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聞辦就新時代應急管理事業
改革發展情況舉行發佈會

2019-09-18 13:46 來源: 中國網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9年9月18日(星期三)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佈會,請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孫華山、鄭國光介紹新時代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情況,並答記者問。

圖為新聞發佈會現場。中國網 鄭亮 攝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 壽小麗: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安全生産、防災減災救災、搶險救援等各項應急管理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關情況,今天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孫華山先生,副部長鄭國光先生,請他們向大家介紹新時代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情況,並回答大家的提問。出席今天發佈會的還有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副局長瓊色先生。下面,先請孫華山先生作簡要介紹。

應急管理部副部長 孫華山:

女士們、先生們,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應急管理部向各位記者朋友長期以來對我國應急管理事業的關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謝。下面,我首先簡要介紹一下我國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的情況。

新中國成立的7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世界矚目的歷史性偉大成就、發生歷史性偉大變革的70年,也是我國安全生産、防災減災救災、搶險救援等各項應急管理事業,為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砥礪奮進、長足發展的7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全面推進應急管理事業邁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一是創新發展了新時代應急管理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確立了發展決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的安全發展理念。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救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確立了自然災害防治理念。習近平總書記這些新思想新理念,為新時代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是基本形成了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系。累計頒布實施了《突發事件應對法》《安全生産法》等70多部法律法規。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推進安全生産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制定了550余萬件應急預案。形成了應對特別重大災害“1個響應總冊+15個分災種手冊+7個保障機制”的應急工作體系,探索形成了“扁平化”組織指揮體系、防範救援救災“一體化”運作體系。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正加快形成。

三是顯著提升了攻堅克難的應急能力。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締造了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新成立的應急管理部與32個部門和單位建立了會商研判和協同響應機制,建立了軍地應急救援聯動機制,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搶險救援技戰術打法,有力有序有效應對了一系列超強颱風、嚴重洪澇災害、重大堰塞湖、重大森林火災、特大山體滑坡和嚴重地震災害,成功實施了各類重特大事故救援行動,最大限度把各種災害和事故損失降到最低。

四是穩步實現了安全生産形勢持續穩定好轉。確立了“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産方針,創造性地建立了安全生産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責任體系,以及部門“三個必須”的監管責任、企業“五個到位”的主體責任等制度化的工作機制,持續不斷深化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生産安全事故死亡人數從歷史最高峰的2002年死亡近14萬人,降至2018年的3.4萬人;生産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連續16年、較大事故連續14年、重大事故連續8年實現“雙下降”;重特大事故起數從2001年最多時一年140起下降到2018年的19起,今年前8個月進一步降到9起。

五是全面取得了防災減災救災新成效。全國自然災害因災死亡失蹤人數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年均7200余人,逐步降至本世紀初的年均3000余人、2013年以來降至1400人,特別是2018年又進一步降至1000人以下。黨的十八大以來,2013-2018年全國平均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倒塌房屋數量、直接經濟損失佔GDP比重,較2001-2012年平均分別降低86%、84%、59%。在災難面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形成了偉大的唐山抗震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汶川抗震救災精神,成為黨和人民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一部中華文明史也是中華民族抗災救災史。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我們清醒認識到未來還要面臨諸多重大自然災害的挑戰,安全生産事故仍處於易發期、多發期,各種風險交織疊加,應急管理事業任重道遠。我們將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底線思維、紅線意識,不斷推進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著力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為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和社會穩定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願意回答各位記者的提問。謝謝。

壽小麗:

謝謝孫部長。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開始提問。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這個夏天,暴雨、颱風、洪澇多發,眼下已經進入秋季,我問一下當前我國自然災害的形勢是怎樣的?下一步應急管理部對災害的防範方面有哪些重點的工作?謝謝。

應急管理部副部長 鄭國光:

大家知道,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這是我們的一個基本國情。我國自然災害有五個特點:一是災害種類多。除了現代火山活動外,地球上幾乎所有的自然災害類型在我國都發生過;二是分佈地域廣。我國32個省區市均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佈在氣象、地震、地質、海洋等災害的高風險區;三是發生頻率高。區域性洪澇、乾旱每年都會發生,東南沿海地區平均每年有7個左右的颱風登陸。同時我國大陸地震佔全球陸地破壞性地震的1/3,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多的國家;四是災害損失重。本世紀以來,我國平均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000億元。因自然災害每年大約有3億人次受災;五是災害風險高。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高溫、洪澇、乾旱的風險進一步加劇,地質災害風險也越來越高。這些高災害風險區又都集中在東部人口密集和經濟發達地區。隨著經濟全球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社會財富的聚集、人口密度的增加,各種災害風險相互交織,相互疊加,所以我國自然災害面臨更加複雜的嚴峻形勢和挑戰。

同時,受氣候異常、林區可燃物超載、野外火源管控難度加大等因素影響,一些林區森林火險處於較高水平。現在汛期還沒有結束,全部自然災害的風險仍處於較高水平,特別是洪澇、颱風、局地的山體滑坡泥石流災害風險比較高。所以防範化解重大災害的風險,確保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

針對日益增長的災害風險挑戰,應急管理部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精神,我們重點從以下七個方面來應對自然災害的風險:

一是牢固樹立災害風險管理和綜合減災的理念。按照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工作要求,就是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救災與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注重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注重減少災害損失向注重減輕災害風險轉變。我們要進一步提升各級領導幹部和全社會對災害風險及其防範工作嚴峻性、緊迫性的認識,堅持以防為主,堅持未雨綢繆、關口前移,紮實做好日常減災工作。

二是推動自然災害防治責任的落實。嚴格落實部門分工負責,重點處理好“防”和“救”的關係,督促協調好有關部門切實承擔起災害預防的部門責任。按照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原則,嚴格落實地方黨委政府在自然災害防治方面的主體作用,還要尊重規律,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堅持科學防治、依法防治、群防群治。

三是強化災害風險的綜合防範。我們會同有關部門加快災害監測站網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災害綜合監測預警能力。同時也強化災害風險的會商研判機制,定期研判災害的發展趨勢,評估災害的風險。全面開展全國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試點,摸清隱患底數,開展全面整治。建立健全災害預警信息發佈制度,通過各種途徑把災害預警的信息發送到戶到人,並提高災害預警信息發佈的準確性、時效性和公共覆蓋面,切實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

四是加強自然災害法律法規和預案體系的建設。根據機構改革職能調整等情況,加快修訂相關法律法規和各類應急預案,推動自然災害防治綜合立法,並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技術標準體系。

五是夯實應急管理基層基礎。我們正在實施基層應急能力提升計劃,開展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和示範縣的創建,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另外,還要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在科技支撐方面的作用,深入研究我國自然災害孕育、發生、發展規律以及防治技術,推進先進技術和裝備的研發應用,加快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先進指揮通信等在防災減災救災中的應用。

六是著力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堅持鼓勵支持、引導規範、效率優先、自願自助的原則,搭建一個社會組織、志願者等社會力量全方位參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協調服務平臺,協同開展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災後重建等工作。

七是要加大科普宣傳的力度。一是及時準確公佈災情、救援進展、工作動態、社會影響等情況,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在全社會營造一個重視預防、共同抗災、全力減災的良好氛圍,大力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和自救互救技能,全面提升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在安全生産方面,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重點行業領域這幾個字,我們也知道,這幾年在煤礦和危險化學品領域事故連連,是重災區。應急管理部對這兩個領域做什麼樣的評價呢?謝謝。

孫華山:

謝謝你的問題。煤礦和危險化學品始終是安全生産領域的兩個高危行業、兩個重點領域,是我們安全生産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我先説説煤礦。社會上對煤礦的認識,一是我們常見的煤炭,作為主要能源。二是礦難,事故比較多。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間,在10多個行業領域中發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別重大事故,煤礦佔了40%,其中百人以上的事故煤礦佔了30%。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煤礦安全生産工作,建立了國家垂直管理的煤礦安全監察體制,全國擁有將近3000人的專業監管隊伍,制修訂了一大批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不斷加強財政投入,同時依靠科技進步強化基礎,結合産業結構調整,持續整頓關閉一些不符合安全條件的小煤礦。同時,狠抓瓦斯、衝擊地壓、水患等煤礦主要致災因素治理,應該説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

2018年,與建立煤礦監察體制初期的1999年相比,全國煤礦數量從3萬多處降到了5700多處,煤礦數量大量減少,而煤炭産量不降反升,由1999年的12.2億噸增加到了去年的36.8億噸,説明規模化上來了,産量增加了3倍多。同時,煤礦安全形勢發生了一些變化,煤礦事故死亡人數大幅下降,由最多時一年死亡近8000人,降到去年的333人,下降了95.2%。重特大事故最多的年份是2005年,發生了58起重特大事故,而2018年重特大事故發生2起,下降了96.6%。從這些數字來看,這幾年通過採取有效措施,煤礦安全生産形勢得到了很大改善,處於一個穩定好轉的態勢。但是,應該説煤礦現在致災因素還很多,安全形勢還是脆弱的,沒有走出事故多發易發階段,安全生産事故還有反復性、長期性的問題,這是煤礦安全目前的情況。

第二,我講講危化品。現在我國列入危化品目錄的有2800多種,企業有21萬多家,有生産的、經營的、儲存的、運輸等各類企業。2018年化工行業産值14.8萬億元,佔全國GDP的13.8%,佔全球化工産值的40%,居世界第一,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作用十分突出。但同時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總體來看,這幾年危化品事故呈逐步下降態勢。但是近幾年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新的問題,尤其是重特大事故發生的頻率和死亡人數有所上升。2016年沒有發生危化品重大事故,2017年發生重大事故2起、死亡20人,2018年發生重大事故2起、死亡43人,今年1-8月份發生重特大事故3起、死亡103人,其中江蘇響水“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導致78人死亡。從這組數據來看,2017、2018年到今年,危化品的重特大事故處於上升階段,形勢十分嚴峻。這反映出我國危化品安全基礎薄弱,本質安全水平低。危化品行業中21萬家企業,中小企業佔了80%,這80%的企業相對來説生産裝備比較落後,安全監管力量不足,這些問題相對來説比較突出。危化品又涉及到生産、經營、運輸、儲存、使用和廢棄處置這六個環節,與其他行業領域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風險的外溢性大,一旦發生事故往往危及公共安全,影響和損失更大。

我們必須要高度重視危化品已經形成的系統性安全風險,舉一反三、從不同角度做好安全監管工作,共同推進安全發展、可持續發展。我們正按照中央要求,研究制定《全面加強危化品安全生産工作的意見》,從多個方面加強治理整頓,主要是:一是以提升危化品領域本質安全為重點,指導和推動各地各企業著力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二是組織開展新一輪的專家指導服務,幫助企業解決管理和技術方面的難題。三是持續強化危化品安全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打擊各類非法違法行為,跟蹤治理重大隱患。四是完善危化品安全監管體制,進一步提高危化品的專業化監管能力。謝謝。

中新社記者:

今年夏季,外媒對颱風利奇馬登陸中國給予高度關注與報道,請問能否介紹現在最新的受災情況,以及受災群眾的安置情況如何。下一步,災後的救助和重建有關部門會有哪些舉措和安排?謝謝。

鄭國光:

超強颱風利奇馬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登陸我國強度第五的超強颱風,風力大,降水強度大,影響範圍廣,涉及到10個省區市,持續時間長,持續了10天時間,也是歷史上少有的超強颱風。截至目前,已經造成浙江、山東等10個省區市1400余萬人受災,70人死亡失蹤,近210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近4萬人需緊急生活救助,1.5萬間房屋倒塌,13.3萬間房屋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超過1000千公頃,其中絕收近100千公頃,災區電力、通訊、交通等基礎設施和廠礦企業等大面積受災;直接經濟損失515.3億元,從災害損失來説還是很嚴重的。

為了有效支持和幫助地方做好受災群眾生活保障工作,應急管理部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在颱風登陸的當天,應急管理部會同財政部向浙江省緊急預撥了3000萬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8月11-13日,應急管理部會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分三個批次向浙江、山東、安徽三個省調撥了中央救災物資,共3.7萬床被子、2.3萬張折疊床、6千頂帳篷等,支持和幫助地方妥善安置受災群眾。8月12日和16日,應急管理部又會同財政部向浙江、江蘇、山東等7個省份緊急下撥中央防汛防颱風補助資金6.2億元。9月16日,應急管理部會同財政部再次向浙江、山東、遼寧安排下撥了6.01億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支持三省用於做好受災群眾生活保障工作。同時,應急管理部緊急協調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緊急調撥了5000個家庭應急包等救災物資,支持受災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協調衛生健康部門立即做好災後衛生防疫工作,組織消防救援力量對受災群眾安置點做好防火等消防安全工作。

目前,浙江、山東、遼寧等受利奇馬超強颱風影響最重的省份,受災群眾都已得到了妥善安置,避險轉移的群眾也都安全返回家中,重新開始正常生活。

下一步,應急管理部主要從七個方面來做好受災群眾後續安置和生産恢復等工作。一是指導地方應急管理部門完善災後救助工作方案,合理制定救助標準,及時把救災款物發放到受災群眾手中。二是積極發揮綜合協調作用,加強與發展改革委、銀保監會等部門溝通對接,及時通報災情,形成支持災區恢復重建的合力。三是完善因災倒損民房恢復重建部際協調機制,指導和督促地方有序推進倒損民房恢復重建工作,讓受災群眾早日搬入新居。四是組織開展受災群眾冬春期間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確保受災群眾安全溫暖過冬過節。應急管理部和財政部正在研究部署全國冬春期間受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工作,及時下撥中央冬春救災資金。五是指導幫助受災省份做好災害調查評估工作,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排查隱患,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六是全面開展各災種綜合風險調查和隱患排查,為全面治理和防範自然災害風險提供基礎支持。七是大力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重點工程建設,提高抗災設防標準。按照中央部署,加強自然災害防治九項重點工程建設,重點支持災害風險高的地方加快自然災害防治工程建設進度,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謝謝。

經濟日報記者:

在各種災害事故的應對當中,我們注意到應急管理系統的消防救援隊伍和解放軍、武警官兵共同並肩作戰,社會救援力量也參與其中。我想問的是,目前我國應急救援力量體系都包括哪些方面,分別發揮怎樣的作用?此外,中國特色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建設的方向和目標是什麼?謝謝。

瓊色:

各位記者朋友上午好!當前,我國應急救援力量主要包括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各類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和社會應急力量。一是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主要由消防救援隊伍和森林消防隊伍組成,共編制19萬人,是我國應急救援的主力軍和國家隊,承擔著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二是各類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主要由地方政府和企業專職消防、地方森林(草原)防滅火、地震和地質災害救援、生産安全事故救援等專業救援隊伍構成,是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的重要協同力量,擔負著區域性滅火救援和安全生産事故、自然災害等專業救援職責。另外,交通、鐵路、能源、工信、衛生健康等行業部門都建立了水上、航空、電力、通信、醫療防疫等應急救援隊伍,主要擔負行業領域的事故災害應急搶險救援任務。三是社會應急力量。經摸底調查,目前社會應急隊伍有1200余支,依據人員構成及專業特長開展水域、山嶽、城市、空中等應急救援工作。另外,一些單位和社區建有志願消防隊,屬群防群治力量。同時,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是我國應急處置與救援的突擊力量,擔負著重特大災害事故的搶險救援任務。

應急管理部組建以來,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決策部署,按照“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原則,加快推進中國特色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建設。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重點圍繞發揮應急救援主力軍和國家隊作用,對標“全災種、大應急”任務需要,加大救援理念、組織指揮、聯動機制、專業訓練、保障能力等方面的改革創新,提升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水平。專業應急救援隊伍重點圍繞提升專業領域救援能力,優化力量佈局,整合各類資源,補齊建設短板,完善保障機制,充分發揮在各類災害事故處置中的專業作用。社會應急力量重點圍繞規範有序發展,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提高公眾防災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水平進行建設,形成政府主導、屬地管理、配合有力、全社會參與的應急工作格局。同時,軍隊非戰爭軍事行動力量納入國家應急力量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軍地協調聯動機制,確保大災大難時協調有序、指揮順暢、聯動高效。謝謝。

香港紫金雜誌記者:

剛才孫部長介紹了安全生産形勢持續穩定向好,黨的十九大把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的首要戰役,請問目前我國安全生産總體形勢如何?還面臨哪些挑戰?如何有效防範和遏制重特大安全生産事故的發生?謝謝。

孫華山:

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包括很多方面,安全生産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應急管理部始終把安全生産作為整個工作的基本盤,緊抓不放、持續推動,全國安全生産形勢總體保持了穩定向好的態勢。2018年,事故總量、較大事故和重特大事故保持了“三個繼續下降”。今年前8個月又保持了較大幅度的下降,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了19.8%和19.4%,較大事故和重特大事故分別下降了17.7%和30.8%。縱向比較,安全生産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與人民群眾的期盼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事故總量雖然大幅度下降,但是死亡人數還是較大,前8個月全國有1.8萬人在各類生産安全事故中遇難,重特大事故還時有發生,目前我國還處在事故的多發易發階段,還是爬坡期、過坎期,尤其是一些新産業、新領域的發展,産生了一些新的隱患、新的風險,對安全監管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應該説,形勢依然複雜嚴峻,安全生産基礎還不夠牢固,我主要説三方面的問題:

一是從企業層面來説,企業主體責任的落實還不夠到位,往往為了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為了省投資、降成本,從安全上節約投資、減少投入,造成了生産工藝裝備滯後,安全保障能力薄弱。

二是從業人員安全意識不強,安全知識不足,尤其是一些高危行業,人員流動性比較大,安全培訓不到位,所以員工安全素質相對薄弱,生産安全事故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違章違規操作造成的,所以員工的安全素質提升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三是政府監管的科學性、嚴肅性和規範性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尤其是專業監管力量不足的問題還十分突出。

下一步,我們主要在以下幾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強化安全發展理念,加強安全宣傳教育,大力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觀念,堅持發展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增強全社會安全意識。二是推進科技興安,加大研發投入,尤其是在一些高危行業、危險崗位,用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把苦、臟、累、險崗位用機器來替換,提升本質安全水平。三是加強安全法治建設,完善安全生産法律法規,提高企業違法成本,加強企業誠信體系建設,以強化法治措施來推動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四是加大安全監管執法力度,尤其是要加強事前風險評估和事中事後嚴格監管,切實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謝謝。

新華社記者:

去年公安消防部隊和武警森林部隊集體轉隸到應急管理部,成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與之前相比,應急救援隊伍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哪?謝謝。

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副局長 瓊色:

按照黨中央改革部署,原公安消防部隊、武警森林部隊轉制組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由應急管理部領導管理。去年11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授旗並致訓詞,提出“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四句話方針,標誌著一支全新的人民隊伍舉旗定向、踏上征程。

近一年來,在應急管理部黨組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忠誠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訓詞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保持政治本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邊轉制、邊建設、邊應急,扛起重大責任,加快轉型升級,在新的起點上實現了新突破新發展。

一是定位更加明晰。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作為應急救援的主力軍和國家隊,是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方位為我們標定的建設方向。我們主動對標,適應變革,從理念、職能、能力、機制等方面加快轉型,特別是針對重大風險主動防範並提前預置力量,針對綜合救援需要補充配備專業裝備,組織開展全員崗位練兵,全面加強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在各類災害事故處置中,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當先鋒、打頭陣、挑重擔,以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難的實際行動,彰顯了我國應急救援力量體系重塑重構的初步成效。同時,組建中國救援隊,承擔起跨境、跨國救援任務,體現了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責任擔當。

二是職責大大拓展。轉制前,我們主要履行防火、滅火職責,在救援方面僅限於以搶救人員生命為主的應急救援任務。轉制後,一方面堅持預防為先,全力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一方面在繼續履行滅火救援職責的基礎上,承擔起各類災害事故的應對處置任務。像水災、旱災、颱風、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和交通、危化品等事故都是我們現在救援的範圍,成為了主責主業。今年以來,一線消防救援指戰員人均參加救援任務同比增加了27.9%。

三是機制不斷優化。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實行統一領導、分級指揮。隊伍內部垂直管理,政令更加暢通,指揮更加順暢。發生重大災害事故時,應急管理部統一調動指揮,力量調派更加迅速,作戰行動更加高效。同時,地方黨委政府也建立健全了響應機制、聯動模式。應急管理部組建以來,實施跨區域應急救援同比增加了26.7%。特別是在山東壽光洪澇、“山竹”“利奇馬”等颱風、江蘇響水“3·21”爆炸等重大災害事故應急救援中,這種指揮機制的效能得到了充分顯現,也體現了我國應急管理改革的成效。

四是能力顯著提升。適應“全災種”救援需要,我們分區域在全國布點建設了27支地震、山嶽、水域、空勤專業隊,以及2個消防救援搜救犬培訓基地,在各省組建了機動支隊、抗洪搶險救援隊,各地同步組建了246支工程機械救援隊、2800余支各類專業隊,在邊境線組建了6支跨國境森林草原滅火隊,在黑龍江和雲南分別建設了南、北方空中救援基地,並在拉動和實戰中錘煉隊伍、磨合機制,提升綜合救援能力。隊伍組建以來,先後成功處置了金沙江、雅魯藏布江堰塞湖等重大險情,圓滿完成雲南麻栗坡特大山洪泥石流、山西鄉寧山體滑坡、四川長寧6.0級地震、貴州水城山體滑坡,雲南大理、內蒙古汗馬等特大森林火災,以及今年多地洪澇、颱風等重大救援任務,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高度讚譽。謝謝。

壽小麗:

最後一個問題。

人民日報記者:

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總結會議上強調,完成組織架構重建,實現機構職能調整只是解決了“面”上的問題,真正要發生“化學反應”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在這輪機構改革中,應急管理部被稱為整合職責職能最多的“超級大部”。我的問題是,在推進“化學反應”的過程中,應急管理部採取了哪些舉措?謝謝。

孫華山:

大家都知道,應急管理部整合了11個部門的13項職責,包括5個國家議事協調機構,2支部隊19萬人的轉制,應該説改革發展任務十分繁重,責任也十分重大。我們在建部之初,部黨組就緊緊圍繞中央組建應急管理部的戰略目標,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對整個機關實施全新的再造重建、脫胎換骨,努力實現由“物理相加”向“化學反應”的深刻轉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努力形成高效統一的指揮體系。從掛牌第一天起,部領導就帶頭與機關工作人員一起24小時在崗在位值班備勤。面對多發的重大災害險情,發揮議事協調機構作用,應急管理部牽頭組織各相關部門第一時間集中會商、第一時間調度指揮,實現研判更加快速、決策更加科學。

第二,努力形成特色明顯的應急文化。用習近平總書記“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四句話方針來教育全系統廣大幹部,堅持“生命至上、科學救援”的理念,凝聚精神力量,弘揚吃苦奉獻精神,時刻保持應急狀態,始終做好打硬仗的思想準備。自覺承擔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的神聖使命。

第三,努力實現各類救援力量資源的充分整合。分梯隊設置三方面救援力量,剛才瓊色同志已經介紹了我們的隊伍情況。一是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19萬人,作為主力軍國家隊。二是生産安全方面的專業救援隊伍,像礦山、危險化學品、隧道等專業的救援隊伍。三是由各類團體和廣大志願者組成的機動靈活的社會救援力量。這三方面隊伍優勢互補,關鍵時刻統一調度、協同作戰,形成科學高效、強有力的應急力量體系。

第四,努力實現機關幹部和工作職能的有機融合。精心編制實施工作職責,科學合理使用幹部,公開公正選人用人。在轉隸過程中堅持實事求是,不搞“一刀切”,從有利於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大局出發,針對災害時段變化,分輕重緩急,分步轉隸到位。其間,根據工作磨合實踐,理順了與有關部門的職責劃分,做到“統”“分”結合、“防”“救”結合,應急處置更加科學高效。謝謝。

壽小麗:

謝謝各位記者朋友們,謝謝孫華山副部長、鄭國光副部長、瓊色副局長。今天的新聞發佈會就到這裡,大家再見。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王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