未來10-15年村民建房需求,一個個破舊村莊變身為秀美鄉村。”路文革説。

更重要的是,宅改的意義已超出宅改本身,通過宅改極大激發了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熱情,為鄉村振興提供了蓬勃力量。潢溪鎮渡口村成立韜奮文化宣講隊等5支群眾組織,設立“愛心超市”和“紅黑榜”以文化人;錦江鎮范家村成立一支女子志願服務隊,58名隊員每週一自發集合清掃村裏衛生;平定鄉洪萬村洪家小組青年村民自發設立青農基金會,春節慰問老人,開展“好媳婦”評選,弘揚好村風……

打通鄉村治理“任督二脈”

在余江區潢溪鎮渡口村便民服務中心,一台觸屏式辦事服務機吸引了不少前來辦事的村民。記者通過平臺“辦事進度”一欄查詢到:“5月30日熊錢風開具證明已完成”“曾想營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報銷辦理中”……

渡口村黨支部書記彭結茂介紹,這是余江區正在推廣使用的“鄉村治理”網絡服務管理平臺,村民可通過微信註冊實現在線諮詢辦事。村幹部在後臺收到村民要辦事項後,能在村一級辦理的第一時間辦理,需要到鄉鎮或區辦理的及時前往代辦,真正做到讓村民辦事“只跑一次”甚至“一次不跑”。“鎮村兩級還經常聯動服務,碰上時間節點比較集中的業務,如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等,鄉村幹部直接在村裏面對面為村民辦理。”他説。

“民事村辦,讓村民足不出村乃至足不出戶就能辦好事!”余江區委組織部副部長易長清説,更加完善的村級服務體系打通了鄉村治理的“任督二脈”,提高了為鄉村百姓服務的廣度和效率,讓村民感受到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而越來越豐富的村民活動組織也在完善著余江區民事村辦的網絡體系。各村成立“和事堂”“個人調解工作室”等特色調解組織,為村民提供法律諮詢、矛盾調解等服務;很多村開設了“假日課堂”“快樂之家”等互助組織,為老人提供照料服務,為留守兒童提供學習輔導;遍佈鄉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紅白理事會”,則不斷引導鄉村摒棄婚喪嫁娶陋習,大興文明新風……這些民事村辦網絡體系,催生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助推村美民富。(記者 胡曉軍 通訊員 徐衛華 郭欽明)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曹志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