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局發展回顧報告之十二:
教育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是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重大方針。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家更是高度重視教育的發展,各級教育部門認真落實中央關於教育優先發展的方針與政策要求,教育各項工作取得了新成績,實現了新世紀教育工作的良好開局。
一、關注民生,惠及百姓:著力解決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教育問題
(一)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建設初見成效,“上學難、上學貴”問題基本得以解決
黨中央、國務院一貫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將農村義務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的實行,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成為我國教育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舉措,給農村義務教育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2006年2月13日,重慶市雲陽縣實驗小學的同學高興地走進校園。該縣的21萬餘名中小學生享受到免收學雜費、減免教科書費的政策。該市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學雜費的同時,將繼續對貧困學生實施“兩免一補”政策。
在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的基礎上,繼續對中西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西部農村地區僅免除學雜費一項,平均每個小學生年減負140元,初中生年減負180元;享受免費教科書的貧困生,小學生平均年減負210元,初中生320元;既享受免費教科書又享受生活費補助的貧困寄宿生,小學生平均年減負達510元,初中生達620元。中部農村地區免除學雜費一項,小學生年減負約180元,初中生約230元。這些措施切實減輕了廣大農民群眾的負擔,農村地區適齡少年兒童“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二)出臺一系列保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大舉措,促進了教育公平與社會和諧
為保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黨和政府不斷加大對中西部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先後實施了“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對口支援工程”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極大地改善了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辦學條件。中央和地方為“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共投入資金110億元,到2007年底將覆蓋中西部所有農村中小學,有效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了農村的師資水平和教學質量。這些措施保證了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促進了教育公平與社會和諧。
(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思路不斷清晰,職業教育取得重大進展
近年來,職業教育受到黨中央、國務院和各個方面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被擺到了突出的位置。進入新世紀後,國家于2002年、2004年、2005年三次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出臺了《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等七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務院關於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法規和文件,明確了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指出:“要把發展職業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為面向全社會的教育,這是一項重大變革和歷史任務”。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思路不斷清晰,很多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主要有:
一是明確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方針,職業教育辦學思想實現了重大轉變。各級職業學校根據市場和社會需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和辦學模式,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調整專業結構,密切與企業、人才和勞務市場的合作,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廣“訂單”培養,建立健全半工半讀的教學與管理制度,職業教育的辦學路子越走越寬。
二是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成果顯著,職業學校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國家啟動實施了“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計劃”、“縣級職教中心建設計劃”、“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建設計劃”、“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和“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用於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的經費將超過100億元。截止到目前,中央財政已投入專項資金38億元(包括2004年和2005年的投入),重點支持建設了763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446個縣級職教中心、468所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和28所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培訓了一批中等職業學校骨幹教師。各地也紛紛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大力提升職業院校的能力。
2006年2月13日,新學期開學之際,新邵縣雀塘鎮學區落實“兩免一補”政策,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免去書本費、雜費,部分貧困寄宿生還獲得生活補助費。全鎮千余名學生受惠,高高興興地開始了新學期的學習。
三是中等職業教育持續快速發展,招生規模迅速擴大。2005、2006年,中等職業學校連續兩年每年擴招100萬人,中等職業學校年招生規模達到748萬人,在校生規模達到1810萬人,均創歷史最高記錄。高中階段教育的整體結構趨向協調。
(四)建立健全高校和中等職業學校資助政策體系,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分享發展的成果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近年來先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07年3月,全國累計審批國家助學貸款人數306萬人,銀行累計審批合同金額266億元。為確保家庭經濟困難新生順利入學,各全日制公辦普通高校按照規定開通了“綠色通道”,2006年通過“綠色通道”入學的新生約33萬人,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總數的44.0%。
二、水平提高,結構優化:全國各級各類教育事業取得新進展
(一)義務教育普及鞏固水平提高,政策效應顯現
義務教育的入學和普及水平達到新的高度。2006年全國小學凈入學率達到99.3%,比2001年上升0.3個百分點。初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7.0%,比2001年提高8.3個百分點。
中央和各地大力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有力地推進了“兩基”攻堅。2006年,全國小學寄宿生人數達704萬人,佔小學在校生總數的6.6%,西部地區小學寄宿生比例明顯高於東部和中部地區。全國初中階段寄宿生總規模已達2221萬人,佔在校生總數的37.3%,中西部農村初中寄宿生分別達到44.9%和52.4%。
全國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教師配置和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明顯提升,城鄉差距繼續縮小。2006年,小學教育生師比為19.2:1,初中為17.2:1,較2001年小學的21.6:1和初中的19.2:1明顯下降。2006年小學教師中,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數比重為62.1%,較2001年的27.4%提高1.3倍;初中教師中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佔41.1%,較2001年的16.9%提高1.4倍。2006年全國農村小學、初中生師比分別為19.1:1和17.5:1,逐步趨向城市的水平。
全國學前教育規模持續增長,發展勢頭良好。2006年全國學前教育在園人數達2264萬人,毛入園率達到42.5%,延續了“十五”以來全國學前教育毛入園率持續提高的趨勢;小學招生中接受學前教育的比例持續上升,2006年達到84.7%,比2001年提高近5個百分點。
(二)高中階段教育規模繼續擴大,“普職招生比”明顯縮小
全國高中階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中等職業教育、成人高中)規模繼續擴大,普及水平不斷提高。2006年高中階段教育招生1619萬人,是2001年988萬人的1.6倍;在校學生達4342萬人,是2001年2601萬人的1.7倍。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9.8%,比2001年的42.8%提高17個百分點。
中等職業教育(包括普通中專、成人中專、職業高中和技工學校)的發展速度超過普通高中。2006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748萬人,是2001年353萬人的兩倍多。由於中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高中階段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招生差距過大的現象明顯改變,2006年“普職招生比”從2001年的58.3:41.7縮小到53.8:46.2。
(三)高等教育初步實現大眾化,發展重點已轉向優化結構、提高質量
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0%,初步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繼續得到穩步發展,毛入學率進一步提高。2006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總規模超過2500萬人,比2001年增加1200萬人,毛入學率達到22.0%,比2001年上升8.7個百分點。
按照國家穩步發展高等教育的要求,2006年全國共招收普通本專科學生546萬人,是2001年268萬人的兩倍。2006年普通本專科在校生達1739萬人,比2001年的1175萬人增長48.0%%。
順應人才市場要求,普通本專科招生結構有所優化。2006年的招生遏制了近年來工學專業比重持續下降的勢頭,一些與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相關的專業招生快速增長,而一些供過於求專業招生的增長率則大幅下調。
高校專任教師數量增長大於學生規模增長,具有研究生學位的教師比例達到43.7%,比2001年的31.4%提高12.3個百分點。師資整體素質的提高,增強了高校的科技創新實力,2006年“973”計劃項目依託教育部立項數為26項,佔總項目數的40.0%,承擔“863”計劃各類項目1504項,佔總項目數的56.9%。
(四)繼續教育和培訓進一步發展,有力提升了勞動者的技能素養
全國教育系統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成人教育和培訓,服務於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勞動者技能和素質的提高。2006年全國共掃除文盲165萬人;各類教育機構進修培訓等非學歷教育的註冊學員達5817萬人次,全年畢結業人次達6874萬,其中有1429萬人次通過各種證書培訓。
目前參加“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的職業院校已達1000多所,企業達2000多家,覆蓋的學生和學員超過300多萬人。積極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計劃”的實施。2006年,教育系統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規模約3000萬人次,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約5000萬人次。圍繞“成人繼續教育和再就業培訓工程”,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成人繼續教育和培訓,規模達到1億人次以上,促進了職業教育及成人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
新時期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基本經驗是:確保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明確各級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務的責任,努力實現教育事業協調發展;將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向中西部地區和貧困、邊疆、民族地區傾斜,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努力把每一所學校辦成合格學校,讓每個孩子接受公平的教育;優化各級各類教育結構,努力培養經濟建設與社會急需的各類合格人才;將教師隊伍建設擺在突出位置,試行師範生免費教育以吸引優秀學生入學,從源頭上提升教師質量,從而努力實現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國家統計局發展回顧系列報告:
統計局發展回顧報告之一:大開放 大發展 大跨越
統計局發展回顧報告之二:對外開放邁向新臺階
統計局發展回顧報告之三:就業規模持續穩步擴大
統計局發展回顧報告四:基礎産業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
統計局發展回顧報告五:國內市場繼續保持繁榮活躍格局
統計局發展回顧報告六: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
發展回顧系列報告之七:城市社會經濟全面協調發展
發展回顧系列報告之八:工業經濟在改革與調整中持續快速穩定發展
發展回顧報告之九:交通運輸業與時俱進全面發展
發展回顧系列報告之十:郵電通信業持續快速發展
統計局發展回顧報告之十一:科學技術邁出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