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紅利, 釋放巨大發展潛力 本屆政府上任伊始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簡政放權”,自我革命。 這場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關係”為核心的經濟體制改革,不僅贏得了國內外的如潮好評,更重要的是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發展動力和社會創造力,為中國經濟增添了內生動力,成為中國經濟穩增長的根本之策和首要潛力,被譽為新的改革紅利。 採訪中,幾乎所有的官員、企業家和學者都將改革紅利評價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潛力、最有力支撐,並列舉了2013年以來已經顯現的一系列改革紅利。 如宏觀調控方面,新一屆政府放棄了以前慣用的貨幣財政調控手段,改用市場這只無形的手。2013年,國務院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項行政審批事項,通過為市場鬆綁、為企業添力而激發的市場活力明顯且巨大: 2013年全國新註冊企業增長27.6%,其中私營企業新增30%,達到近十多年來最高,而民間投資比重也上升到63%。 令各界更為驚喜的是,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承諾:2014年將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00項以上,並同時作出更多甚至是系列承諾: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簡化前置性審批,充分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推進投資創業便利化。建立權力清單制度,清單之外的,一律不得實施審批,等等。 政府如此大刀闊斧地自我革命,目的很簡單、很明確——“讓市場主體不斷迸發新的活力”。 再如被譽為深化改革的重頭戲之一的財稅體制改革。2013年擴大“營改增”試點,取消和免徵行政事業性收費348項,減輕企業負擔1500多億元。這意味著企業一年就有1500多億元的額外收益。 李克強總理表示,2014年 “營改增”試點再次擴大,如擴大到鐵路運輸、郵政服務、電信等行業。 另一項被各界高度評價和看重的改革紅利,則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首次正式提出的“混合製”。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當前應該把建立混合所有制經濟作為一個重點來推進, “建立混合所有制可以成為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動力,只有把企業搞活,創新才有動力,經濟才有動力,就業才有保證。” 記者在查閱各省級政府的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時也發現,各地都明確表示,將以混合製為抓手,“推進國企改革、搞活地方經濟”,並將此作為保質量、穩增長的重要舉措。 來自企業界的全國兩會代表、委員更是親身感受到了混合製的優勢和好處。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董事長陳戌源説,“我們從2006年整體上市到現在,凈資産翻了一番,利潤也基本翻一番,職工收入也翻了一番。”安徽海螺集團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造已有10年時間,截至2012年末,集團總資産、凈資産分別比改制前增長了8.14倍和24.4倍。該集團董事長郭文參説,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國企改革的最大紅利 . 其實,本屆政府對於改革紅利的派送力度之大,似乎不斷超越市場的期待和預期。例如,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來自金融體制深化改革的一個標誌性事件——5家民資銀行獲批、10家民營企業入選,讓多年來困擾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的政策“玻璃門”一夜之間被拆除。 新一輪對外開放, 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 除了改革,中國經濟穩增長的第二大潛力,非“開放”莫屬。也正因如此,李克強總理在佈置2014年重點工作時,第二項便是“開創高水平對外開放新局面”。 但此開放非彼開放。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新的國際形勢和經濟格局,已經在倒逼中國必須“要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 那麼,“新一輪對外開放”新在哪兒?各級官員、企業家和學者基本上有以下幾點共識。 首先,推動開放向深度拓展。 于2013年率先試點的上海自貿區,被認為是新一輪開放的典型標誌——擴大全方位主動開放。其開放的效果是令人矚目的: 2013年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出口增長達到101.3%,遠高於全國7.9%的平均增速,自貿區強勁地帶動了出口增長。 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認為,自貿區不僅僅是政策“洼地”,還是新一輪對外開放在體制機制上的創新,包括政府職能轉變、放開投資審批、貿易便利化等綜合性措施。 上海自貿區的成功試驗已開始發揮示範效應。深圳市市長許勤透露,2月末,證監會主席肖鋼一行調研前海時表示,要將支持上海自貿區的政策全部複製到前海,前海“粵港澳自貿區”有望在今年5月1日前獲批。陜西省發改委主任方瑋峰表示,西安自由貿易園區申報方案已上報商務部。天津、浙江等十多個省份也掀起了申報自貿區的熱潮。 對於自貿區熱,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給予了重大政策利好:“建設好、管理好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體制機制,並開展若干新的試點。” 除自貿區外,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推進孟中印緬、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以及與瑞士、冰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等,都體現了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正在向深度拓展。 “新一輪的深度拓展式的對外開放,其拉動的經濟增長是驚人的。”有市場人士粗算了一筆賬:2013-2020年,中國與東盟貿易總額將達5.6萬億美元,新增雙向投資額有望突破1500億美元。 其次,推動出口商品升級。 目前,中國高鐵、核電、裝備製造業,以及建築業等高附加值商品,正在逐漸替代紡織等傳統的、低附加值商品,成為中國出口的主力軍,並借此提升中國製造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推介中國的産品,維護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正當權益,這是作為中國總理分內的事。我去年訪問中東歐的時候,曾經跟他們的領導人説,如果你要建高鐵、核電,在同等質量下,用中國的裝備可能是建設最快、成本最低的,我有這個底氣。”在2014年全國兩會的答記者問現場,總理講的這個小故事,讓外界充分感受到了中國推動出口升級的迫切願望。 據了解,機電産品出口在2012年就已佔中國外貿出口的57.3%。一些民營企業,近年來出口額增長很快,如三一集團在柬埔寨、緬甸一些基礎設施快速建設的國家,預計銷售收入可達到200%、300%的增長速度。 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公開表示,“我們對2014年中國外貿實現7.5%的增長目標是充滿信心的。” 內需拉動, 將成經濟增長主引擎 內需,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被一致認為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最具長效機制的增長潛力和主要動力。 2013年,中國實現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4萬億元,增長13.1%。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對此解讀説:“這個增速看來並不很高,但實際上已經達到了一個臨界點,即2013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 2014年的7.5%左右的增速中,消費再被加碼——比上一年提高了1.4個百分點。 這1.4個百分點將如何實現? 顯然,收入增加是擴大消費的首要條件。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要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費能力。有專家説,2014年居民收入預計增長約7.5%,比2013年再提升0.5個百分點。 巧合的是,公眾對收入增加也是信心滿滿。由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聯合國家統計局等共同舉辦的 《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13—2014》顯示,60.8%的受訪者預計2014年個人收入將會增加,其中預計個人收入將會增長超過20%的受訪者佔到13.3%。 但消費會隨收入增加同步增長嗎? 很多人認為,單獨二胎、養老産業以及城鎮化等新政策的出臺,都會培育出新的消費熱點。如單獨二胎政策,據預測,全面實施後5年內,會新增新生兒750萬,將拉動上萬億元消費;再如隨著《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實施,至2030年我國養老産業規模將高達20萬億以上。 此外,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2014年要促進信息消費發展,實施“寬帶中國”戰略,加快發展第四代移動通信,推進城市百兆光纖工程和寬帶鄉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聯網網速,鼓勵電子商務創新發展。 工信部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信息消費整體規模達到2.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8%。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未來工信部還將組織實施信息基礎設施的演進升級,使消費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預計2014年電信業、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分別增長8%和20%。有業內專家測算,信息消費增加1塊錢,可帶動其他相關産業經濟增長338元。 城鎮化, 開闢新的經濟增長點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後一個時期,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此舉將帶來巨大的新增投資。 3月16日,國內外高度關注的中國《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發佈。規劃目標指出,2020年要實現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縮小2個百分點左右,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對上述規劃目標,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夏鋒表示,初步預測城鎮化所帶來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總量將超過百萬億,“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消費需求可能就達到50萬億元左右。如長春市棚戶區改造惠及居民23萬人,帶動資金投入900億元,意味著每萬人將帶動投資39億元。 國務院參事牛文元的計算則更為細化,他説按每年城鎮化率提高0.8個百分點的保守測算,正在進行中的城鎮化可每年多拉動消費約1.2萬億元。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提出以京津冀城市群協同發展推進城鎮化的設想,也被寫入這次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局長王志軍對此表示,從戰略上來説,京津冀具備帶動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條件,是作為未來經濟增長極提出的,是奠定未來經濟新增長的一個重要戰略舉措。 創新驅動, 實現有質量增長的原動力 創新,既是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推動我國産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的原動力,同時也是確保經濟穩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潛力。 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將“以創新支撐和引領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列為年度工作重點之一;並對解決産能過剩給出了明確指標:今年要淘汰鋼鐵2700萬噸、水泥4200萬噸、平板玻璃3500萬標準箱等落後産能,確保“十二五”淘汰任務提前一年完成。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不僅中央政府 “把創新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各省份在謀劃2014年地方GDP增速目標時,也幾乎都提到了創新驅動。 河北省省長張慶偉在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4年,要加強關鍵技術研發應用,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共性關鍵技術,實施鋼鐵産業技術升級、製造業信息化、文化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大氣污染防治等重大科技專項,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産業化水平。 吉林省同樣重視科技成果轉化,提出要重點抓好光電子、化工材料、生物化工、精細化工四大領域新興産業創新發展;建設科技集成創新大廈和大型科技成果交易市場。 廣東省省長朱小丹表示,過去一年,廣東省用於研究與試驗發展的經費支出佔生産總值比重達2.25%,帶來的貢獻則是,技術自給率提高到69.8%,有效發明專利量和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保持全國第一。 來自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的數據顯示,2012年,北京實現技術交易增加值1657.3億元,佔北京市GDP比重達9.3%。技術交易成為貢獻北京市GDP增長的一大利器。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