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歷史跨越 攻克深度貧困——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
新華社北京10月17日電 題:實現歷史跨越 攻克深度貧困——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
新華社記者侯雪靜
17日是我國第4個扶貧日,也是第25個國際消除貧困日。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當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深入人心,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
實現歷史跨越,年均減貧1300萬
“與前幾輪扶貧相比,這次脫貧攻堅,不僅減貧規模加大,而且改變了以往新標準實施後減貧規模逐年大幅遞減的趨勢,這是從未有過的。”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近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説。
五年來,貧困人口規模大幅減少。2012年至2016年,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由9899萬人減少至4335萬人,累計減少5564萬人,2017年減貧人數預計也在1000萬人以上,5年年均減貧1300多萬人。此外,國家確定貧困縣以來也首次實現總量減少,當前有井岡山、蘭考兩個貧困縣率先脫貧摘帽,今年還將有一批貧困縣脫貧摘帽。
五年來,貧困地區面貌明顯改善。貧困地區路、水、電、氣、房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取得了長足進步。貧困地區自然村通電接近全覆蓋,通電話比重達到98.2%,道路硬化達到77.9%。在自然村上幼兒園和上小學的農戶分別達到79.7%和84.9%,均較2012年有明顯提升。
五年來,農村脫貧致富能力得到提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的實施,不僅讓貧困群眾享受到了扶貧政策的支持,而且改變了他們的思想觀念,增強了發展能力,激發了內生動力。不僅讓基礎條件較弱的貧困村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而且促進了基層幹部工作作風轉變,提升了農村基層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建立制度體系,夯實脫貧基礎
為確保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目標任務,中央建立脫貧攻堅責任、政策、投入、動員、監督、考核六大體系,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制度保障。
——建立脫貧攻堅責任體系。根據“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扶貧管理體制,出臺脫貧攻堅責任制實施辦法,構建各負其責、合力攻堅的責任體系。中西部22個省份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向中央簽署脫貧攻堅責任書、立下軍令狀。
——建立脫貧攻堅政策體系。各部門出臺200多個政策文件或實施方案,各地相繼出臺和完善“1+N”的脫貧攻堅系列文件,很多“老大難”問題都有了針對性措施。
——建立脫貧攻堅投入體系。財政扶貧資金大幅增加,2013年至2017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2787億元,平均每年增長22.7%;省級財政扶貧資金累計投入1825億元,平均每年增長26.9%。
——建立脫貧攻堅動員體系。確定10月17日為我國的扶貧日,加大東西部扶貧協作力度,實施“攜手奔小康”行動。加大中央單位定點扶貧、軍隊和武警部隊幫扶、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群眾團體幫扶力度。
——建立脫貧攻堅監督體系。中央巡視把脫貧攻堅作為重要內容。國務院扶貧辦設立12317扶貧監督舉報電話,把各方面的監督結果運用到考核評估和督查巡查中。
——建立脫貧攻堅考核體系。中央出臺省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辦法,實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在對2015年工作成效試考核基礎上,組織開展2016年省級黨委和政府扶貧工作成效正式考核。
採取超常規舉措,攻克“貧中之貧”
“深度貧困是當前脫貧攻堅短板中的短板,將採取超常規舉措攻克深度貧困。”劉永富説。
現在中央確定的深度貧困地區有西藏、四省藏區、南疆四地州和四川涼山、雲南怒江、甘肅臨夏等“三區三州”,這些地區致貧原因複雜,貧困程度很深。在未來4年時間裏,完成這些地區的脫貧任務十分艱巨。
針對這些“貧中之貧”,在剩下的4年時間裏,國務院扶貧辦具體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採取措施:一是中央統籌,重點支持“三區三州”。新增脫貧攻堅資金、新增脫貧攻堅項目、新增脫貧攻堅舉措等重點支持深度貧困地區。各省區市統籌整合資源,聚焦深度貧困,集中力量攻堅。二是落實部門責任,支持深度貧困地區和解決深度貧困問題。主要解決因病致貧、因殘致貧、兜底保障、飲水安全、住房安全等問題,並加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基礎設施、土地政策等力度。三是省負總責,解決區域內深度貧困問題。包括落實脫貧攻堅責任、確定本省深度貧困地區、做實做細建檔立卡、加強駐村幫扶工作、實施貧困村提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