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政策東風 棚戶區探索“平穩”改造之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6-19 18:03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網北京6月19日電(黃玥 吳麗娜)6月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再次提出要強化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部署實施3年行動計劃,改造1800萬套棚戶區,解決1億多人的生活。

    不僅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提到加強棚戶區改造,李克強總理也始終心繫棚戶區百姓。從內蒙到天津、從遼寧到福州,他曾多次深入貧困地區看望棚戶區居民,推動各地的棚戶區改造進程。

    “我這幾年在國內考察,看到有些地方的棚戶區,十幾萬人擠在一起,密密麻麻一大片。同一個城市,這邊高樓大廈,那邊棚戶連片。許多棚戶區不具備基本的生活條件!”李克強總理語氣沉重地説,“中國還有1億多人生活在棚戶區,如果棚戶區問題不解決,我們何談社會公平?”

    的確,棚戶區在中國是歷史欠賬,也是城市傷疤。

    1949年中國建立前乃至1958年戶口壁壘強化以前的“進城農民”是早期棚戶區的居民,類似于國外的貧民窟,這些“新移民”擁有居住權和不被驅逐的權力。

    而隨著1950年末戶口壁壘的強化,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進程中,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成為棚戶區的租戶和真正居民,但由於不具有本地戶籍,他們的居住權未被承認,也無法成為棚戶區的所有者。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秦暉曾撰文稱,我國城市發展政策的思路是把他們視為“農民工”,允許他們作為勞動力進城打工,但不考慮他們如何在城市安家。

    房屋質量差、居住環境惡劣、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隱患大……棚戶區臟亂差被視為影響市容、易滋生罪惡之地,與城市現代化進程形成強烈反差。棚戶區可謂城市發展之痛。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中心主任倪鵬飛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中國棚戶區的存在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的一大表現,也是當前我國加快推進城鎮化、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面臨的突出問題。

    住房問題是關乎民生的大問題,更是百姓能否安居樂業、共享國家發展成果的基礎問題。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成為全民共識。在中央和各地政府的積極推進下,全國的棚戶區改造迎來新浪潮。

    從2008年開始至2012年,我國5年內開工改造各類棚戶區1260萬戶,基本建成750萬套,已有2000多萬棚戶居民圓了安居夢。在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進一步部署實施3年行動計劃,改造各類棚戶區1800萬套,農村危房1060萬戶。

    從棚戶到樓房,從“憂居”到“宜居”,我國正在用堅定的決心、穩健的舉措,著實實現千千萬萬棚戶區家庭安居樂業的夢想。

    李克強總理説,中國具備成熟的改造經驗和條件,必須抓住時機,進一步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在已經取得成效的基礎上邁出更大步伐。

    對此,專家認為,順應百姓對生活改善的熱切期盼,破解棚戶區問題越發成為中國面對的迫切時代課題;而隨著國家綜合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啟動大規模的棚戶區改造也有了現實可行性。

    然而,在推進棚改區改造的過程中,地方政府改造積極性不高、缺少承擔主體、地方金融機構協作不夠使棚戶區改造中資金、徵收、安置等矛盾表現得尤其突出。

    對政府而言,棚戶區改造無疑是一項系統性改革。由於集中了大多數困難人群,政府應在改造住房的同時,統籌考慮就業保障、收入分配等問題,並加快産業佈局和配套措施跟上的步伐,讓棚戶區的自我更新能力得以恢復。

    棚戶區人口在城市更新過程中還逐步遷往其他社區,形成新的居住格局,這也有利於不同社會階層的文化融合。

    此次常務會議進一步明確要加快審批,做好土地徵收、補償安置等前期工作。加大政府投入,農村危房改造補助由縣級財政直接發放到戶,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推動市縣政府購買棚改服務並列入財政預算,對存在缺口的,可依法由省級政府代發地方政府債券予以支持。鼓勵以特許經營等方式開展市場化融資,支持加大信貸投放。加強工程質量和資金監管。讓住房困難群眾儘早搬入新居。

    專家認為,可以預見,全國範圍內的棚戶區改造能夠借政策東風,走出一條“平穩”的清理、改造之路。 

責任編輯: 姜晨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