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增長的三個難點 每一次中國經濟重大數據的公佈,都會引來國際輿論的熱議。但這些意見之間的分歧較大,甚至是結論截然相反。 關於中國GDP 7.5%左右的增速,國際上就有多種不同的觀點和解讀。其實,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國際輿論中的唱衰和質疑無非來自於中國目前面臨的幾個難點及焦點問題。 其實,對於這些難點,中國政府從未回避。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就毫不諱言,“今年挑戰依然嚴峻,而且可能會更加複雜。” 不過,待政府工作報告等權威資料發佈後,外界似乎恍然大悟:中國政府已提前對這些問題做出了研判和應對。 難點之一: 如何兼顧增長與質量 如何在轉方式、調結構的同時,保持一定的增速?這的確是中國政府目前必須面對的現實難題。 從世界各國、包括發達國家曾經的發展歷程看,能夠同時兼顧增長和質量兩大指標的實不多見。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基本走的都是“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道路,即高增長伴隨高污染。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西方發達國家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但其經濟增長也隨之放緩。1970年至今,美國的GDP增速幾乎沒達到過6%,2000年後,更是長期在4%以下徘徊。英德法日等也大都如此。 中國既不能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他們“高質量低速度”的發展模式。對於中國來説,環保很重要、增長質量很重要,但增長速度同樣重要。也就是説,中國必須兼顧增長和質量。這一特殊國情所決定的特定發展理念,就是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言:“穩中有為,穩中提質,穩中有進。” “我們不片面追求GDP,但是我們還是需要貼近老百姓的GDP,提高質量效益、節能環保的GDP。”記者招待會上,李克強總理再次對增長與質量、增長與民生之間的關係作精闢闡述。外界也借此更加深刻領悟,中國政府為何面對困難和質疑仍自加壓力,咬定7.5%增速不放鬆。 有應對挑戰的決心,更要有創造奇跡的智慧。過去的2013年,中國經濟運行的“成色”如何?是否體現了兼顧增長與質量的發展目標? 2014年1月20日,國家統計局舉行“2013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佈會。“國民經濟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這是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現場對2013年中國經濟所作的概括總結。 “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簡短的8個字,卻有著難以估量的厚重和分量。這意味著在2013年,本屆政府開局之年,中國經濟已經呈現增長與質量兼顧的運行軌跡。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穩”體現在:2013年GDP增長率為7.7%,與上年的7.8%接近,同時2013年四個季度的GDP增速分別為7.7%、7.5%、7.8%、7.7%,全年穩定平衡發展。“進”體現在:與年初預設的7.5%相比,超額完成,同時與其他國家同期相比,明顯更快。“好”體現在:一是産業結構上,第三産業首次超過第二産業成為最大産業,第三産業所佔比重達46.1%,超過第二産業約2.2個百分點,這標誌著我國産業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都取得實質性進步;二是2013年全年萬元國內生産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 “一年來,我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注重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對2013年的政府工作做了如此回顧。 《中國經濟週刊》在採訪中了解到,從去年中國經濟運行的情況看,兼顧增長與質量的理念和目標是科學的,也是現實的。 就拿環保産業來説,在治理環境實現質量的同時,還可以像其他投資一樣拉動就業和經濟增長。 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分析説,重大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工程,從長遠看是環境保護、追求質量的必要和需要,但從短期來看,污染治理過程會帶動相關産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他説,今年中央預算內投資在財政並不寬裕的情況下又增加了200億元,達到4576億元。在投資結構方面,將壓縮小型分散投資,重點支持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的重大項目。資金主要投向是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以及配套基礎設施等。這些投資很好地體現了兼顧增長與質量的發展要求。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介紹説,“十二五”期間,全社會環保投入可能要超過5萬億元,其中,2013—2017年,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估算全社會投入超1.7萬億元。大氣污染治理投資,涉及清潔能源替代、機動車污染防治等7項內容。其中,工業企業污染治理投資最大,約6408億元,所佔比重為36.7%。 記者在查閱各省級政府的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時也發現,“追求更高質量的GDP”成為今年各地工作的“重頭戲”。如31個省份中,主動調低GDP增速的省份多達22個,保持不變的有7個。但下調增速並不意味著缺少增長信心和不追求增長。吉林省省長巴音朝魯就表示,此目標既立足可能,又積極有為,體現提質增效升級的導向,體現民生優先的理念,體現打基礎、利長遠的要求。 從地方政府的投資發展方向也可看出,主要轉向和集中于産業升級及環保産業。如僅大氣污染治理一項,河北省今年需要投入近千億元;北京市未來5年將投入近萬億元;山西省已初步梳理出2089項涉及4307億元投資的大氣質量改善重點工程;山東省到2020年全省大氣污染治理總投資將達到9000億元。 環境治理投資對於經濟的拉動到底有多大?有研究機構作了一項經濟效應模擬測算,按照國家5年大氣治理投資1.7萬億計算,將拉動我國GDP增長19422億元,增加非農就業崗位246萬個。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污染反而成了好事,但産業發展總是要經歷從落後到先進的演變過程,産業結構調整、産業升級和經濟健康發展都必須尊重客觀經濟規律。 難點之二: 如何化解地方債務風險 地方債務可以説是近幾年國內外高度關注的中國經濟難題之一,而關於中國經濟崩潰論和硬著陸説的觀點,也主要源於此。 關於地方政府債務總額的無數個版本,讓這一問題顯得越發神秘和敏感。不過,國家審計署《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國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約20.7萬億元,其中,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10.88億元。 對於這一看似敏感的經濟難題,李克強總理在兩會上面對中外媒體記者公開表態:“去年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我們果斷決定全面審計政府性債務問題,這本身表明要勇於面對。”同時總理也表示,地方債務下一步將逐步納入預算管理,“開正門、堵偏門,規範融資平臺等措施。”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很多地方政府的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開始正視地方債務,提出了“控增量、壓存量”等化解債務風險的措施。湖南、陜西、貴州和西藏等地將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吉林還提出要建立債務終身追責制度,建立長效風險控制機制。 2014年以來,重慶、上海、北京、浙江、廣東等地紛紛公佈了當地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北京市審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擁軍表示,北京市將對各級政府性債務採取總量控制,確保全市債務規模穩中有降。逐年消化存量債務,對軌道交通、土地儲備等債務規模較大的領域和單位進行動態監控。明確在債務管理中的主體責任,制定明確的分年度還款計劃。 湖北省省長王國生指出,2014年湖北將增強政府融資平臺的資本運營能力、産業培育能力和風險控管能力,進一步加強政府性債務風險防控,規範舉債行為。 “審計的結果如實對外公佈,表明債務風險是總體可控的,而且政府的債務率還在國際公認的警戒線以下。”李克強總理的這一公開評價,表明了中國政府對於化解地方債務危機的把握和能力。 而近日上海率先設立省級壞賬銀行專職處理地方政府不良債務的重磅消息,表明中國開始利用市場化機制,來規範應對、處理地方債務,這為徹底化解地方債務危機提供了機制性保障。 難點之三: 如何防範和化解房地産市場泡沫 房地産過熱、房價高企及其引發的泡沫論、崩盤論等,也是國際輿論質疑中國經濟穩增長的重要依據。 外界一直很期待和關注本屆政府對房地産業會有什麼樣的治理措施。 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房地産的闡述不多,只是在“統籌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從“完善住房保障機制”角度,提出了“以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為目標,堅持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分級負責”的指導原則,並對保障性安居工程做了較為具體的安排:今年新開工700萬套以上,其中各類棚戶區470萬套以上。要求各級政府要增加財政投入,年內基本建成保障房480萬套。 在隨後的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對有關房地産問題的回應簡單明了:“房地産問題是個大問題,它直接關係到居民住房問題。讓人民群眾住有所居,這應該是政府奮鬥的目標。我們需要根據不同人群的需求、不同城市的情況,分類施策、分城施策。”隨後,總理又將話題轉向了保障性安居工程,“政府還是要用更多的精力、更大的力度來解決好群眾的基本住房需求問題”,並稱棚戶區的上億人“是政府心頭之痛”,今年至少要再改造470萬套以上。 而對房地産市場“要因城因地分類進行調控,抑制投機投資性需求,重在建立長效機制”的方向性表態,則意味著政府將出臺更為有效而務實的調控措施。“分類調控”與“安居保障”的雙管齊下,必將使房地産市場重回健康發展軌道。 中國經濟已實現“二次回升” 2013年,中國經濟不僅沒有硬著陸,反而實現了7.7%的高增長。更為重要的是,從數據看,中國經濟已經在2013年下半年實現了“二次回升”,這意味著中國又迎來一波較長時期的穩增長。 2013年第三季度是一個關鍵時點。從統計數據分析看,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也隨之進入下降通道——自2010年第二季度開始,直至2013年第二季度,連續下滑了13個季度。 但2013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出現企穩回升態勢。國內權威專家鄭新立對此作出明確判斷,中國經濟出現“二次回升”。 二次回升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經濟重新進入穩增長通道。 世人或許要適應中國從高速增長轉入更持久的中速增長。但是,擔心“硬著陸”無疑是杞人憂天。 對於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勢,國內外很多知名學者和專家都做出了非常樂觀的判斷。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希勒3月份表示,縱觀過去十幾年,中國經濟的表現是令人震驚的奇跡,在這麼高的增速下對抗下行風險是比較容易的。對比中國和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的數據,並沒有看到中國經濟出現非常大的下行壓力。 國內知名經濟學家厲以寧、鄭新立和林毅夫等,也同樣樂觀認為,中國有能力實現2014年GDP增長率7.5%左右這一目標。而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的判斷更是令人振奮,他認為未來10年,中國經濟都能保持8%左右的增速。(楊眉 姚冬琴 胡維佳)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